断指再植术后32至50天迟发性血管危象四例原因分析及治疗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ba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床报道的迟发性血管危象多为术后5~13d,再植1个月以上发生血管危象极为少见[1-3].2002年7月至2009年6月,我们共收治了4例断指再植术后32~50 d血管危象患者,经药物及臂丛阻滞、高压氧等治疗后效果满意。

其他文献
目的 为股外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5侧新鲜成人髋关节平面离断的下肢标本,经股动脉插管灌注红色乳胶,观测股外侧中、下部皮肤穿支数目、分布、蒂长与外径.结果 在股外侧中、下部共观测皮肤穿支19支,平均每侧(3.8±1.3)支.穿支主要来源于股深动脉第3穿动脉,部分来源于膝上外侧动脉及股深动脉第2、4穿动脉,股深动脉第3穿动脉皮穿支于腓骨小头上(13.8± 1.5)cm浅出深筋膜,
目的 探讨超急性期和急性期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超急性期显微手术(发病后6h内)199例和急性期显微手术271例患者的康复情况. 结果超急性期手术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出院时GOS评分及中长期随访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均优于急性期手术者,其中344例随访6个月~5年,超急性期组恢复良好(ADL Ⅰ-Ⅱ级)为72.5%(111/153)
目的 探讨带神经的修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至2011年,采用修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缺损14例,其中男7例,女7例,年龄22~51岁,平均40.3岁,均为亚急诊期行移植手术.2例包裹脱套手指,10例覆盖手腕、掌部创面,2例覆盖第2~5指残段;皮瓣大小为5cm×10cm~13 cm×20 cm,均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术前多普勒探测确定穿支位置,术中仅保
在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CSTPCD)提供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本刊总被引频次排序一直位居前列。本刊2010年影响因子为0.7,居所有评价期刊1998种中第313位;
期刊
目的 探讨带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重建跟骨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足外伤并跟骨缺损、足弓消失的7例患者,均采用带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瓣游离移植,血管与胫后动脉端侧吻合,克氏针交叉固定髂骨重建跟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覆盖跟骨,重建足跟皮肤. 结果 随访9~30个月,平均19.5个月.足弓无变形,Bohler角保持在35°~ 45°之间,足弓无塌陷,足
目的 报道应用骨间背侧肌肌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12月至2010年6月,以第1~3掌骨间背侧动脉走行体表投影为皮瓣的轴线,根据受区缺损面积大小及形状设计骨间背侧肌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缺损,修复掌指关节附近皮肤缺损、肌腱外露伴空腔形成8例,手背近腕背横纹皮肤缺损伴第2、3指背肌腱外露3例,中指近节指骨皮肤缺损伴肌腱及神经外露1例.缺损面积最小为1.5 cm×3.8 cm,最大为5
目的 探讨手纵形离断伤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手部纵形离断伤12例,均急诊彻底清创,清除失活的皮下组织及异物,清理出多处离断的神经、肌腱、血管断端,一一进行有效的吻合缝合,克氏针通过指骨髓腔固定指间关节及骨折端,指间关节固定于伸直位,掌指关节可活动以利于术后功能锻炼.术中伤口引流,术后有效的抗感染、抗凝、抗痉挛、对症等治疗.结果 12例患手全部再植存活,根据
目的 探讨利用游离皮瓣联合腓骨移植Ⅰ期修复第一跖骨全长缺损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 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足部胫侧跖骨缺损的9例患者,采用游离皮瓣联合腓骨移植Ⅰ期修复第一跖骨全长缺损.其中亚急诊修复6例,择期修复3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ALTPE)联合腓骨移植修复7例,采用背阔肌皮瓣(TAPF)联合腓骨移植修复2例.术中根据健侧第一跖骨的长度游离患侧腓骨重建第一跖骨,游离皮瓣同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机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外伤越来越多.长期以来对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寻找一种既能使手术简单、方便,又能做到瘢痕少、伤口愈合好,从而避免关节功能障碍的手术方法,成了外科医师的重要任务.2009年5月至2011年8月,我科对75例因多种原因导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带真皮下血管皮片进行移植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期刊
分娩性臂丛麻痹,又称产瘫,是指在分娩过程中胎儿的一侧或双侧臂丛因受到头肩分离暴力作用而发生的牵拉性损伤.历史上产瘫一直被认为是上肢的一种先天性畸形,直至18世纪其病因才得以确认:Smellie于1768年报道了1例分娩引起的双侧臂丛麻痹,Duchenne于1861年证实了产瘫的分娩性起源.1875年,Erb描述了产瘫所致最常见的臂丛上千损伤的典型表现.以后,Seeligmueller (187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