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前不见古人”指何人?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xinghu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的这一首《登幽州台歌》,是千古传唱的名诗。诗中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大概就是,登高望远之际,产生了孤独、寂寞的感慨。
  然而,对于前两句中的“古人”“来者”,却至少可以有如下三种不同的理解:一、“古人”就是普通的已经作古之人,即前辈;“来者”就是普通的未出生之人,即后辈;二、“古人”指前代贤人,“来者”指后辈贤人;三、“古人”指前代能够任用贤士的君王,“来者”指后代的此类君王。总而言之,对于“古人”“来者”的身份,可以有平民、士大夫、君王三种不同的理解。
  单从诗意而言,三种理解均无不可。登上一座古建筑,兴起古今变易的感喟,说古人已经逝去,后人尚未诞生,不论古人、来者是什么身份,于情于理,都是讲得通的。
  对陈子昂和这首诗的相关信息基本不了解的普通读者,大约会按第一种理解。“诗无达诂”,各取所需,这种理解当然无可厚非。
  但是,我们知道,古代诗人多是有“精英情结”的。就是说,他们写诗的时候,一般不会把普通平民作为自己的参照物。至少,参照物得跟他们自己是同类。因此,第二种理解比第一种更贴近诗人原意。
  有的文学史家,结合陈子昂写作此诗时的遭遇和他同时期其他作品,选择第三种理解,并且认为,“古人”就是指礼贤下士的燕昭王、燕太子丹等君王,“来者”则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的后世君王。这种说法能帮助读者了解陈子昂的遭遇与思想。陈子昂是一个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曾经多次对则天朝的弊政提出批评,犯言直谏。但是他的政治才华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识,他一直沉寂下僚。公元696年,陈子昂作为幕府参谋,随同武攸宜征讨占据营州的契丹军队。武攸宜是一个为人轻率、缺少谋略的主将,第二年就吃了败仗。陈子昂屡次进言、请缨,都被他拒绝,而且还被他降了职。不难想象,陈子昂的内心是相当苦闷的。在这种情况下,登上地处古燕国辖境的蓟北楼(陈子昂大约为了便于中原及其他地区人的理解,称之为幽州台),想到礼遇乐毅的燕昭王,顺理成章。
  可是,我们必须知道,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不是横空出世的,它有其诗歌艺术上的渊源。无论是思想感情,还是诗句语言,它都很像是从《楚辞·远游》脱胎而来的。《远游》诗如下: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所不同者,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的顺序也。陈子昂可谓后出转精,“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起“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更道劲,更富形象性,更具悲剧色彩,因而更有艺术感染力。《楚辞》中,“往者”有可能只是泛指前贤。准此,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古人”,也不一定非坐实了是燕昭王之类的君王。
  可能会有朋友引用“见仁见智”之类的成语,对这篇文字表示不以为然。其实,我的主要用意不在有所是非,有所臧否,而是希望引起讨论,以激发大家对于古典诗词的兴趣。
其他文献
2008年的冯氏贺岁大片《非诚勿扰》取景日本,不仅让国人在葛大爷的爱情故事中娱乐了一把,而且还让北海道四日游着实大火了一阵。据报道,当时的麻生首相还专程接见了冯导,感谢该片对日本风光的宣传。按理说,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居,国人对这东洋景应该见陉不怪才对,可兴许是近年来大家对“西洋景”产生了审美疲劳,于是乎对身边的岛国风情买起账来。  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人一谈论起日本这个“和平友好伙伴”关系的邻
说明性文章是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试材料的优劣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阅读试题的质量。笔者以2009年全国44套中考语文试卷为研究样本,考查了102篇现代文。这102
一个和谐的宿舍关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而近年来的调查情况却不容乐观,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的事情时有发生。学校一方面对此做出了积极的改善,但最根本的
分析当前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专业为例,从跨界思维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突出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跨界思维的重要
<正>要点概括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必然涉及的考查内容,也是广大考生备战中考的一大重点。所谓要点概括,就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叙事件、所言事理、所抒情怀进行判断、理
基于脑电(EEG)的脑-机接口(BCI)是在人脑和计算机或其它电子设备之间建立不依赖于常规大脑信息输出通路(外周神经和肌肉组织)的全新对外信息交流和控制技术,概述了基于EEG的BCI技术的科学意义与应用前景,并介绍了BCI主要研究方法和类型。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对农用化肥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复合肥生产技术成熟,进入门槛低,导致国内出现了大量生产复合肥的公司,这对复合肥公司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文章针
成语是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是中学生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也是课程标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翻阅了2D09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40份,发现有15个省市都考到了对成语的理解运用,可见此类试题十分重要。这些中考试题,对成语运用的考查主要是以选择题为主,要求选出成语运用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成语运用题,命题点往往落在对成语的准确理解与运用上,解答好此类试题,关键在于识别“误用”成语。  现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