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锻炼是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一种积极的活动,由此产生的身体健康和运动的快乐都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内容,体育锻炼对促进心理健康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江汉大学及江汉大学文理学院200名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及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锻炼等级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且中等体育锻炼量时,主观幸福感最高。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主观幸福感
在物质生活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重视变得更加强烈。人们不仅关注生活水平的提升,而且重视自身的健康和形体美,关注生活的幸福层面,对自身的精神健康关注度大为加强。体育锻炼不仅增强个人体质,而且可以保持完善体形,满足人们对体形美的认知,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生活质量满意度的整体评价。本研究通过研究江汉大学及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找出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让大学生了解科学有效的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活动可以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通过对本文调查问卷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以体育锻炼为媒介,结合现今高校普遍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相关性建议。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以江汉大学及江汉大学文理学院不同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问卷220份,收回问卷200份。调查问卷包含《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该量表由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修订,从体育锻炼的强度、一次锻炼的时间及频率三个方面来考察体育锻炼量,并以体育锻炼量来衡量体育锻炼参与水平。《总体幸福感量表》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一种定式型测量工具,共包含25项,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最后所有数据通过Excel表和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主观幸福感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极显著,主观幸福感与体育锻炼的强度、每次锻炼的时间、频率三个纬度都呈正相关。体育锻炼等级与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焦虑)上呈正相关。
主观幸福感各纬度与体育锻炼等级各纬度之间,体育锻炼的强度与对健康的担心、随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和松弛和紧张(焦虑)成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每次锻炼的时间与主观幸福感各纬度成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锻炼的频率与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和松弛和紧张(焦虑)呈正相关,锻炼频率与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呈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经过方差分析,大学生不同体育锻炼等级在幸福感总分上差异显著,锻炼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F=20.25,p=0.00<0.01),且中等体育锻炼量时,主观幸福感最高。
3 讨论与建议
3.1讨论
通过主观幸福感与身体锻炼的相关分析,我们发现,在一定阈限内,体育锻炼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主观幸福感各纬度与体育锻炼各纬度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即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与次数越多,就会感受到越多的主观幸福感。此外,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作为一种发泄口,使大学生将各种烦恼、焦虑不安等应激情况发泄出去,从而减缓应激达到平衡。
3.2建议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在主观幸福感的六个维度:对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焦虑),以及体育锻炼的三个纬度: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每次进行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每月进行体育锻炼的频率上,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都分别有着不同的表现。根据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分析,本研究建议:
3.2.1 体育锻炼能显著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因此,高等院校应重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鼓励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普及体育锻炼的基本常识。
3.2.2 从大、中、小三种锻炼量对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的结果看,中等锻炼量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最高,因此,为了取得较大的锻炼心理效应和获得更强的运动愉快感,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运动量尽量控制在在中等强度内。虽然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多,但是有65.5%的学生锻炼量为小锻炼量,大学生课余时间充足,学生自己应该重视,提高锻炼的强度、每次锻炼的时间或频率来增加锻炼量。
3.2.3 主观幸福感与每次锻炼的时间的相关系数最高,每次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应尽量控制在半小时以上。如果不能保证锻炼的时间,可以从增加锻炼强度或频率提高锻炼量。
3.2.4 体育锻炼量与松弛和紧张(焦虑)的相关系数最高,通过体育锻炼可以缓解焦虑,大学生应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认识到体育的功能,预防焦虑。
3.2.5 忧郁或愉快的心境与体育锻炼强度、频率呈负相关,忧郁的人不宜进行大强度、高频率的体育锻炼活动。
4 结论
本研究集中探讨了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可以看出体育锻炼等级与幸福感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锻炼等级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且中等体育锻炼量时,主观幸福感最高。体育锻炼活动能够显著地提升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则珊等.终身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95.
[2]邹继豪主编.理论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82
[3]席玉宝.试论体育锻炼学[J].四川体育科学,2000(1):4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主观幸福感
在物质生活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重视变得更加强烈。人们不仅关注生活水平的提升,而且重视自身的健康和形体美,关注生活的幸福层面,对自身的精神健康关注度大为加强。体育锻炼不仅增强个人体质,而且可以保持完善体形,满足人们对体形美的认知,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生活质量满意度的整体评价。本研究通过研究江汉大学及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找出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让大学生了解科学有效的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活动可以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通过对本文调查问卷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以体育锻炼为媒介,结合现今高校普遍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相关性建议。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以江汉大学及江汉大学文理学院不同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问卷220份,收回问卷200份。调查问卷包含《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该量表由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修订,从体育锻炼的强度、一次锻炼的时间及频率三个方面来考察体育锻炼量,并以体育锻炼量来衡量体育锻炼参与水平。《总体幸福感量表》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一种定式型测量工具,共包含25项,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最后所有数据通过Excel表和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主观幸福感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极显著,主观幸福感与体育锻炼的强度、每次锻炼的时间、频率三个纬度都呈正相关。体育锻炼等级与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焦虑)上呈正相关。
主观幸福感各纬度与体育锻炼等级各纬度之间,体育锻炼的强度与对健康的担心、随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和松弛和紧张(焦虑)成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每次锻炼的时间与主观幸福感各纬度成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锻炼的频率与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和松弛和紧张(焦虑)呈正相关,锻炼频率与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呈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经过方差分析,大学生不同体育锻炼等级在幸福感总分上差异显著,锻炼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F=20.25,p=0.00<0.01),且中等体育锻炼量时,主观幸福感最高。
3 讨论与建议
3.1讨论
通过主观幸福感与身体锻炼的相关分析,我们发现,在一定阈限内,体育锻炼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主观幸福感各纬度与体育锻炼各纬度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即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与次数越多,就会感受到越多的主观幸福感。此外,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作为一种发泄口,使大学生将各种烦恼、焦虑不安等应激情况发泄出去,从而减缓应激达到平衡。
3.2建议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在主观幸福感的六个维度:对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焦虑),以及体育锻炼的三个纬度: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每次进行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每月进行体育锻炼的频率上,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都分别有着不同的表现。根据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分析,本研究建议:
3.2.1 体育锻炼能显著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因此,高等院校应重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鼓励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普及体育锻炼的基本常识。
3.2.2 从大、中、小三种锻炼量对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的结果看,中等锻炼量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最高,因此,为了取得较大的锻炼心理效应和获得更强的运动愉快感,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运动量尽量控制在在中等强度内。虽然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多,但是有65.5%的学生锻炼量为小锻炼量,大学生课余时间充足,学生自己应该重视,提高锻炼的强度、每次锻炼的时间或频率来增加锻炼量。
3.2.3 主观幸福感与每次锻炼的时间的相关系数最高,每次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应尽量控制在半小时以上。如果不能保证锻炼的时间,可以从增加锻炼强度或频率提高锻炼量。
3.2.4 体育锻炼量与松弛和紧张(焦虑)的相关系数最高,通过体育锻炼可以缓解焦虑,大学生应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认识到体育的功能,预防焦虑。
3.2.5 忧郁或愉快的心境与体育锻炼强度、频率呈负相关,忧郁的人不宜进行大强度、高频率的体育锻炼活动。
4 结论
本研究集中探讨了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可以看出体育锻炼等级与幸福感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锻炼等级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且中等体育锻炼量时,主观幸福感最高。体育锻炼活动能够显著地提升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则珊等.终身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95.
[2]邹继豪主编.理论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82
[3]席玉宝.试论体育锻炼学[J].四川体育科学,2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