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新发现:天文学家在遥远的太阳系边缘发现了一颗巨大的新天体,有人称之为“第十大行星”有人说它是柯伊伯带天体,而它的个头直逼冥王星,它到底是谁呢?
汤加(Tongva)族的神
今年6月4日,位于帕洛玛山上1.2米的奥欣望远镜首先捕捉到这个天体,当时它正运行在蛇夫座内,亮度为18.5等。布朗和楚吉罗查询了其他天文台的记录,发现1982年出现过有关它的记录(现在知道,这个时间已经可以追溯到1958年)。这些记录使天文学家得以计算出它的轨道:这个天体运行于距太阳65亿千米的遥远而寒冷的太阳系边缘,比现在的冥王星还要远10亿千米;轨道几近正圆,每288年环绕太阳一周。对于一颗如此遥远且自身不发光的天体来说,18.5等的亮度已经相当“明亮”了,于是布朗和楚吉罗在接下来的7月5日和8月1日动用哈勃空间望远镜对它进行观测,确定出它的直径为1260千米。

这一天体的体积大于冥王星的卫星卡戎(直径小于120千米),大于半个冥王星(直径2300千米),大于最大的小行星谷神星(直径770千米),大于所有已知小行星体积的总和!它是人类迄今所直接拍摄到的最遥远的太阳系天体。它的临时编号为2002LM60,它的发现者则给它起了一个绰号:Quaoar。在传说中,Quaoar是生存繁衍在洛杉矶盆地的汤加(Tongva)族的创世之神。
假说中的成员
Quaoar的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有媒体赫然使用“天文学发现第十大行星”作为新闻的标题,这完全是对发现的错误理解。Quaoar并非大行星,它实际上是一颗柯伊伯带天体(KBO),或称海王外天体(TNO)。
荷兰裔美籍天文学家柯伊伯(Gerard P.Kuiper,1905~1973)在1951年首次提出,在离太阳30至100天文单位处,藏有1亿到100亿颗彗星,称为柯伊伯带。后人发现,在海王星轨道以外确实存在直径为200到400千米的小天体,他们可能是柯伊伯带中的彗星经过多次回归后剩下的稳定的核,很难将他们与小行星区别,称为柯伊伯带天体。
自1992年发现首颗柯伊伯带天体以来,已被认证的柯伊伯带天体已有近400个。


冥王星的焦虑
Quaoar又一次将冥王星的地位问题摆在了世人面前。
太阳系的第九颗大行星冥王星,由于其古怪的举止,近年来引起一部分天文学家对他身份提出质疑。冥王星与其他8颗大行星相比,身形十分瘦小,轨道平面与不变平面(即九大行星的平均轨道面)交角最大,轨道偏心率明显大于其他大行星(产生的效果就是有时它会成为第八颗大行星),且具有某些彗星的特征。Quaoar的出现使得情形更加雪上加霜。有人认为,冥王星无权拥有行星“地位”,应该“降格”为普通的柯伊伯带天体。“假若冥王星在今天被发现,没有人会把它归于大行星之列。”布朗宣称。
另一些天文学家则认为,冥王星和柯伊伯带天体还是有许多重要区别的。冥王星比任何已知的柯伊伯带天体都要大得多,包括Quaoar。将体积相比较,Quaoar更接近的其实是1号小行星谷神星。一些柯伊伯带天体带有卫星,但冥王星的卫星显然要大很多。卡戎几乎比所有的柯伊伯带天体都要大。并且,冥王星的表面反照率比柯伊伯带天体高得多,可以达到60%。Quaoar的反照率则为10%。这表明冥王星未经历柯伊伯带天体的某些过程。
国际天文学界的权威——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近年来一直拒绝将“重新确定冥王星的地位”列入议事日程。美国航宇局的专家则向公众解释,冥王星既是一颗大行星又是一颗柯伊伯带天体,Quaoar只不过是一颗柯伊伯带天体。

撩人的微光
在Quaoar之前,最大的柯伊伯带天体是Varuna,直径900千米,体积大约是冥王星的40%。冥王星、Varuna、Quaoar这些硕大的柯伊伯带天体很可能仅仅是冰山一角。布朗和楚吉罗至今只搜索了很小的一块天区,随着巡天的继续,他们将发现更多的柯伊伯带天体。“有多大很难说,我想至少应该是冥王星大小。我想他们不会发现像月球或者火星这么大的。”美国西南研究所的科学家哈罗德·李文森这样认为。楚吉罗谨慎地表示同意并补充说,他们将发现更多更巨大的柯伊伯带天体,至少是Quaoar这么大的,并且0至3个新冥王星也属于可能的范围。
1801年元旦之夜,人类发现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天文学家们以为他们终于发现了那颗“丢失”了的大行星,然而谷神星的质量却显得太小。此后,2号智神星、3号婚神星、4号灶神星等小行星如阵风一样相继被发现。天文学家终于明白了,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原来存在一个充斥石块的小行星带。那么柯伊伯带天体的发现又意味着什么?历史是否会重演?在海王星轨道之外是否存在太阳系天体的连续统一带?
Quaoar好比一缕撩人的微光,让人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