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与激励:促进环境行为的制度构建

来源 :民生周刊·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mijnuhbygvtfcr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完善的激励机制是一种有效的行为改良方式。通过调整制度策略、优化制度结构、搭建完善制度框架和提升强化制度优势,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的局势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同时在宏观和微观上,集体和个人的环境行为会在强有力的制度约束、政策指引以及激励下转向“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本文试图从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节能减排的制度约束、环境友好的机制激励三个方面出发,全面阐释促进环境行为之制度构建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同时强调指出,只有将制度优化的环境意识融入社会发展建设之中,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境行为才能得到有效地改善,从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制度; 节能减排; 低碳
  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社会建设的着眼点和立足点,而制度的建设和创新对于协调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制度化方式是一条规避环境风险、促进环境行为合理化、良性化转向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调整制度策略、优化制度结构、搭建完善制度框架和提升强化制度优势,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的态势可以得到有效地遏制,同时在宏观和微观水平上,集体和个人的环境行为会在强有力的
  基金项目: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Z12197)
  作者单位:750004宁夏银川,宁夏医科大学管理学院
  制度约束和政策指引下转向“环境友好”。在此,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约束成为一种有效的行为改良方式。
  随着环境危机的屡屡发生,社会风险意识的深化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环境风险的降低决不能仅仅依赖于社会大众对于风险认识程度的加深,还应在制度层面上拓展思路,确保环境行为的“生态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改善和巩固环境保护的效果,激励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朝着生态和谐的方向发展。对于国家未来的生态现代化发展而言,强化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的制度安排,从而实现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现代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促进环境“效益”和“产出”的不断提升都显得尤为必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理性化”、“系统化”的制度设计和创新思路必须融入社会发展建设,不断调节政府、企业、公众的环境行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环境发展框架和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
  制度是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是用来克服和避免机会主义的侵害以及损人利己、破坏公益的个人行为的发生。其最终的目的还在于使个体的行为更具有可预见性,增进个体间的相互协调程度。而大力加强低碳经济的合理化制度建设就是要从最基本的制度涵义出发,在取得经济收益的同时,规避环境破坏、公众生态利益受损的风险,为个体的环境友好行为提供坚实而有力的制度化保障,激励符合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正向发展的行为,同时对破坏生态平衡(包括自然生态、工业生态等)的负向行为加以遏制和惩罚。可见,从制度进路,特别是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出发来规范和约束环境行为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发展低碳经济,建立和创新低碳经济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低碳经济,就是要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指导下,通过转变产业形态,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依托新能源开发、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手段,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最终达至经济和生态双赢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它强调,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经济生态化",需要在产业发展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都降低能源使用,营造清洁的能源消费状态。低碳经济制度的确立就是要保证低碳经济的良性运行,为保证和增加社会大众的福祉增添筹码。
  其次,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能够规范和约束环境公共行为,可以为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目标,特别是经济、生态双赢目标提供稳定而可靠的保证,从而使公众的环境行为遵循无污染、无浪费、亲环境的原则,把他们的行为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控制在预期的范围之内,避免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导致无谓的损失甚至灾难。这也就是说,单靠自发性的自我行为调节是不确定的,它必须依靠制度功能的发挥——建立稳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运行秩序,提高社会要素的运行效率,通过制度的安排和设置来引导和规范组织和个人的环境行为,凸显制度的优势。
  第三,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能够使环境行为主体在受到制度规范的引导和影响下,将环境亲善行为作为自觉、有意识的行为选择,促使环境保护成为日常生活世界的一种习惯。这也就意味着,社会大众都具有环境风险意识和观念,从而自觉主动改变以往的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而重新调整未来发展的利益关系。
  可见,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就是要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公众生活的健康清洁构造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以保证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目标的最终实现。然而,虽然低碳经济的制度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但是它还远没有达到完善和整合的恰切程度 ,在许多方面还存在局限性。
  在法律制度层面上,我国虽然在清洁生产、降低能耗、抑制排放等方面出台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多部有助于推进低碳经济的基础性法律,但是明确以低碳经济为目标的专门法案尚未出台,规范化、合理化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还未能得以建立;在政策制度层面,国家在财政税收领域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付出了许多努力来支持低碳经济,但是其力度依然不够。政府的财政投入往往集中到企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和生产领域,未能对新能源的推广、节能产品的营销和使用、碳减排的执行等方面给予充分的关注。税收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现行税收政策缺乏直接有效地控制企业或个体行为的负外部性影响的税种。能源税、碳税这些能够使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绿色税收并未征收。对于排污而言,污染费还没有改为“税”。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有利于低碳,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激励政策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在产业制度层面上,即使建立了一系列产业发展标准、措施、规范等来逐步淘汰高耗能产业,然而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不同行业目标的冲突对立,难以与低碳发展的总目标相协调,企业得不到良好的创新和改善环境而轻易被淘汰,企业家的环境责任、意识没有得到培养和提升,产业内部的低碳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空白和缺位等等。   不可否认的是,现有的制度安排在环境行为的改善上具有有限的影响力和效力。它需要不断地进行优化,从而诱使个体增加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的认识,让他们在追求经济价值和资本效益的同时,顾及社会价值和生态效益,将个体的环境行为提升到环境友善的新高度,从而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以及对生态环境风险的忧患意识。大体上,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拓展思路:一,加强政策之间的关联度,打破各个政策制度相互孤立隔离的消极状态,形成统一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合力,有效地推动节能减排措施的顺利实施;二,建立健全而合理的产业发展制度,从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入手,由此带动能源配置和消耗的合理化进程,诱发企业的长期战略调整;三,将“生态经济化”作为解决社会发展中“经济”与“环境”矛盾问题的一种有效解决方式,需要更全面地进入考虑的范畴。利用市场机制、经济原则解决国家和地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难题;四,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的设计、制定、革新以及实施经验 ,在低碳领域获取先进的技术,尽管有些难度 ;五,继续深化对低碳经济的再认识,将其纳入低碳社会和社会变革的宏观视域中重新加以解读。正如洪大用所言:“如果低碳经济建设不与整个社会变革联系起来,只是局限在技术层面,那么,一方面,我们很难看清楚低碳经济建设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发现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路径;另一方面,我们最终也无法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低排放的,未来的结局很可能是在单位效率更高的经济基础上的高碳排放”。
  基于上述认识,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需要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有所突破和创新。特别是突出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优势,增强激励和处罚力度,确保宏观制度规划与微观实践运作的有效衔接,让制度的实际效力可以通过组织和个人的环境行为得以体现。首先,建立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根据低碳社会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结合能源消费的实际情况,构建专门的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制度的强制力,规范政府、企业和居民的环境行为,对违法行为严加处罚,使其向着低碳的方向转变。其次,建立健全低碳经济的政策制度,增加财政投入的合理化配比,建立专门的节能减排支出项目,明确支出的预算和具体额度;大力推行财政补贴和补助制度,积极鼓励节能环保工程,对采取低碳技术、致力于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的企业进行补贴,同时也利用补贴的方式不断鼓励消费者消费那些低碳产品;制定合理的低碳认证标准,促使政府、企业、个人在采购物品时优先考虑清洁环保的低碳产品,并不断提高购买低碳产品的绝对比例;大力支持低碳企业、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对于主动淘汰落后产能的地区和企业也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支持。第三,适时征收环境税,尤其关注碳税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过程,激发企业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扩大税种,完善税制,对消费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关税等一系列税采取“低碳”优惠的征收方式,引导社会提高效能,追求环境效益和自然价值。第四,建立现代生态产业的发展制度,以高新技术的开发和研制为起点,打造“低碳”、“节能”的经济运行链条,将产业结构的低碳化调整以及高碳产业的低碳化升级视为低碳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产业内部的低碳化管理制度,在企业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诸多环节融入低碳的绿色理念。最后,充分引入市场机制和策略,完善低碳经济的价格政策,搭建公平合理的碳交易平台,逐渐与国际碳交易市场接轨。对低碳项目进行政策性的金融支持,拓宽碳产业的融资渠道,争取更丰厚的资金支持。
  二、节能减排的制度约束
  节能减排,即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的排放。它是低碳社会建设的具体要求和基本目标。由节能减排拉动的经济模式的转变需要从宏观上予以支持和肯定。由此而确立的节能减排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和约束了组织和公众个体的环境行为。就组织而言,这种制度约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内部约束;一是外部约束。所谓内部约束,是指从组织的宗旨目标、公司章程、公司合同、组织功能结构等方面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使组织的运作和发展更符合低碳经济乃至低碳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使组织中的成员更具有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和行为表现。
  组织内部的制度设置和安排往往对组织成员产生直接的影响。它有效地约束成员个体的行为,特别是对于节能减排,企业部门可以将其作为企业规章制度写入职业守则和工作条例,甚至也可以纳入工作合同的范畴。毕竟不论在工作场域还是在生活场域,节能减排都是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在当前能源危机加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势下,更应将节能减排视为组织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追求,进而优化组织结构和社会结构,试图在组织内部职能机构的设置和建设上建立相应的节能减排部门并赋予其相应的执行和监督权力,或者给予原有的与低碳相关的部门以相应节能减排职能,不断向低碳社会之可持续发展转向。
  所谓外部约束,是指从法律制度、市场机制和社会规制三个层面,规范企业及其成员的行为,营造良好、有效的外部控制条件,激励和约束组织和个人的环境行为,引导社会主体深化对环境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进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身体力行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外部条件的合理化、完善化、有效化程度将成为影响环境行为的关键。它决定着对环境行为从宏观调控到微观治理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首先就法律约束制度而言,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就是要构建和完善国家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现代化制度体系,力求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约束企业甚至个体的碳排放行为,并制定行之有效的、严格的产品能耗标准、废弃物排放标准等,细化监测指标,建立健全的法律监督体系。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环境风险频发的社会发展阶段,需要在优化法律架构、充实法律内涵的过程中丰富环境风险与环境行为的相关条款,指导组织和个人的环境行为实践。
  其次,就市场机制而言,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制度约束就是要充分利用“市场”,以经济学原理和社会发展原理为基础,建立起良性的市场运营制度和绿色审计制度,从产权、价格、交易等多层面、多角度支持和推进节能减排,使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强化各利益相关者的环境意识,规范他们的环境行为。一,需要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加速产权制度的改革,把碳交易和排污权转让提上议事日程,为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市场基础;二,建立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依靠市场规律来制定产品和服务价格,特别是能源产业需要明确能源产品的价格,从而对能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施加压力;三,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制定并完善碳金融法律法规,开发碳金融产品,推进绿色信贷业的发展,努力搭建完善的碳金融、期货合约交易平台。然而对于因市场运作而产生的负外部性影响也必须适时加以处理,及时调整和完善制度设置,从而保证节能减排的实际效果。必须强调的是,虽然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可以推动低碳化社会的构建,在生态经济化的道路上发挥重要的影响,但是依然不能过度地放纵市场而让极端的自由主义和机会主义找到爆发的契机。制度建设的目的正是要规避由此引发的各种风险,促使个体行为者保持相应的环境危机感,跳出唯经济利益至上的封闭索套,在环境利益、社会利益等更广泛的利益范畴内寻找发展的出路。   再次,就社会约束而言,制度的规范功能和作用体现得更加明显和富有张力。它强调从舆论宣传、道德倡导、价值重塑、组织创新和发展、文化制度建设等不同方面调整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试图将低碳、节能、降低排放、循环利用等一系列环境概念和原则植入企业发展和公众生活的过程之中,为组织和个体的环境行为调试创造必要的支持条件。价值观是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核心,它从总体上支配着国家制度建设的实践,并在微观上制约着组织和个体的行为选择。大力宣传和倡导节能减排的生态价值观,能够深刻地影响社会主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培养生态经济的发展意识,促使行为主体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主旨来安排和实践自己的行为。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温室效应及其影响、改善环境气候是制度实践的重要任务,也是约束社会主体环境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指引着个体积极进入自然\|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谐发展中,并形成更加具有环境关怀和环境友善的价值意识。
  组织创新,无疑是一条通向低碳社会的重要路径,也是社会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一种制度的组织,社会组织,特别是环境非政府组织,能够发挥巨大的环境保护职能,在环境宣传、环境保护教育、环境保护倡议和动员、节能减排实践等多个环节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类似新型的组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对社会主体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督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也是公众参与的具体表现,它意味着社会开始有意识地卷入生态经济发展、低碳社会建设中去,与政府、企业形成合力。
  文化环境是低碳制度建设的软环境,它对节能减排制度的建立、完善和生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但为制度的构建提供合理的价值原则,而且还有助于公众内化制度的要求,从而形成节能减排的行为习惯。纵观人类历史,任何制度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实现的,这也就意味着不同的文化环境可能酝酿出具有不同特点、不同价值取向的制度规范。换言之,文化环境对节能减排制度的建构具有某种程度的选择性。它要求制度的设计和安排必须以低碳经济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在具体的文化实践中做出合理的选择。就文化环境对于环境行为而言,首先,文化环境能够帮助形成一种共同利益的认知,而这是制度设计和实施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即如何通过制度的规范作用使公众深化对公共资源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从行为上保证制度实施的有效性。其次,文化环境有助于促使人们对节约能源、降低排放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较为稳定的价值判断模式,这有利于个体行为者深刻体会低碳社会制度的核心思想、价值原则和长远目标,将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公众自身的价值利益有效地联系起来,推动低碳社会的构建。第三,文化环境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制度建设的态度。积极的配合与支持可以促进节能减排制度建设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加强节能制度的活性。所以必须营造以低碳为导向的文化环境,从而发挥其行为影响作用,促使企业和个人形成低能耗的生活方式。
  三、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激励机制
  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及推进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在自然规律和法则的约束下,利用可持续社会的经济、文化、政策手段,致力于倡导自然\|经济\|社会和谐的社会形态。它涵纳了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基本内涵,同时对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不同方面的发展提出了总体性要求,即提倡经济和环境双赢,实现社会主体的行为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将环境风险控制在甚至消解于社会可以容纳的能力范围之内。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正是基于这种考量。而个体的环境行为也会因为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而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更具有环境亲和力。
  提升制度能力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必备条件。制度执行能力的强弱往往会决定制度实践的成败,亦会影响环境风险的规避以及环境行为的改善。所以必须适时强化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制度执行能力,以制度促建设。总体上,应深化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建设。
  一是制度整合的能力,努力搭建各个政策制度的联系平台,建立各部门间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把清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政策与预防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统一起来,协调经济、政治和法律安排;二是提升节能减排的独特性环境优势的表现能力,给予环境保护的企业和个人以相应的奖励,大力支持低碳环保的特色产业,鼓励个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开展环保实践,努力达成“环保即受益”的广泛共识;三是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以尊重自然、尊重生命、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伦理来引导环境行为,激发节能减排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热情;四是提升获取生态利益的能力,努力构建绿色经济的顺畅通道,打破经济优先的发展原则,促进经济、生态并轨前行,诱发对“环境保护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全面认识。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不是一项权宜之计,而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它需要采取各种不同的激励机制来推进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以及社会的进步。
  首先,要建立并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来强化有关环境的行政管理,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遏制经济的过度膨胀,有效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对电力、造纸、纺织、化工等行业实施重点调控,对能源资源丰富、污染排放严重的地区给予充分的关注。同时,进一步完善法律,用具体明确的政策规范来调控各个环节的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配合行政、财政等多种手段努力达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目标。
  其次,要建立并完善经济激励机制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保险等调节市场中的企业和个体行为,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符合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例如对清洁生产企业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优惠信贷的政策,增强和保持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逐步凸显环境保护的经济优势,为其他领域的经济、环境建设树立典范。经济激励和促进,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它将资源核算、绿色财政、绿色税收、绿色信贷、生态补偿、排污付费稳步带入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运行中,并取得了实际效果。绿色GDP的核算体系也将得到逐步完善,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必要而详实的依据。   第三,要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奖优罚劣,对于污染物排放严重的企业必须提高排污费数额,降低其环境信誉评价等级,对于坚决支持生态化发展的企业和个人给予重奖,鼓励他们继续实践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不断发展循环经济。
  实际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在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低碳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从根本上得以实现。政府须要以身作则,低碳行政、低碳管理、节俭运行,制定节能标准,塑造节约型、环保型政府形象。企业需要审时度势,加强环境自律,节能减排,低碳运营。公众则须积极参与,深化认识,在更广泛的领域监督政府和企业的环境经济行为,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
  [2]洪大用.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万莎.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及其经验借鉴[J].绿色金融,2010(5)
  [4]孙晓伟.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J].现代经济探讨,2010(5).
  [5]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牛桂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预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7]牛桂敏.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思考[J].城市环境与生态城市,2010(4).
  [8]邓莹.英美促进低碳经济的经验与我国的制度建设[J].求索,2011(1).
  [9]江莹、郭华.试论环保NGO的发展方向[J].社会学研究,2006(3).
  [10]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报告[J].环境保护,2006(5).
  [11]Lucie Middlemiss, Bradley D. Parrish. “Building capacity for low\|carbon communities: The role of grassroots initiatives”, Energy Policy, Vol.38, No.12 (December 2010), pp.7559\|7566.
其他文献
【摘要】接受赠书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接受图书捐赠的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健词】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赠书管理  有效地收集和利用赠书资源是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个人、单位组织和社会团体向高校图书馆捐赠图书,高校图书馆接收的赠书种类和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丰富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途径
期刊
【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收入分配效应,认为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面性,既有缩小贫富差距和调节个人、代际收支失衡的正面作用,也有负面的影响,因此最终的调节方向还不确定。接着,通过构造计量模型验证我国的实际效果,发现我国的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对收入分配差距产生反向调节作用。据此,本文提出了完善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的政策建议,希望使其实现正向的调节效应。  【关键词】社
期刊
【摘要】目前信息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地位日益突出。本文从信息安全的内涵和特征入手,分析了信息安全对国家安全带来的挑战,探讨了应对信息安全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信息安全;国家安全;挑战;应对策略  最近媒体曝光的“棱镜门”事件警示我们,敌对势力网络监控和窃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的安全问题。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不仅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
期刊
【摘要】镇街纪检监察部门作为基层执纪执法机关,应当在提高各方面工作执行力上有所作为。本文对提高镇街纪检监察部门执行力的现实必要性、理论制度依据及工作有效性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镇街;纪检监察部门;执行力;监管;执法机关  执行力问题是一个热门话题,它可以理解为贯彻决策意图的力度、完成预期目标的组织程度、个人能力发挥的水平等多个层面。现阶段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都非常重视执行力的提高。笔者结合
期刊
高素质新型后勤军事硕士研究生是指具有较强的任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中(高)级后勤指挥军官。  后勤院校要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主阵地的作用,从四个方面全面深化军事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注重超前发展,确立培养理念;加大实践锻炼,拓宽培养途径;深化教学改革,建强教员队伍;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培养机制。  【关键词】后勤军事硕士;培养;后勤院校  大力培养高素质新型后勤军事硕士,是贯彻落实胡主席严抓军事训练、
期刊
党的纪律是维护党团结统一的有力武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条件,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对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纪律需要全体党员共同遵守和维护,是对党员素质的综合考量。  一、坚决执行党的纪律,是每个党员的应尽责任  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动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的纪律是
期刊
【摘要】天然气在节能减排的的现代能源应用中意义重大。本文就我市天然气的供需情况进行了调研,获得了运营企业和协议企业的相关数据,了解了供气管道现状及模式和用气企业的现状,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天然气;供需情况;调查报告  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我们积极推进其使用,这对调整城市能源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意义重大。当前准确掌握天然气供需情况现状,引导天然气有序合理使用,具有较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剧烈的阶层分化。本文从阶级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特点及根源,详细分析了当前社会阶层分化的一些基本特点,并探讨了利益均衡机制实现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阶层;利益冲突;利益均衡  当前,我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阶层分化,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有人曾将我国社会划分为十大社会阶层,虽然不一定精确,但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形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由于阶层之间财产状况、社会地位、谋生方
期刊
【摘要】当前中国进一步发展民意调查,推动民意表达,助力民主政治,必须立足系统性与长期性,进行全方位的建设。提高政府对民意调查的认知水平和推动力度是首要的环节,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制度规范建设,强化成果转化工作,提升民意调查的科技含量以及进一步加大民意调查的透明度。  【关键词】民意调查;建设路径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对外传播应该努力提高传播能力,积极向世界传播我国的优秀的文化,提升我国的软实力水平。这一纲领的提出具有多重含义。它意味着我国不但要积极地开展对外政治传播,努力争夺国际斗争的话语权,改进自己的传播策略,而且还需要我们努力挖掘我国的文化精髓,积极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化,全面提升自己软实力。在不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不断加剧的当今世界,中国以世界文化大国及文化强国为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