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修远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blue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夏时节好还乡。周末,带着小儿在高速公路上驰骋。下了高速是宽阔的省道,再拐个弯,就是通往村里的水泥路。百里回乡路,洒满欢欣。家乡是一个人的心结,每次回家触及旧物,心里总会念着儿时的世界,那些场景犹在昨天。
  乡村的夏夜是从村子东边的那条土路开始的。
  日头刚隐到河坝背后,就有人陆续把软床拎到路边占位。路边有水沟,暑热消得快,要比自家门口的晒谷场凉快多了。躺在软床上的劳力们,聊天气,聊年景,有一搭没一搭的。孩子们玩够了,挤进软床的一角,不一会便香甜入梦。青黝的水面,凹凸的路面,隐没进夜色里。繁星满天,蛙声一片。
  白天,这条路是最热闹的地方。上学的,赶集的,走亲戚的,寒暄声洒了一路。遇到雨天,泥泞的路面再也无法顺畅行走了,唯见和我们一般大的孩子嬉戏玩耍。穿着父母或是哥哥姐姐的大胶靴,怎么也挂不住脚,走得步步惊心。有时候脚抬起了老高,感觉咋这么轻快呢,回头一看,胶靴被粘在了原地,只得左摇右晃地金鸡独立,喊别人帮忙把胶靴给拽起来。孩子们只知道玩得开心,他们不知道大人的愁苦:啥时有一条宽宽的水泥路就好了。
  村后那条通往向阳乡的路是走出村庄唯一的主干道,看起来像是被冷落的孩子,路面委委屈屈的,这里高那里洼,没几段是好走的。去粮站缴公粮的平板车只能走走停停,前面大人拉着,后面孩子推着,遇到个坎半天过不去,几家人一起过来搭把手。七八里的路,走出了长征的味道。孩子们期盼的货郎挑也是每隔一两月才来一趟。
  真要修路了!这可是村里的头等大事,大家奔走相告。每户按人头数交砂礓,这好办,村子两面环河,河边多的是砂礓。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推着板车,背着粪箕,挎着柳条筐,浩浩荡荡地开赴河岸。很快,家家门前堆起了一座姜黄色的小山。可到底也只够铺几段主要的路,到底也只是铺了薄薄的一层。几场雨雪过后,那些砂礓已嵌入了泥土深处,仅路沿还有些不甘心的砂礓探头探脑。
  路不好,村里通不了客车,进趟县城还要跑几里路到乡里去等车。有时也能搭堂叔的车。堂叔在村东头摆个猪肉摊,堂婶一边卖猪肉一边开杂货店。堂叔除了杀猪就是每隔几天到县城进货进菜。每回进城,他的小面包车里都满满地载着进城的人。村后铺了石子的路也通了客车,可没过多久石子就松散了,路面很快变了模样,客车嫌路太难走,又把我们村的这条路线取消了。在外求学和工作的、远嫁别处的掰着指头热切切地往回赶,到镇上下了车,却不知如何回村,给出租车加钱人家都不愿意送。要么早早和家人约好骑着三轮车来接,前提还得是这几天没下雨。近乡情更怯,回家的兴头却是被最后那段路败坏不少。
  一九九八年的那场洪水,给河湾里的村庄带来的杀伤力是毁灭性的,多年后忆及仍心有余悸。当运送救灾物资的卡车摇摇晃晃开进村的时候,带来的不只是我们没见过的衣服,没吃过的饼干方便面,也带来了村人走出这个村子的冲动。
  村里第一拨外出务工的人就是沿着那辆卡车的轨迹走出去的。他们背着简陋的行囊,怀揣着温热的煮鸡蛋,走在黎明前的夜色里,小草上的露水打湿了沾满尘土的布鞋。他们要赶到乡镇公路边,等候第一班进城的客车,然后去一个未知的远方。这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背井离乡,启程却已风尘仆仆。
  路是村庄的骨骼,无路可走是村庄的痛。那满仓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家家门口小山一样的芦苇,没人愿意进来收购。偶尔来个粮贩子,把价格死命往低里压,无非是拿路难走当说头。
  那一年,我踩着泥泞的小路,离开了村庄,流入打工的热潮。在异乡,常常向往家乡泥土的气息。可是一条条泥泞的村路,总会隔阻我返乡的脚步。
  多年后,村里通了大马路,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跟我母亲一样,赶紧打电话把这个好消息告知远方的孩子。母亲告诉我去舅舅家的水泥路修好了,通往三叔家的也是宽宽的柏油路。还经常有外地老板开车到村里考察,要在咱们村搞旅游开发。村庄变了样,乡村公路两边盖起一栋栋新式小楼。堂叔的杂货店早已翻身成了像模像样的小超市,货架上陈列着城里商场同样的货物。堂叔已经不用起早赶黑地去城里进货了,手机一划拉,需要什么果蔬百货家电都有大货车送过来。
  我现在居住的小城与我生长的村庄相距百余里,高速公路、省道、县道直通乡村,我回去的频率越来越高。我常沿着笔直交错的水泥路在村子里行走,在微风暖阳里走,在蒙蒙细雨里走,在纷飞的雪花里走……树木高耸,枝桠斜斜地插向云霄,守护着那些有着年代印迹的一排排房屋。依稀忆起谁家门口搭过戏台,哪块空地放过电影,我和小伙伴倚在哪棵树下看没了封面的《天龙八部》。
  路好了,平常跟我一样回家看看的人多了,不再等着春节才回家。父母一个电话,当晚就能看到孩子的车停到门口。到了年底,各地牌照的轿车飞驰而来,停在小楼前,老屋后,停满了交错的水泥路的各个细枝末梢,黑白红蓝黄,与路边绿色的垃圾筒,灰白的路灯杆,木门上大红的春联,夜晚绽在村庄上空的烟花一起,构成了别样的乡村年画。
  一个人对外面世界最初的向往,可能是通过一条伸向村外的路生发。一个人对村庄的怀想,也可能是順着那条路逐渐清晰起来的。无论辗转漂泊,还是安居一城,每当踏上故乡的那条村路,心头涌起的,往往还是旧时滋味。
  路宽了,心也宽了,世界更大了。
  责任编辑   张   琳
其他文献
一  今年的合肥,雨特别多,淅淅沥沥,不眠不休,让人如同到了江南。天鹅湖水,涨了又落,落了又涨,轻波摇曳着湖岸的灯楼光影,让人有行舟深处,一探这座城市究竟的冲动!  昔日的合肥,是江淮分水岭上芸芸众生般的一座小城,虽是安徽省会,却不是繁华都会,虽有美景,但无美誉。城市中的地名起的比较随意,从三孝口出发,往往以距离计算,东七里站、西七里塘、北五里井、南七里站等名字随处可见,没有文绉绉的诗情画意,却是
期刊
星期天,我正在家翻看着报纸,突然接到幺哥的电话。幺哥声音洪亮地问我:“干吗呢?”我说:“闲着没事。”幺哥说:“到我家来吧,我请你吃蘑菇炖小鸡。”我犹豫片刻,答应了下来。  幺哥是我的远房表哥,住在离城很远的偏僻农村,我有好多年没去过那个地方了,平时也鲜与幺哥联系,我之所以这么快地答应了他,主要是想探望一下与他同村的二舅。  我的童年是在姥姥家度过的,幺哥是我那时候的玩伴。幺哥长我八岁,依稀记得那时
期刊
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看到春字,人们可能就感觉到暖洋洋,温意融融;一想到春字,人们的眼前可能就是热闹闹,百花摇动。立春的时候,其实不然。古语云:“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对于华北平原的山川大地来说,春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拉开。  不过,立春一过,阳光就明亮起来了,由于前两天浮云遮住太阳,立春的阳光竟有些耀眼。将近中午,走在小路上,身边一片亮花花的,虽然天气依然带着十分凉意,但
期刊
青阳这个词,好听又好看,《尔雅·释天》云:春为青阳。青阳县城南约二十八里,路边村野凸现一古桥如虹,桥上老藤,枝蔓披拂。撩开藤蔓,“万福桥”三字古拙安详。不远不近,青山连绵,人家错落有致,流水潺潺,炊烟袅袅。  N年前路过,万福桥尚显凄清。在诗人眼里,这座藏有无数因果的古桥,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时代弃之如敝屣,好比一位落寞的前朝乡绅惊恐而自觉地靠边站立。知情人说,从前,万福桥上是有两只石狮子的,桥右建有
期刊
不知是宿命注定,还是缘分太深,我从文七十二年时间里,竟有七十年时间是在文学界当编辑。在岗时是担任文学期刊的专职编辑,离岗后则是参与公务性的编纂活动,或应友人之约代为审稿、整理删削文稿兼及写序等业余性的编辑活动。去年我还为一位老朋友的十五年的知青日记文稿进行了大幅度删节、整理和写序,前后花了大半年时间,将其七八十万字的文稿压缩至四十多万字,直至完成出书。看来,编辑工作和我真的结下了不解之缘,恐怕只要
期刊
车子一下高速公路,就跌进了张店乡那辽阔的绿野里去了。眼前是一团团浓得化不开的绿。若不是字正腔圆的导航连续不断的提醒,果真就有了海底探险的惊怵和迷茫。沁入骨髓的清爽和阴凉无孔不入地挤进车厢。车窗外是川流不息的绿。浓绿、浅绿、淡绿、薄绿、墨绿、银绿、灰绿、赭绿、鹅黄绿、孔雀绿、翡翠绿此起彼伏,波涛汹涌。古亳大地上果林树木状元之乡,果真名不虚传!乡间公路犹如一条神奇无形的柳叶刀,蜿蜒地刺开大地上蓬勃生长
期刊
一  一大早,矿长刘勇刚刚来到煤堆后面,看看左右无人,便在煤堆旁边撒了一泡尿。  自从四年前当上三煤矿的“一把手”,刘勇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晨来到三煤矿,他就会让司机小于把车开到院里办公大楼前。自己背着手,围着煤堆走一圈,边走边打量着日渐隆起如山峦般的煤堆,那份得意不言而喻。因为这是三煤矿在他领导下,在李书记的配合下扭转了煤矿亏损的局面,有了今天可圈可点的成绩。  “一封家书落下相思泪……”忽然
期刊
1  薄云遮蔽了星月,郊野乌青四合,马壮田探着一张鲜红的大花脸朝下弦庄走去。爬上最后一个山坡,视野就开阔起来了,远处的下弦庄萤光闪烁,像一片正在熄灭的火堆。几乎可以断定,火光和犬吠意味着坏事还没有结束。  屋檐上还滴着雨水,马壮田进屋喊了几嗓子,回应的只有滴答的落水声,他安静了片刻,忽然开了门,穿过院子,朝山神庙急煎煎地跑去了。似乎源于同样的厄运,原本要唱到二更天的还愿戏已经散了场,人群走得很慌乱
期刊
那是从旭日上采下的虹,没有人不爱你的色彩。  一张天下最美的脸,没有人不留恋你的容颜。  ……  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每当我满怀深情地放声歌唱《红旗飘飘》这首歌时,顿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我的精神世界也飘扬着一面神圣的五星红旗。  我家至今还珍藏着一面锦缎的五星红旗,虽经过66年的岁月洗礼,但颜色不改,鲜艳如初。这面五星红旗,是我父亲生前的最
期刊
一  父亲不是伟人,不是大家,也不是名家,连地方名人也算不上。所以,父亲的名字和众多普通人的名字一样,像大海里的一滴水,空气里的一粒尘埃,根本无法引起特别关注。然而,父亲的名字却实实在在地与新中国的成立密切相关。  父亲出生于1949年10月,与新中国同年同月诞生。这是父亲最为骄傲的地方。别人问到父亲的年龄,他总是自豪地说:“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提到他的名字,更是抑制不住激动,向人慷慨陈词地解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