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过万福桥(外一篇)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ster6352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阳这个词,好听又好看,《尔雅·释天》云:春为青阳。青阳县城南约二十八里,路边村野凸现一古桥如虹,桥上老藤,枝蔓披拂。撩开藤蔓,“万福桥”三字古拙安详。不远不近,青山连绵,人家错落有致,流水潺潺,炊烟袅袅。
  N年前路过,万福桥尚显凄清。在诗人眼里,这座藏有无数因果的古桥,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时代弃之如敝屣,好比一位落寞的前朝乡绅惊恐而自觉地靠边站立。知情人说,从前,万福桥上是有两只石狮子的,桥右建有凉亭,以供行人歇息。想来古时,万福桥所处乃交通要道。《红楼梦》中写有蜂腰桥,是大观园之要路,也是小红与贾芸眉目传情的地方。重帘绣幕的贵族之家没落了,贾芸小红这对懂得知恩图报的夫妇独得善终。万福桥比不上蜂腰桥出生显赫,本是刘姥姥们世代生活的地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而今,美丽乡村建设使整个村庄进步得如“四有新人”,万福桥四周环境被特别打造得一片锦绣,像是一个西周小国新近迁都于此。春风来信,万福桥当仁不让地成了当地美好乡村最富文化底蕴的名片。
  扫一扫村口的美好乡村二维码,便知万福桥所在下东堡村九甲里概况,不言自明,还有一个上东堡村。一位在此带幼童玩耍的妇人说,十里东堡三座古桥呢!一路向南,果不其然,十里之内接二连三,“弯弯飞桥出,潋潋半月彀。”依次名曰永坚桥、环桥。三桥虽苍然老矣,老得宠辱不惊,自顾吐纳流水,依恋村庄。
  环桥,落于旷野,闲置已久,芳草萋萋,四周阡陌,纵横交错,庄稼井然。超然之态,似藏有沟通天人的密码,仿佛沉默的原始部落图腾,令人肃然起敬。
  永坚桥,顾名思义,或寓桥坚不可摧,或寓情天长地久,无从考,兴许两个意思都有吧。桥上小土地庙,香火余烬。桥下见有天主教堂。桥边老树下插有一标牌,近看原是公益广告。“当行善”三个大字下诠释有一段短文“为善必有福,若为善无福,必因……”下方并排印有两个企业的二维码。现代人创造的二维码与这桥上老麻石宛若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据光绪辛卯版《青阳县志》,环桥为十四都人徐金山后裔捐金二千独建。徐金山,凶年散谷赈饥。永坚桥为十四都人徐文忠(明处士)造。徐公博极群书,尤邃于《易》,著有《周易要义》。其生平好倡义举。子俊,孙国辅,俱显官。万福桥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二年(1822)徐良九后裔徐延魁(太学生)捐金数千两重建。徐良九,明代隆庆年间人,为乡饮宾,即德高望重的乡贤人士。十里东堡三座桥,自是一派祥和,一段风流:秋月春风,奉扬仁风,蔚然成风。
  躲过天灾与人祸,万福桥在绿水青山簇新的理想包围下,仿佛一首沉淀在岁月深处的诗歌。你看,最灵动的几簇藤草,宛若楚辞中那位多情山鬼的长发,袅袅娜娜从桥面垂下,似在等待一轮明月。
  诗歌是有治疗功能的。对症下药,首推乡愁。余光中先生有一首吟诵家乡的诗作《洛阳桥》,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无论“万福”“万安”,都是祖先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福”是生长于农耕文明的情怀。五福之说源出《尚书》。空门亦讲究“福”。杭州有永福寺(始建于东晋),永福寺后山资岩慧院内建有福星阁,自宋以来历代供奉福神星君等护法诸神。世间到底有多少种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大了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福;往小了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福;入世的说,建功立业是福;出世的说,在泥塘里打滚是福。“福”有万种写法,万种画法,万种剪法,福文化略见一斑。所谓人各有福,我好享清福。如《菜根谭》云:“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华夏古老的智慧玄之又玄,譬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福寿天成”“福不盈眦”“厚德载福”。建桥铺路是积德行善的事,行善造福于民,积德养福于己。农耕文明的美好品质:隐忍、朴素、勤劳、善良……皆化作一桥亲情乡情族情。
  小桥流水,是落实到人文基因里的江南式优美。江南多桥,青阳县史有“城外十里一铺,城内一里三桥”之说,全县至今存有古桥百余座,这是青阳人的福报。一曲徽池雅调青阳腔,唱白桥上多少事。青阳自古为福地。唐开元年间,古新罗国王子金乔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独独选定九华山开辟道场,终修成正果。北宋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被降职来池州任酒监不久,随即把一家老小迁来,安置在青阳滕家冲,又把父亲的遗骨迁葬青阳,应是青阳的明山秀水和淳朴民风深深打动了失意的滕子京。以致工作调动,后来卒于苏州,却归葬青阳。更有史上几次“衣冠南渡”,外来大族迁居青阳,例如汉丞相陈平子孙陈志达迁居所村,唐太宗第四十世孙李久远迁居上章村,东晋谢安之弟谢石后昆迁居谢家村。他们建桥修路,种田经商,办学传道,繁衍子孙。时至今日,均名列中国传统村落。福浅福深,全在造化与人心。
  四十年前,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皆大欢喜。光阴轮转,如今,种田大户蔚然成风。早已没有了“双抢”,传统种植模式正悄然改变。那天,看见两个青年农民利用植保无人机进行喷洒作业,真是新鲜有趣。据我所知,在青阳县百花村,80%农户承包的农田已经流转给种田大户种植。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曾任某乡团委书记,最怕的一项工作就是公粮征购。民以食为天,“吃了吗?”曾一度成为人们见面脱口而出的问候语,那年月,吃饱是最大的幸福。又好像一夜之间,这句俗套语被老天爷悄悄撤换。“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成为农耕大国的新语法。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前不久在合肥参观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纪念馆,才知直到1993年,憲法中关于农村人民公社的提法才被删除。泱泱大国推动一项改革堪比“蜀道难”。不论何时,明君贤臣仁政皆是国家百姓的福。
  芒种时节,皖南好风光,“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镶嵌在乡村的古桥,即便闲置已久,有了农人劳作的身影,便生动起来。开阔处,一大群白鹭围绕正在作业的农机上下翻飞;边边角角的小块水田里,爱惜土地的资深农民仍在实践“退后原来是向前”。行走九甲里,心生欢喜。人不多,门户多是开着的,家家门前花草灿然,狗儿猫儿自顾与粉蝶戏耍。一老农坐在田埂上点上一支烟,忽又掏出手机给他的老牛拍照,自得其乐。不请自来,我等完全分不清秧与稗的外人带着好奇的目光进入村民家问东问西,或举着相机乱拍一气,主人也不慌张、没脾气。对比墨子止楚攻宋途经宋国遭受的冷遇,九甲里颇有庄周遗风,“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镜头切入1822年,这年三月初七日,清政府明确申定,洋人必须遵守大清律例。起因是英国护货兵船停泊伶仃山期间,与本地人互殴,双方互有伤亡。广东督抚令英国人交出凶手,英人起初借词延诿,后竟开船逃逸。为此,清政府正式告知英国政府:洋兵在中国犯事,应遵中国法律办理。以后不应再派兵船赴粤,如货船需保护,须严谕领兵官,遵守中国法律。转眼两个世纪。当下最受关注的事件,是中美贸易战。全人类的福祉,太需要一座和平发展的“望福桥”。
  古桥神游,影影绰绰可见:剃头匠、木匠、篾匠、瓦匠、教书匠、货郎、秀才、小姐、徐老爷、水牛、黄狗、蚂蚁、蝴蝶、喜鹊……在桥相遇,互道“万福金安”。寂寞的万福桥,热闹的万福桥,飘摇的万福桥,太平的万福桥,水里的万福桥,纸上的万福桥——都系家国中。唯愿:认识它的人,祝福它;不认识它的人,希望与它结识。
  我最知湖
  黄昏,我出神地凝视着芙蓉湖面,一舟闲愁,竟被煮熟的一湖烟霞滤得干干净净,忍不住折断一枝垂柳,去捞,又钓起圈圈涟漪。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莲花峰是九华山尖上的芙蓉花,不知何时,造化使花间的甘露汇成了一条河——青通河。她是青阳的母亲河,也是长江的支流,一路布施,一路播撒儒释道文化种子,生生不息。
  我家就在岸上住。小时候,青通河岸一边曾是菜市,河水听惯了讨价还价,但河流从不与任何事物讨价还价。大河上下,惯见的风景除了浣衣女,打鱼人,便是采沙船。黑黝黝的江北汉子运走一船又一船细软的黄沙,也在船上生儿育女。水路通向哪,黄沙就在哪里上岸。十六岁之前,除了北京,我还特别向往南京,因为那座著名的长江大桥。青通河的黄沙却先我一步落户金陵的高楼大厦。直到后来,在南京午门的明城墙上,我认出了青阳制造的古城墙砖,才知六百年前,比黄沙更早见过大世面的是青阳朱家渡古窑烧出的墙砖,它们就是从青通河坐船到皇城的。河上最热闹年岁最长的高阳桥,生于大宋。原是石拱桥,拆了建,建了拆,拆了又建,一切都与洪水有关。父亲说,20世纪八十年代,县黄梅戏剧团在河里的一条船上唱大戏,他抱着弟弟站在高阳桥上看热闹,那一天,青通河热闹得仿佛乾隆下江南。转眼,菜市场早已搬往该去的地方,河道也再不准采沙,爱听戏的人少之又少,二十一世纪到了。有人弄了一条两层楼高的大木船,打算在河上开饭店。不料,一场洪水毫不留情地将大木船冲下,又被高阳桥撞得七零八落。
  那次洪水之后,围绕“一条大河”,小城接连发生了两件载入史册的大事:先是青通河上游,一座大型水库由蓝图变成了现实: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笑傲江湖。他的湖光山色和人文历史,连金庸先生也知道了,欣然题名将军湖。公瑾雄姿英发,小乔初嫁了——俊朗的将军湖意气风发,秀美的芙蓉湖在青通河中游掀开了盖头。
  就像大运河是人工河,芙蓉湖也是人工湖。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芳草茵茵,孤岛魅影,飞鸿映日,奇石成趣……刚开始看,不过是尚带斧迹,过于精致的工艺品,可是她在大自然的怀中,老百姓的心里,养着养着,长着长着就变成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形处闹市之中,意在江湖之外。芙蓉湖有什么用?这就好像问鲜花有什么用,诗歌有什么用,泡泡糖有什么用,发呆有什么用,听雨有什么用,小醉有什么用,相思有什么用,闲侃有什么用,长啸有什么用,玩家家有什么用,惠子问庄子那只大葫芦有什么用。芙蓉湖的液压坝还有雨洪调蓄的功用,但这个事好像少有人关注,大约老百姓们觉得那是“李冰”父子的事呵。众生眼里,“出水芙蓉”的美学意义完胜它的水利价值。
  常环湖闲步。哪里有几块什么石头,哪处垂钓的人多,哪个拐角情话绵绵,哪片水域蒹葭和菖蒲正说悄悄话,石拱桥边的柳枝长了几分,湖心岛的花儿几家欢乐几家愁,哪儿三叶草、紫云英密集,青莲又开了几许,沙滩开始热闹了吗,天秀阁几点亮灯,什么时辰宜“湖心亭看雪”,黄梅戏票友最近唱什么段子,桂花香柿子红,长廊里的老太们唠叨的话题换新了吗,那些姗姗学步的娃娃们谁谁谁长了新牙。春花秋月夏蝉冬雪,水涨水落,人来人往。我知道,湖知道,他们知道。
  说来也怪,芙蓉湖没有西湖名气大,没有西湖面积大,没有西湖故事多,但在小城人们的心中已然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美若仙子,善若挚友。晨昏,人们总爱跑去向芙蓉湖倾诉,尤其在黄昏,男女老幼更是趋之若鹜,一个个仿佛约好了似的,才放下碗筷便迫不及待赶去。不信你试试,即便你只是偶尔作客蓉城。酒足饭饱,青阳人一定会以饱满的热情拽你去芙蓉湖遛遛,一是显摆,二是他自己忍不住,好似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说真的,首先赖芙蓉湖的身材好气质好,不胖不瘦,温文尔雅,悠悠地晃一圈,体力、精力、时间、审美,什么都刚刚好。大约人人卸妆之后,都需要一湖碧水释放疲惫的灵魂吧。莲花峰宛若九华山的形象大使,每日准時虔诚地投影在湖底,准时得好比九华僧人的早晚课。有了莲花峰,芙蓉湖的水啊,便弥漫了经卷的气息,唐诗的韵律,般若之智。芙蓉湖是灵动飘逸而又亲民接地气的。湖面薄如蝉翼的风,时不时轻吟“在水一方”,又忽远忽近飘散些鱼腥草味儿;广场舞方阵隔壁新来了太极拳玩家;在湖一隅,一边有人赏读亭亭玉立的“爱莲说”,一边有人评说现代版“老残游记”,都是那么自然的事。
  齐白石有一幅画,画面是十条鱼上下围绕一根鱼线,画作年份不详。白石老人八十八岁时篆书补题四字“我最知鱼”,题款曰:“予少时作惯之事,故能知鱼。寄萍老人齐白石制,我最知鱼。”《我最知鱼》图表达了齐白石对鱼的熟悉、热爱,知之深,爱之切。一湖水,一城情,亲湖爱湖的青阳人心中皆有一幅“我最知湖”。
其他文献
贡家庄是芜湖县的一个自然村,700多口人,外被青弋江与上潮河环绕,雨水丰沛,是典型的水网圩区。虽然村名叫贡家庄,但全庄并无一户姓贡,95%的人家姓陶。据《陶氏宗谱》记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7),陶氏族人从山东定陶迁移至此,给贡家庄庄主打工。贡庄主生性仁慈,双方相处非常融洽。随着岁月的流逝,贡家的人丁逐渐减少,而陶姓人口十分兴旺,最后陶姓接管了这片土地。但陶姓人并没有将村名改为“陶家庄”,
期刊
老屋已矣!恍惚迷离,昏暗而沉重地在心头晃荡,只留下无声的记忆。眼前旧址上是新建的楼宇,已难以复归原有的鲜活,留下来的仅是心灵的追溯或相册中一些黑白的老照片了……只是那扇一米见方的摇头格窗上镶着的三个字“独乐园”是我自题的,一直悬挂在画室的墙上,这是老屋留给我唯一的艺术品。我最初的艺术形象思维是来自老屋斑驳的墙壁,糊满报纸,落满尘埃,脱落后露出似是而非的画面,像云,像海,似龙非虎,或人像或鸟兽。我躺
期刊
多少年来,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在我的生命历程里占据着无比崇高的位置。现实中,我有时觉得离他已经很近很近,但就在一刹那间,仿佛离他又是那么遥远。因为现实的距离,仿佛近在咫尺,又因为时空的界限,我只能对他仰望,仿佛他在遥远的天空。我从没有停下追寻英雄的脚步,用心去感受或聆听与他有关的声音,试图接近并享受英雄精神的洗礼和对灵魂的荡涤。孩童时心中的黄继光  孩提時的那个金黄色的秋天,在皖西北平原上有一所普通
期刊
塔塔这次回国乘的是船,从神户到上海,走了48小时。整整两天在海上,本来塔塔还担心会难耐寂寞,没想到根本没时间感受寂寞,一觉醒来,船就到了。塔塔买的是中午的船票,从家里出发,到码头不过二十来分钟的路,时间充裕,舒舒服服不用赶早。对塔塔来说,乘船是不二选择,也是最经济最方便最合理的选择。这次,她的行李有4个大纸板箱,2个中纸板箱,还有普通行李箱2个。  领取托运行李的时候,塔塔明显感受到四周投来的惊叹
期刊
自宁波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原本只有城区的海曙也有了乡村与山区,便有了下乡上山的机会。整个海曙西乡片山区属四明山脉,即是文人骚客纷至沓来的千年“唐诗之路”一部分。在这里,并没有享誉海内外的名山大川,但随处可见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古村古桥,四季气象迥异,各具风韵。单从人文景观看,当首推鄞江,毕竟千年“四明首镇”的底蕴摆在那。若从山水秀色看,处在深山之中的龙观乡则略胜一筹。  所居的龙观青云宾馆,处于森
期刊
我总说,这个北方小城的春天像个爱发脾气的孩子,今天是阴云遮住了太阳,明天抹几把眼泪洒入半空,偶尔送来的一点温暖通常也只是一个稍纵即逝的存在。我晓得生命的初始总是要闹上几场革命的,便抛着慢条斯理的眼神温和地接纳这样的春天。我还晓得自己内心深处是盼着夏天的来临的,尤其喜欢初夏,风和顺,万物蓬勃。  人在初夏,连睡眠都是极好的。早晨,窗外啁啁啾啾的鸟鸣轻轻推开我的清梦,我想我是用了最优雅的方式打开双眼的
期刊
崔大脚  崔大脚真名不详,出生于清光绪年间,因家庭贫穷,从小就挎着竹篮子讨饭,没有缠脚就比同龄女孩子显得脚大,为此便被人称为崔大脚。  20岁那年,崔大脚在霍邱三河尖遇到一个叫崔金普的青年,两人穷命相连,便在破庙里捏土拜天地成了亲。婚后生下三儿一女,一家人主要靠给地主帮工、放牛为生,没有活干时,便沿街乞讨度日。  彻底影响并改变崔大脚命运的是1931年,那一年崔大脚出去讨饭时,被地主家的狗咬伤小腿
期刊
一  今年的合肥,雨特别多,淅淅沥沥,不眠不休,让人如同到了江南。天鹅湖水,涨了又落,落了又涨,轻波摇曳着湖岸的灯楼光影,让人有行舟深处,一探这座城市究竟的冲动!  昔日的合肥,是江淮分水岭上芸芸众生般的一座小城,虽是安徽省会,却不是繁华都会,虽有美景,但无美誉。城市中的地名起的比较随意,从三孝口出发,往往以距离计算,东七里站、西七里塘、北五里井、南七里站等名字随处可见,没有文绉绉的诗情画意,却是
期刊
星期天,我正在家翻看着报纸,突然接到幺哥的电话。幺哥声音洪亮地问我:“干吗呢?”我说:“闲着没事。”幺哥说:“到我家来吧,我请你吃蘑菇炖小鸡。”我犹豫片刻,答应了下来。  幺哥是我的远房表哥,住在离城很远的偏僻农村,我有好多年没去过那个地方了,平时也鲜与幺哥联系,我之所以这么快地答应了他,主要是想探望一下与他同村的二舅。  我的童年是在姥姥家度过的,幺哥是我那时候的玩伴。幺哥长我八岁,依稀记得那时
期刊
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看到春字,人们可能就感觉到暖洋洋,温意融融;一想到春字,人们的眼前可能就是热闹闹,百花摇动。立春的时候,其实不然。古语云:“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对于华北平原的山川大地来说,春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拉开。  不过,立春一过,阳光就明亮起来了,由于前两天浮云遮住太阳,立春的阳光竟有些耀眼。将近中午,走在小路上,身边一片亮花花的,虽然天气依然带着十分凉意,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