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这让很多教师觉得非常困惑,确实传统美术教育中,教师习惯于用范画,但出示范画有很多弊端,孩子的画千篇一律,花都朝同一方向开,鱼都向同一方向游,大大地束缚了幼儿的想象力,“范画”最后成了“泛画”。但没有了范画,幼儿不知道该怎么画,出现了盲点,一些绘画的技能技巧如何落实体现?怎样既能摆脱范画的束缚,又能让幼儿自如地充满想象地绘画呢?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也许,有教师会说,范画正是模仿学习的一种方式。《指南》反对的是对范画的被动模仿,但并不意味着反对幼儿的模仿学习。《指南》艺术领域有多处提到了幼儿的模仿,但强调的是自发模仿,而非被动模仿,强调是个体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进行的主动模仿,而不是集体统一的被动模仿,投放了各种丰富的材料,幼儿就会在自己的需要时有选择地进行自发模仿。
没有范画的教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只需要我们为幼儿开放一个自主绘画的空间,创设丰富的审美环境,让幼儿与环境互动,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创作激情,展现他与生俱来的艺术潜能。
一、大自然活教材,真真切切感受
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幼儿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检。《指南》在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力与创造能力的目标的教育建议中明确地提出: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
比如:进行《树林》的绘画活动前,我们带幼儿来到户外树林下面,当树林里的新鲜空气迎面扑来时,连心情也变得格外开朗,幼儿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我们请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木,摸摸树枝,抱抱树干,观察树干上的花纹,然后请幼儿自由讨论看到了一些什么树,怎样的树叶、怎样的树枝、几颗树、他们是怎样排列的……,回到活动室后通过图片、幻灯片、录像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再总结归纳,并与几何图夸张、变形等相联系,使幼儿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树木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幅关于树林的作品。结果发现,他们不但画出了一片片的树林,还画出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树木。
自然界的景色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换、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幼儿开启了想象的大门,发现了美、创造了美。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数数天上的云彩、观察各类动植物等等,幼儿积累了相关的经验,为创作积累了一定的表象。
二、借助绘本故事,丰富画面内容
幼儿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同样我们也可以将绘本故事作为感受和欣赏的对象呈现给幼儿。
比如,在《树林》的绘画活动前,我们让幼儿欣赏了由贾尼思·梅·伍德里编文,马可·塞蒙绘图的《树真好》。
这是一本意境非常优美的绘本。
树真好。高高的大树遮住了天空。树长在河边,树长在山谷,树长在高高的山顶上。很多很多树在一起,就叫做大森林。树让一切都变得那么好。如果你只有一棵树,那也很好。因为,树上有好多树叶。整个夏天,都可以听到风吹树叶,沙沙地响”。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我们在落叶中玩耍。一双小脚躺着树叶,连滚带爬好不欢畅。我们用树叶造房子,把落叶堆成山。点燃篝火。树真好。它长着粗壮的树干和枝条。我们爬到树上,看各家的院子。我们坐在树杈上,静静地思考。我们还在树上,嬉笑玩耍,扮演海盗。……
画家采用了彩图和黑白画面交替呈现的方式,将现实的美丽与记忆中的生动融为一体,表达了人类对自然、对树木的质朴情感和赞美。小读者们也被它天然的生态意识和动人的生命情怀所深深打动,幼儿在品味绘本故事的同时细心观察着画面,一棵棵造型各异的树结合不同的人物、场景诉说着一个个不同的故事,将幼儿导向无限遐想的空间,让幼儿在想象的空间里画出有着各种故事的、千姿百态的树木。
三、调动多种感官,激发作画灵感
在进行树林的创作活动中,我们不但让幼儿进行了“目染”的想象,而且还可让幼儿进行“耳濡”的体验。
我们让幼儿欣赏了《大树妈妈》的歌曲,歌词是这样的:
大树妈妈,个儿高,对着摇篮唱歌谣。
摇呀摇,摇呀摇,摇篮里的小鸟睡着了。
大树妈妈,个儿高,对着小鸟呵呵笑。
风来了,雨来了,摇篮上的小伞撑开了。
音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美妙的故事,幼儿在唱歌的同时想象着画面的情景,思路就会变得更加开阔,画面会更加丰富生动。
四、欣赏中外名画,开阔幼儿眼界
所谓“名画”,是指有着深远影响和价值的画。“名画”是人类文化中最珍贵的艺术遗产,其技艺一定是精湛的,其表现一定是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即“托画言志”,表达的是画家对生活、对社会的一种深层次的东西。所以,与其让幼儿“依样画葫芦”,且老师的“葫芦”又非经典,还不如让幼儿欣赏名作,带领幼儿感受名画的美,在欣赏的过程中体验“形”于“色”给人带来的愉悦感。
比如,在《树林》的绘画活动中,我们给幼儿呈现的是著名的荷兰画家皮特.蒙德里安的作品《灰色的树》和希施金《雨中橡树林》,《灰色的树》它是一幅抽象作品,在这幅画的名称之下,它所呈现的是一棵灰色的树,呈现不可多见的精致与优雅。杰出的风景画家希施金笔下的森林则是气魄雄伟、豪迈壮观,《雨中的橡树林》是以蒙蒙细雨之中的森林作为对象,中间有一滩雨后的积水、浅浅地积蓄着,似乎溢出汨汨之声。远处光色朦胧,暗示那一边光线强烈,林地在细雨中被洗刷的清新油绿,仿佛可以呼吸到雨后新鲜的空气,光色的作用在这里被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蒙德里安《灰色的树》 荷兰 希施金《雨中橡树林》 俄罗斯
幼儿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的自我与外界、梦幻与现实,多是互相混淆的。客体中的每一个线条与色彩,都能点燃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作为教师应充满热情地为幼儿创造欣赏高雅的、体现人类智慧结晶的多种机会,引领幼儿感受艺术无尽的美。我们期待着通过名家作品的欣赏活动,开阔幼儿的视野,提高审美能力,进而能够从多个角度表现自己对于美的感受,通过艺术的熏陶,从而开启幼儿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一生。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也许,有教师会说,范画正是模仿学习的一种方式。《指南》反对的是对范画的被动模仿,但并不意味着反对幼儿的模仿学习。《指南》艺术领域有多处提到了幼儿的模仿,但强调的是自发模仿,而非被动模仿,强调是个体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进行的主动模仿,而不是集体统一的被动模仿,投放了各种丰富的材料,幼儿就会在自己的需要时有选择地进行自发模仿。
没有范画的教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只需要我们为幼儿开放一个自主绘画的空间,创设丰富的审美环境,让幼儿与环境互动,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创作激情,展现他与生俱来的艺术潜能。
一、大自然活教材,真真切切感受
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幼儿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检。《指南》在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力与创造能力的目标的教育建议中明确地提出: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
比如:进行《树林》的绘画活动前,我们带幼儿来到户外树林下面,当树林里的新鲜空气迎面扑来时,连心情也变得格外开朗,幼儿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我们请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木,摸摸树枝,抱抱树干,观察树干上的花纹,然后请幼儿自由讨论看到了一些什么树,怎样的树叶、怎样的树枝、几颗树、他们是怎样排列的……,回到活动室后通过图片、幻灯片、录像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再总结归纳,并与几何图夸张、变形等相联系,使幼儿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树木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幅关于树林的作品。结果发现,他们不但画出了一片片的树林,还画出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树木。
自然界的景色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换、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幼儿开启了想象的大门,发现了美、创造了美。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数数天上的云彩、观察各类动植物等等,幼儿积累了相关的经验,为创作积累了一定的表象。
二、借助绘本故事,丰富画面内容
幼儿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同样我们也可以将绘本故事作为感受和欣赏的对象呈现给幼儿。
比如,在《树林》的绘画活动前,我们让幼儿欣赏了由贾尼思·梅·伍德里编文,马可·塞蒙绘图的《树真好》。
这是一本意境非常优美的绘本。
树真好。高高的大树遮住了天空。树长在河边,树长在山谷,树长在高高的山顶上。很多很多树在一起,就叫做大森林。树让一切都变得那么好。如果你只有一棵树,那也很好。因为,树上有好多树叶。整个夏天,都可以听到风吹树叶,沙沙地响”。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我们在落叶中玩耍。一双小脚躺着树叶,连滚带爬好不欢畅。我们用树叶造房子,把落叶堆成山。点燃篝火。树真好。它长着粗壮的树干和枝条。我们爬到树上,看各家的院子。我们坐在树杈上,静静地思考。我们还在树上,嬉笑玩耍,扮演海盗。……
画家采用了彩图和黑白画面交替呈现的方式,将现实的美丽与记忆中的生动融为一体,表达了人类对自然、对树木的质朴情感和赞美。小读者们也被它天然的生态意识和动人的生命情怀所深深打动,幼儿在品味绘本故事的同时细心观察着画面,一棵棵造型各异的树结合不同的人物、场景诉说着一个个不同的故事,将幼儿导向无限遐想的空间,让幼儿在想象的空间里画出有着各种故事的、千姿百态的树木。
三、调动多种感官,激发作画灵感
在进行树林的创作活动中,我们不但让幼儿进行了“目染”的想象,而且还可让幼儿进行“耳濡”的体验。
我们让幼儿欣赏了《大树妈妈》的歌曲,歌词是这样的:
大树妈妈,个儿高,对着摇篮唱歌谣。
摇呀摇,摇呀摇,摇篮里的小鸟睡着了。
大树妈妈,个儿高,对着小鸟呵呵笑。
风来了,雨来了,摇篮上的小伞撑开了。
音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美妙的故事,幼儿在唱歌的同时想象着画面的情景,思路就会变得更加开阔,画面会更加丰富生动。
四、欣赏中外名画,开阔幼儿眼界
所谓“名画”,是指有着深远影响和价值的画。“名画”是人类文化中最珍贵的艺术遗产,其技艺一定是精湛的,其表现一定是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即“托画言志”,表达的是画家对生活、对社会的一种深层次的东西。所以,与其让幼儿“依样画葫芦”,且老师的“葫芦”又非经典,还不如让幼儿欣赏名作,带领幼儿感受名画的美,在欣赏的过程中体验“形”于“色”给人带来的愉悦感。
比如,在《树林》的绘画活动中,我们给幼儿呈现的是著名的荷兰画家皮特.蒙德里安的作品《灰色的树》和希施金《雨中橡树林》,《灰色的树》它是一幅抽象作品,在这幅画的名称之下,它所呈现的是一棵灰色的树,呈现不可多见的精致与优雅。杰出的风景画家希施金笔下的森林则是气魄雄伟、豪迈壮观,《雨中的橡树林》是以蒙蒙细雨之中的森林作为对象,中间有一滩雨后的积水、浅浅地积蓄着,似乎溢出汨汨之声。远处光色朦胧,暗示那一边光线强烈,林地在细雨中被洗刷的清新油绿,仿佛可以呼吸到雨后新鲜的空气,光色的作用在这里被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蒙德里安《灰色的树》 荷兰 希施金《雨中橡树林》 俄罗斯
幼儿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的自我与外界、梦幻与现实,多是互相混淆的。客体中的每一个线条与色彩,都能点燃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作为教师应充满热情地为幼儿创造欣赏高雅的、体现人类智慧结晶的多种机会,引领幼儿感受艺术无尽的美。我们期待着通过名家作品的欣赏活动,开阔幼儿的视野,提高审美能力,进而能够从多个角度表现自己对于美的感受,通过艺术的熏陶,从而开启幼儿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