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逻辑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maiz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讨教学实效性提升的基本逻辑,是遵循“纲要”课教育教学规律,落实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明确课程定位是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的逻辑基础;锤炼教学内容是保障课堂教学的客观要求;强化教学实践是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的关键核心;实现政治认同是“纲要”课教学实效的价值旨归。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认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一个常研常新的问题。[1] “中國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需要“纲要”课教师在明确课程定位的基础上,锤炼教学内容,强化教学实践,把实现政治认同作为“纲要”课教学实效的价值旨归。
  一、明确课程定位是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的逻辑基础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规定课程,“纲要”课的教学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讲解,引导学生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使青年学生认同“四个选择”的必要性和进步性,更好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成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主力军,这是“纲要”课教学应当一以贯之的基本要义。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将“纲要”课理解成单纯的历史课,这是不准确的。“纲要”课虽然带有历史课的特点,但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决定了本课程的目标定位不是历史知识的学习,而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纲要”课的教学是要帮助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辨清方向。如果忽视了这一特质,单纯铺陈历史,就会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航线,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把握好“纲要”课的课程定位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逻辑基础。
  二、锤炼教学内容是保障课堂教学的客观要求
  “纲要”课呈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180余年的沉浮兴衰,历史跨度之大,涉及内容之广。如果要面面俱到,限于实际的教学课时,显然是无法实现的。此外,“纲要”课的教材内容和中学历史,以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的内容有较大重合,尤其是在时间脉络、历史人物、主要历史事件和历史结论等方面,“纲要”课本和中学历史课本几乎没有什么差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学生“学”的新鲜感,对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提出了直接挑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仔细锤炼和呈现教学内容。
  具体而言,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内容的针对性、创新性和理论性。所谓针对性,一是课堂内容要贴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容易引起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内容的丰富性需要;二是要和“概论课”加以区分,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有计划地调整教学内容,讲授过程要详略得当。所谓创新性,就是重点讲授学生未知或一知半解的历史知识,用最新的史料丰富课堂内容,激起学生的听课兴趣,对于学生已经熟悉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甚而不讲。所谓理论性,就是把理论界的权威观点和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问题的理论认识,实现中国近现代史从“是什么”向“为什么”的转变。
  三、强化教学实践是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的关键核心
  对教学目标的明确和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只有扎根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切实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是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灌输”和“说教” 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基本体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低水平的课堂“灌输” 和“说教”往往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导致学生听课无趣、上课疲劳,甚至对课程本身产生抵触。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既是课前学习资源的准备者,也是课堂中思考、交流和讨论的主体,同时还是课后学习、巩固、提升的行动者和教学效果评价的参与者。”[2]因此,“纲要”课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并得出结论,以此增强课堂讲授的亲和力和渗透力。
  二是处理好历史和现实的关系。毫无疑问“,纲要”课的教学线索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展开教学,这是内容的规定性。但考察历史的“前车之鉴”,目的是服务社会现实,并“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3],这不仅是提升教学实效的必然要求,也是“纲要”课的活力之源。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对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一历史过程的梳理,引导学生坚定党的领导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通过对比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探索国家出路的经验教训,懂得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思想,揭示今天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深远意义;等等。
  三是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纲要”课这样一门头绪纷繁、内容宏富的大课,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标,是一项极具难度的工作。因此,仅仅依赖单一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拓展教学空间,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够通过直观的感受和“身临其境”的实践体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内容的认同和理解。此外,实践还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把理论知识加以升华,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化育人”的目标。
  四、实现政治认同是“纲要”课教学实效的价值旨归
  如前文所言,“纲要”课的政治属性是第一位的,和专业的历史课程不同“,纲要”课的叙事文本和叙事逻辑都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功能。因此,衡量“纲要”课教学效果有效与否必须回到对党和国家政治认同的视角加以考量。具体来说,就是“纲要”课教学必须通过扎实的历史知识教育和价值认知教育,使主观建构的话语作用于学生的内在心理,进而实现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纲要”课叙事语境中政治认同的生成轨迹是:“叙事—记忆—认同”[4]。叙事是建构的基础,指的是教育者将历史知识完整、系统地传递给受教育者的交流过程。由于历史知识是一定话语体系下主体意识对历史存在的建构,教师如何呈现历史?根据什么呈现?呈现哪些历史等都直接决定着记忆的发生、变迁和重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筛选能够最大限度客观呈现历史存在的历史知识,坚持以教材内容为主[5]。记忆是中间环节,既是历史知识经过价值判断和选择留存下来的,也会影响到认同的建构程度。如果记忆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就无法把历史知识有效存储下来,更无法作用于大学生的内在心理体验,形成预设的政治认同。认同是记忆的逐渐深化和结果。“纲要”课所追求的政治认同是在记忆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活动及其理论成果的理性认同。
  参考文献:
  [1] 何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四个选择”认同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121.
  [2] 庄玉昆,褚远辉.高校课堂教学问题及改革之道[J].中国高等教育,2013(07):39-41.
  [3]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8.
  [4] 陈华.建构历史记忆 增强政治认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叙事的意义与功能[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1):37.
  [5] 蒙一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四个选择”认同教育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6:46.
其他文献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以人为本,从大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和期待为出发点,在价值引领中使大学生的获得感得以增强,从而让思政课充满活力。自我需要理论是基于人的基本心理需要,认为通过对能力、关系、自主三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可以促进内外动机的形成,从而提高个体参与活动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诉求不期而合。本文从基本心理需要视角出发,
期刊
摘 要: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传播,不少高校都采用了线上教学的模式。针对《经济法》这门课程,线上教学具有信息量大、互动方便等优势,但也存在网络、自律、干扰等现实问题。在分析了线上教学优缺点的基础之上,本文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检查这几个教学环节提出了一些在线教学的具体方法,并指出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才是今后高校教学的趋势。  关键词:线上教学;教学模式;教学环节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传播,基
期刊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出现学业问题也日益增加。高校探索新的学业预警机制,拓展学籍管理人性化功能,能够充分调动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保障学生的权益,帮助学习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学习困难;弹性学业预警  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使得地方普通高校生源参差不齐,部分学生面临学习困难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高校,生源文化背景不同,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吐鲁番市 M 社区为例,探讨了该社区从加强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加大扶贫力度,提高群众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具体实践,从效果上看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了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其中的益经验和做法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关键词: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石,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
期刊
摘 要: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在我国的高职英语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文化教育的现象,这种文化缺失的现象会导致学生对于英美文化的不甚了解,不仅不利于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还不利于学生正确的看待英美文化,不利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职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化缺失现象,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缺失;英语教育  任何一种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不能完全脱离了
期刊
摘 要: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耐力不足的直接原因是体育锻炼不足和锻炼方法不合理导致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学校和教育制度对体育学科的不重视。九年义务教育政策提出普及以来,几乎所有的中国适龄儿童、少年都在接受学校教育,但令人困忧的是当今一代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不在少数的孩子小学时期就戴起了眼镜,愈演愈烈,高中毕业以后视力正常不用配戴眼镜的学生成了绝对的少数派。毛泽东主席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结合
期刊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这次疫情给教育行业带来的影响是空前绝后的,甚至未来更是会影响教育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中国美术学院遵照中央、省委和省教育厅的指示精神,停课不停学,积极开展线上课堂,近万名师生在居家的教与学的双屏互动下,开启一场艺术教育的在线教学创新。为指导保障学生居家学习,为疫情后开学做好准备, 我作为教师中的一员,也化身“主播”,以线上直播教学与示范讲解、学习资源共享、线
期刊
摘 要: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呈现出了各种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总结在学生管理中的体会,认为德育工作是各项教育的先决条件,阐述了班级干部在班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作用;认为每个学生必须拥有一个职业目标,让学习生活围绕这个目标转三四年,一方面可以远离无聊负面的行为习惯,一方面可以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此外,文章认为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不断实践的行为,以求达到较高的职业水准,为大学后的生活工作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学校实际需求进行创新。以往的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相对集权化,学校行政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也比较松散。这些问题都不利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内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处理繁杂的行政事物。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要求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必须进行创新。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了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行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单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在科技文化、管理水平等多个方面的竞争,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于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前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了判断企业是否符合现代化标准的重要标志,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石油集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及广度也在不断扩大,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对一些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