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物芳香性判断方法的探索有机物芳香性判断方法的探索

来源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hensh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简易、快速判断有机物分子(或离子)芳香性的方法,并结合实例描述了应用此方法判断有机物芳香性的基本步骤,应用此方法对多种分子(或离子)中芳香性进行解析,所得结论与实际结果相一致,展示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有机物芳香性是学生学习大学有机化学时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有机化学中,很少有一个概念像芳香性一样有如此高的引用频率,也很少有类似的概念能引起如此多的争议[1][2]。

“芳香”一词最早是用于形容一些有机物独特的气味,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这些有机物具有特殊的稳定性,比如不能进行普通不饱和物的加成反应以及难以被氧化。

目前,通用的教材中均采用休克尔规则(Hükel Rule)来对有机物的芳香性进行判断。该规则虽然是公认的通用规则,但由于需要识记的要点较多及复杂,使学生在应用时很难掌握。所以,寻求一种简单又高效的规则,使学生快速且准确地判断有机物芳香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1 问题的提出

最早发现具有芳香性的有机物是苯,后来随着科学研究不断发展,不仅是苯,还有稠环芳香烃、杂环甚至无机物都可能具有芳香性。由于芳香性判断的重要性,休克尔提出判断芳香性的基本规则:

(1) 离域的p轨道电子云中有4n+2个电子。

(2) 碳环骨架在同一个平面上。

(3) 环上每一个原子都有p轨道,或孤对电子都参与电子云的离域[1][2]。

学生对以上规则均表示出不同程度的困惑,集中在识记麻烦,解题时死板。因此,笔者积极探索芳香性相关知识,提出了一种简单又高效的具体方法,帮助学生解决以上困惑。

2 判断有机物芳香性的新方法

根据笔者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以下新方法:

(1) 碳环骨架在同一平面内。

(2) 该有机物环内单双建交替,或者带孤对电子或空轨道的原子交替出现。

(3) 孤对电子作π键看待,空轨道的原子则作去掉该原子看待。

(4) 若π键数目之和为奇数,则该有机物具有芳香性;若为偶数,则该有机物反芳香性。

2.1 应用该方法判断有机物分子的实践

苯是最简单的芳香化合物。在苯中,每个碳原子都是sp2杂化,都有一个垂直于环平面的p轨道,并向其p轨道提供1个电子形成单双键交替的环;该体系总共有3根π键。故而,苯具有芳香性。实践结果与实际相符合。

稠环芳香烃因其电子数目多,学生判断起来显得十分吃力,我们可以用以上新方法来进行判断。以甘菊环为例。

在图2中可以看出,甘菊环10个碳原子均为sp2杂化,每个碳原子向p轨道提供1个电子,形成单双键交替的环;甘菊环共有5根π键。甘菊环同样具有芳香性。若用休克尔规则判断,离域p轨道电子云10个电子,符合4n+2个电子要求,具有芳香性。

笔者提出的新方法同样适用于杂环有机物。以大家最为熟知的芳杂环呋喃为例。

按照孤对电子作π键看待,呋喃环中的氧原子存在一对孤对电子,可将其当作π键,做如下变换:

如此,呋喃环中一共有3根π键,具有芳香性。若用休克尔规则判断,呋喃含有6个离域的p轨道电子,符合4n+2个电子的要求,同样成立。

我们来验证反芳香性的有机物,比如二氢哒嗪。在二氢哒嗪中,两个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与两个C=C π键共同组成具有8个电子的共轭体系。

如上图所示,二氢哒嗪共4根π键,故具有相当明显的反芳香性。休克尔规则判断,因为环内有8个离域p轨道电子,不符合4n+2个电子要求,具有反芳香性。

2.2 应用该方法判断有机物离子的实践

对于以上有机物的讨论是基于电中性的环进行验证的,如果有机物是带有电荷的环,该如何进行判断呢?我们同样进行以下验证。

环戊二烯是一种非常活泼的化合物,表现出一切烯烃的性质,既能形成负离子,也能形成正离子,我们分别验证。

对于环戊二烯负离子,因为带负电荷的碳原子其垂直于环平面的p轨道上有2个电子,相当于带有孤对电子,根据我们的规则,孤对电子按π键处理,则进行如下变换:

变换后,环戊二烯负离子具有3根π键,具有芳香性。若用休克尔规则判断,6个离域p轨道电子,符合4n+2个电子规定,具有芳香性。

杜宇环戊二烯正离子,带有正电荷的碳原子其垂直于环平面的p轨道上没有电子,只剩下空轨道,按我们的规则,空轨道的原子作舍去处理,进行如下变换:

变换后,环戊二烯正离子变成了环丁二烯,虽然共轭,但因为仅有2根π键,具有反芳香性。若用休克尔规则判断,认为其没有符合共轭体系,无法判断。综合实验结果[1][2],证明其有反芳香性。所以,新规则可以弥补休克尔规则的不足,更加全面判断。

3 结果与讨论

3.1 与休克尔规则进行对比

笔者的方法实际上是将休克尔规则进行来简化与补充。

简化主要体现在,休克尔规则提出”离域电子总数要达到4n+2”才具有芳香性,笔者认为,离域电子在芳香环中就是单双键交替的共轭体系,而4n+2=2(2n+1),每2个离域电子成1根π键,2n+1则为奇数。所以,就是转化为“单双键交替的环中,π键数目之和为奇数”,这对于学生来说是简单易懂的。

创新则体现在,休克尔规则对于有机物阳离子是无法判断的,而筆者根据大量的实践与归纳,发现可将带电荷的原子作舍去处理来观察,突破了休克尔规则的局限性。

3.2 教学效果

为了验证教学效果,笔者将学生随机分成2个小组,每组30人。甲组学生只学习了休克尔规则,乙组学生只学习了新规则,使用以下习题作为测评,统计学生正确率及用时。

判断以下有机物分子或离子为芳香性、反芳香性或无芳香性:

得到成绩样本如下:

通过对比发现,乙组同学总体准确率好于甲组同学,且用时更短。甲组同学反映准确率较低的几题,均是有机物阳离子,使用休克尔规则判断出现了困难。可见,休克尔规则对于学生来说不够浅显与简单,使用时不流畅。

4 小结

针对学生学习有机化学教材中判断有机物芳香性感觉困难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对休克尔规则的理解,对休克尔规则进行简化与补充,该新规则使学生又快又准判断有机物分子或离子芳香性,而且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邢其毅,裴伟伟,裴坚 基础有机化学 [M].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 Jonathan Clayden,Nick Greeves,Stuart Warren.Organic Chemitstry[M].Oxford Press,2012.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2021年清远市中小学生红色教育活动为例,通过分析这一“红色文旅+教育”案例中的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安排等,剖析如何基于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以“旅游+教育”的方式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关键词]“旅游+教育” 红色文旅课程 课程实践一、课程背景近年来,旅游和教育不断融合,两者优势叠加,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国家文旅部以“旅游+教育”为结合点,一直在探索两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早在2018年文旅部下发的《关于提升假日及高峰期旅游供给品质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出,要加大旅游新业态建设,着力开
期刊
[摘要]针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较薄弱的现状,笔者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探讨如何巧妙地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以读促写,将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筛选、优化组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小学阶段英语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关系到语言的输入,有了充分且有意义的语言输入,语言的输出才会水到渠成。写作是语言输出的一种重要呈现形式,但反观我们的课堂,大部分学生阅读能力薄弱,写作无从入手,写出来的内容词不成句、内容空泛,许多学生甚至怕写作。针对这一学
期刊
[摘要]“双减”政策的实施给学校课程教学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社会变革也让学生评价日趋多元化。新教育环境下,传统的班级管理不断遇到一些新兴的、边缘性的、多级性的问题,以规范化、精准化、具体化为基本特性的精细化管理成为班级管理发展的趋势。精细化管理是上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社会生产进步的企业管理产物,是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顾名思义,“精细化”指精准化、具体化、细密化,是对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内容以及管理措施提出更精、更细、更专的要求。班级的科学管理应该具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国内外信息化及国内近20年活动课程的发展更迭,总结当前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主要障碍和误区,以此为出发点提出双“三螺旋”培养体系,并从模型出发得到三个学科培养目标的启示。一、引言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普及到社会各行各业,对创新型、综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世界各国将人才培养的目光逐渐投放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深度融合的发展之上。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课程整合也同样备受关注,基于网络化与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将高中数学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还能够从多角度促进学生数学思
期刊
[摘要]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发展学生以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进行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时,笔者将学校提出的“本原三学”课堂教学模式贯穿其中,以学生为本,利用小组研学、互学,以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实践表明,“本原三学”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技术在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水平。因此,技术教育在培养青少年基本素质方面的重要性
期刊
[摘要]自信是学生在不断体验成功的感觉后所拥有的一种人生态度,是逐渐积累的结果。为了让学生拥有自信,教师可以做一些事情帮助学生积累成功的经验,体验取得成功的过程和感觉,并因此逐步提升他们的自信。我们在人的这段岁月中不仅仅有坦路与鲜花,有时候还会遇到坎坷与荆棘,自信心是每一个人最终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只要我们以自信为伴,没有任何战胜不了的困难,必将取得成功。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培养自信,让学生受用一生。我们的学生有追求、有理想,对未来充满自信、充满希望,这是走向成功的开始。我们每一位教师一定要给予激励,让学生
期刊
[摘要]每个孩子都是来自不同的家庭,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都有所不同,因此学生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农村学校的学生素质更是参差不齐,教师要善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本文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现状,着重研究英语分层教学法的必要性、如何在农村学校实施英语分层教学。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提出并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法。现在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
期刊
[摘要]教学就好比“挠痒痒”,在开展教学之前,我們要精准地掌握学生的“痒”处在哪儿。学生思维的养成是有步骤的,教师的教学只有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设置层次递进的一个个小目标,才能够让学生通过一个个低台阶顺利走到目的地。评价是一门艺术,掌握好这门艺术,对我们的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是生动的有感情的人,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仅要想各种新花招,更要融入感情。一、教学评一致在应试教育中,学生为了拿高分,大多是被动地通过机械记忆强行接受科学知识。长期下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考试,也失去了对科学的兴趣
期刊
[摘要]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中职物理学科的教学面临着时代发展的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大力应用信息化手段,能够适应新生一代的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实现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趣味性、多样性、高效性、探究性的渴望,快速提高学生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科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应及时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反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期刊
[摘要]时而除法,时而变身小数(整数),时而化为比,分数不仅有自己的属性特征(分数属性),还有其它的不同属性,“三头六臂”,变幻莫测。一些孩子认识分数时往往记其形、忽其意,只看表象而不知内在的具体原因,于是碰到分数的四则计算时极易出错。学生需要对分数有全面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在各种多变的情境中对分数本身加以分析和判断,做出相应的理解,从而正确地解决问题。对分数的理解、认识和运用是小学高段学好数学的一个关键知识点。我在多年教学经验中发现,不少孩子小学毕业了,对于分数的认识、运用还存在很多模糊认识,还有不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