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重点词句 落实语文要素——以《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为例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h1978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大青树下的小学》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一所边疆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学生上学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充满自豪和赞美的语气点明题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何为新鲜感?对小学生而言,陌生的、没见过的词语就有新鲜感,如"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查阅"资料袋"来认识;而熟悉词语的陌生组合也有新鲜感,如"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哨"等,通过赏析这些词句,学生可以为"表达"积累更多的素材。本文以《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落实本文的人文要素与语文要素。
其他文献
小学中年级段的学生看似理解"新鲜"一词,实际却对新鲜感缺乏认知。教师从儿童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带着想象自读自悟,鼓励孩子自由表达,才能打开散文诗那奇妙世界的大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地增加,同时高校的工作人员也开始大量增加,这为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压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要进一步提升人事管理的效率,就要积极加强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工作。但是在目前的高校人事管理中,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高校人事管理中常常会出现一定的纰漏。因此,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和现状进行研究,了解了当
<正>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生活、动植物生长和工农业生产绝对不可缺少的而且又是消耗量最大的一项资源。地球上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2.8%,但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总量只占地球上淡水总蓄量的0.34%,相当于地球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三。由此可见,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生产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用水量迅速增加,而淡水资源的破坏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以
期刊
突如其来且持续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发展、民众高品质生活、社会有序高效率运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重创,尤其对人群流动性大、行业关联度强、自身敏感性高的旅游业带来更为沉重的冲击与考验,引发出入境旅游停滞、众多旅游企业停业甚至破产倒闭、大量旅游服务人员失业等系列问题,迫使政府管理部门、旅游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消费者等多维主体科学理性审视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影响,需要各主体通过采取优化顶层设计、强化
<正>【教材简析】《花的学校》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二课,选自泰戈尔的《新月集》,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散文诗。诗中,作者创建了一所"花"的学校,再读发现这"花"分明是天真烂漫的儿童的化身,作者在创作时的"内部语言"就是来自于对儿童的认识与理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抓住本课的言语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文中有"我"。儿童亲历,情动辞发;读写结合,达成语用。
期刊
<正>学党史,深化"为什么要报"的认识;严法纪,明晰"谁来报"的责任;重事功,明确"报什么"的范围;理思路,解决"怎么报"的问题。请示报告是党的重要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书面正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个人向组织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询问的一种重要方式。想要写好报告,必须不断深化对报告目的、主体、内容、撰写方式等的认识,切实避免站位不高、选题不准、质量不
期刊
问题导向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在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中同样得到广泛应用。本文试将问题导向课堂与“起承转合”结构相结合,以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为例,分析课堂设计结构,总结课堂结构规律,探索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正>一、单元整体解读围绕"校园生活"这一人文主题,本单元编排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三篇课文,旨在从不同角度展现校园生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理解校园生活,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体验。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需要引导学生想清楚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另一个是"如何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关于"什么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教
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通过参与观察扎根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结构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外在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顺利“进入现场”开展参与观察需要有基本的知识储备、恰当的入场方式和良好的信任关系。在“深入现场”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需要“将心比心”,使自己和研究对象达到“视域融合”,并通过深度访谈达到移情理解。这过程中研究者不仅要“悬置”态度保持客观性,而且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