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雷石东的悲凉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5岁的全球最大媒体集团维亚康姆(Viacom)的老板萨莫·雷石东为了其一手创建的家族产业先后与子女反目,面临着找不到家族继承人的悲凉晚景。固执的雷石东需要向美国另外一个家族企业安达高(Alticor)的领导者取取经了。
  美国《家族企业》(Family Business)杂志对安达高的评论是:安达高自创建之日到现在一直是百分之百意义上的私人企业,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它由两个家族共同拥有,不多不少各占50%的股份,并且平稳地实现了家族权力交接。
  与维亚康姆相比,安达高公司的知名度并不高,因为它实际上是一个控股母公司,而它的子公司安利(Amway)则是在全球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公司。安达高公司主要是通过安利公司、捷星公司(Quixtar)和捷通公司(Access Business Group)运作的。
  


  安达高的前身安利公司1959年诞生于两个家族创始人家里的地下室中,如今安达高已经发展成年销售额63亿美元(2006年)、业务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企业。虽然其规模比起雷石东的传媒帝国来相去甚远,但是两个家族精诚合作的故事却被传为佳话。
  
  权力交接
  
  一方是父亲与子女交恶,一方则是平稳过渡和顺利交接。
  萨莫·雷石东虽非出身望族,但是其父亲迈克尔·雷石东多少也算是个老板,并于1959年创建了国家娱乐公司(简称NAI)。此前,萨莫1954年告别了自己的律师生涯,开始为父亲干活。NAI成立后发行了300股股票,其中迈克尔·雷石东和他们的两个儿子各占三分之一。但是这种股权结构很快就为他们的家庭带来了纷争。1971年萨莫的弟弟爱德华想要对外出售他的股份,萨莫和他的父亲坚决反对。爱德华将他们二人告上法庭,家族分裂就此开始。
  此后与兄弟之间、夫妻之间、父子之间、父女之间屡次发生财产与权利争斗。每一次争斗,似乎雷石东都是胜利者,他的传媒帝国不断扩张,与此同时,他在NAI(雷石东通过NAI控股维亚康姆)的股权从最初的三分之一扩大到现在的80%。他的兄弟、前妻、侄子、儿子先后被他清出家族产业,直到2007年8月他和女儿莎丽的矛盾公开化,家族最后一个主要产业继承人也面临着被他赶出去的境地。
  然而,如果你了解安达高公司,你会发现他与维亚康姆是多么的不同。看这两家公司家族产业传承的故事,会让人感觉一个像是中国的历史剧,处处充满着权谋和勾心斗角;一个则像韩国的励志电视剧,总是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安达高公司的创始人理查·狄维士(Rich DeVos)和杰·温安洛(Jay Van Andel) 都是荷兰裔美国人,出身平民。两人高中时相识,上世纪40年代后期,理查和杰一起从密歇根州来到了加利福尼亚州,在一家名叫纽崔莱的健康食品公司当直销员。1959年,理查·狄维士和杰·温安洛离开该公司,按照自己的想法创建了美国安利公司。
  他们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直销计划,公司开业的第一年就获得了成功,营业额达50万美元之多。于是他们走出了地下室,买下密执安州格兰河沿岸的一家修车厂,把它改造成他们的总部。如今,安利的建筑在原来的修车厂两边扩展了一公里多长,形成了从空中俯看酷似航空母舰形状的建筑群。
  从上世纪90年代,他们两人开始逐渐把权力移交给他们家族的下一代。1992年12月,理查·狄维士宣布退休,其长子狄克·狄维士接替父亲成为安利公司总裁。这一变动带来一个独特的由两代人组成的管理层,这一阶段持续了两年。之后,史提夫·温安洛继承其父业成为安利公司董事会主席。
  2000年,史提夫·温安洛和狄克·狄维士等人将安利、在北美地区专业从事电子商务的捷星和专业从事物流的捷通合并成为安达高公司。新公司仍以安利为主体,作为安达高的全资子公司,安利占到了安达高80%以上的营业额。
  2002年狄克·狄维士将总裁职务交给弟弟德·狄维士。德·狄维士与董事长史提夫·温安洛协力担负起安达高公司的领导责任,延续着由狄维士和温安洛两大家族管理的传统。
  
  家族争斗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约翰·伍德教授的研究表明,美国只有20%的家族企业能够顺利传到第二代,而能够传递三代的企业只有13%。
  2007年9月,在波士顿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有学生问雷石东:“你每天思考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他稍微思考了一下说:“是我明天早晨是否还能醒来。”雷石东对于自己的身后事琢磨了很多,但是出发点都是他自己。
  雷石东对待所有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的做法,要么是迫使他们就范,要么是清理门户。2002年他与结发52年的前妻离婚,娶了一位比自己小40岁的女人,因为害怕失去控制权,他逼迫他的儿女把他们在公司的投票权无偿移交给他。他的儿子布雷特没有遵从,于是雷石东感觉自己被“背叛”了,从此父子关系恶化,2006年2月,布雷特把雷石东告上法庭,一年后,布雷特出售了他所有的在NAI公司的股权,从此父子变成仇人。
  在布雷特失宠之后,雷石东开始对女儿莎丽宠爱有加,不但给女儿更大的权利,而且在众多场合表扬她的能干。莎丽也被认为是雷石东家族产业铁定的继承人。但是“有其父必有其女”,波士顿一位熟悉二人的律师说。2005年6月,雷石东将莎丽提升为维亚康姆的副董事长,随后,父女二人的关系开始恶化。
  从雷石东的言行中很容易看出他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不幸的是,莎丽和雷石东一样固执和充满权利欲。羽翼未丰之前,她是一位乖乖女,但是随着权利的不断膨胀,她开始公开与父亲叫板。二人的矛盾在2007年公开化,雷石东甚至在7月20日给《福布斯》杂志写信控诉女儿的罪过。此前很长时间父女二人的对话都是通过传真进行的。
  雷石东现在对他的帝国具有无可撼动的控制权,他希望把这种控制权带进坟墓中。他公开宣称:“我现在有控制权,我死后仍然会有控制权。”雷石东似乎从未真正想过要把权力和产业移交给他的子女或者孙辈,他也从未刻意培养过继承人,这也是他需要向安达高两个家族学习的地方。
  温安洛和狄维士各有4个孩子,为了使孩子们能成为企业的接班人,两位创始人在培育后代方面费尽了心思。他们决定,无论孩子们谁愿意承担公司的管理责任,都必须先要亲身经历整个生意的每一环节。以狄维士的长子狄克、温安洛的长女南茜为例。他们安排了一个为期5年的训练计划,在这5年中他们涉及、参与到公司营运的每一项工作,在公司资深人员的监管下,干过安利的全部工作——从仓库管理到董事会。其中有一段时间他们甚至当过安利的直销员,向顾客零售产品,推荐新人加入安利。安利的两个创始人家族中的其他孩子也有着这样的经历,他们在进入安利之前已经接受了这种全程教育,一旦他们有志于家族事业,就可以从中获得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
  另一方面,理查·狄维士和杰·温安洛也没有强迫子女们接受家族产业,而是给他们充分的选择空间。德·狄维士说,父辈们一直鼓励他们作出自己的选择,究竟是接受安达高公司的全职工作,还是跳出家族企业选择其他的人生道路。因此,温安洛和狄维士家族第二代的8个孩子从来没有为这个问题感到过困惑。如今,8个人中除了两人担任公司董事长和总裁之外,其余6位都基本脱离了公司的日常业务,只是在董事会里占据一席之地。
  由于是自愿选择的结果,温安洛和狄维士两家的第二代,不像别的家世显赫的孩子对父辈创造的天下不屑一顾,甚至想推翻了之后按照自己的理念重建。相反,他们不仅继承了父辈所创造的财富,最重要是他们继承了父辈所创立的企业文化。德·狄维士在 2003年2月来上海参加百家店铺的开业庆典时说:“我非常崇拜我的父亲,我一直尝试着像他那样去做;我也会像父亲所说的努力做自己,争取把他的风格用我的方式来最好的表现。”
  但是,“崇拜”一词断然不能用来描述莎丽对雷石东的感情,她更不会对父亲的决定从心里面佩服。2007年,雷石东提议公司捐助1.05亿美元给几家慈善机构,五位董事会成员中的四位同意了,唯独莎丽坚决反对,结果雷石东被迫从自己的慈善基金中掏钱捐助。
  
  可怕的控制欲
  
  雷石东一直独断专行,他给《福布斯》的控诉女儿的那封信更是让他成为争议人物。
  家族企业咨询专家克林·盖尔西克在《家族企业的繁衍》一书中说,在西方国家,企业所有权的分解并不罕见,75%的家族企业主要掌握在一个人或一对伴侣手中,20%的家族企业由兄弟姐妹合伙掌握所有权,而只有5%左右的家族企业是堂兄弟姐妹联营的。
  维亚康姆显然属于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雷石东的控制欲导致几乎所有权力都集于他一身,而权利的集中又让他更加独断专行。偏偏他的儿子、女儿又和他很像,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互补性。冲突的爆发只是迟早的事。
  再看安达高公司,它由两个家族共同拥有,不多不少各占50%的份额,这一点堪称家族企业的一个特例。对此,德·狄维士感到很骄傲。他说:“两个家族在一起工作,对我们来说,只要出现了分歧,就是讨论和磋商的开始。我们相信无论出现怎样的分歧,都可以坐下来找到一个解决方案。”
  这种互补性在两个家族的创始人身上已经有很好的体现。理查称:“我们两人性格各有长处。杰控制细节能力很强,如产品设计、产品发展、财务管理等方面。而我则更善于与人打交道。当时人们分别称我们俩为Mr.Inside(对内先生) 和Mr.Outside(对外先生)。”
  理查还指出了两个家族在共同建立企业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理解和信任。他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两个家族的分歧其实非常多。业务发展大了,公司就成立了政策委员会,每周处理可能出现的分歧。重大挑战和决策我们都会在政策委员会的周会上讨论得到解决。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信任。任何分歧都是在我们两人之间处理,员工和公司得到的都是一个统一的决定和信息。”然而,意见很难统一的时候总是难以避免,在理查看来,公司管理层的团结是至关重要的,他说:“如果是其他人对这种管理模式感兴趣,我还有个经验:我们两人之间只要有一人反对的事,我们就不会去做。”
  而雷石东呢?他一直独断专行,他给《福布斯》的控诉女儿的那封信更是让他成为了2007年11月该杂志的封面人物,照片是黑白的。
其他文献
家族的第五代领袖莱恩哈德摩恩认为,进入资本市场可能会影响贝塔斯曼一脉相传的精神。    “我们暂时不打算在这里赚钱,我们准备一年亏一个亿,至少亏5年。等到我们培养了足够的书友会会员,等到中国的出版市场对外开放,我们将在中国再造一个贝塔斯曼。”11年前,贝塔斯曼的中国第一家图书俱乐部在上海开张,这家超级传媒帝国的中国区前CEO艾科很牛气地说。  遗憾的是,他一直也没能等来梦想中的这一天。  今年夏天
期刊
三笔投资引发全球热议  一出生,“孩子”衣兜里就怀揣着爹妈(财政部)给他的2000亿美元,并配备了11个牛气冲天的“管家”和“私人秘书”。除了手捧大把美元外,这“孩子”似乎穷得很彻底。      美国第二大投行摩根斯坦利在2007年12月19日公布了一则令自己蒙羞的公告——本财年第四季度次贷债券投资减记高达94亿美元,这是该公司成立73年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  值得玩味的是,同一天,大洋彼岸的中国
期刊
假如说忽悠也是一种能力,那么兰世立无疑是拥有这种跨国际超强忽悠能力的一个人。  作为东星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他近年来接二连三地干了几件让国人咋舌的事情:2005年11月27日,东星宣布从法国空客、美国通用等国际巨头手里购买和租赁20架豪华空客A320飞机,总资金达120亿元;2007年10月底,东星又从世界最大的飞机租赁公司国际金融租赁公司租来2架空客A320飞机;2007年11月22日上午,东
期刊
当晋江老板们人人都在谈上市的时候,5年前业已上市的七匹狼股份已经淘到了资本市场的第N桶金。   2007年10月23日,七匹狼完成增发2285万股,募资近6亿。而作为投资者,七匹狼注资参股10%的梅花伞业成功登陆A股市场,复制了七匹狼早年投资兴业银行股份所带来的巨大收益。  当然,资本的含义远非上市和炒股那么简单。当649平方公里的晋江地面上聚集了3000多家服装制造厂,因为七匹狼集团并购晋江另一
期刊
“5年前,我们和中国政府接洽,想在中国成立分支机构。他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公司叫什么名字?’我当时就不知道该怎么说了,我告诉他,我们不是一个公司。然后就被拒绝了,理由是,只能批准公司在华开展营利性业务,我们不是公司,所以就没法批准。”  这是世界保险业鼻祖英国劳合社(Lloyd’s)在中国曾经遭遇的尴尬。2007年岁末,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劳合社主席彼得·列文勋爵(Lord Peter
期刊
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凋敝迹象越来越明显,花旗、摩根斯坦利、高盛等一大批华尔街高高在上的金融巨子纷纷落马。  风暴袭来,作为美国头号金融集团的花旗也不能幸免。2007年11月4日,面对可能高达100亿美元的次级债相关资产注销损失,前董事长兼CEO查尔斯·普林斯——姓氏叫王子的金融贵族,十分尴尬地表态:他唯一可做的荣耀事,就是离开花旗CEO的位置。    新老CEO的尴尬    花旗会通过裁员的方式来避
期刊
2007年11月20日上市的全聚德创造了很多纪录:开市一小时内,换手率超过六成,创最快换手纪录;开盘首日换手率87%,创今年新高;开盘当日即被临时停牌15分钟,创新股上市首日最快停牌纪录。  接下来的情形则更加复杂而混乱:全聚德上市至今,因为股价异动遭受先后7次停牌,其中还分别于去年12月12日、12月19日中午2次被深交所特别停牌,要求自查。但在这个过程中,全聚德还是创下了10个涨停板的纪录。 
期刊
离开UT斯达康一个多月后,在吴鹰决定转做投资基金时,他的母亲说“我要认真地跟你谈一谈”。  这位80多岁的老人,解放前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毅然跟很多同学投身解放区。她要弄清楚,自己的儿子接下来会做什么,能不能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吴鹰心里清楚,母亲肯定不清楚投资基金是怎么回事,于是,他灵机一动,说:“我要争取造几个比UT斯达康更好、更大的公司。UT给国家纳税90亿,如果多几家这样的公司,对国家的
期刊
2007年,天津港集团董事长于汝民推荐给全体员工三本书:《世界是平的》、《蓝海战略》、《〈论语〉心得》,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蓝海战略》,为此还进行了全员大讨论。因为,在于汝民看来,天津港未来的发展道路,应该走在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上。  如果把时间倒回20年,于汝民第一次登上世界著名港口鹿特丹港,那种震撼今天依然,鹿特丹港“如巨人一样”矗立在于汝民的面前。  20年过去了,天津港已经成为国内第四,世
期刊
在长达30年的岁月之河中,商业流行词如一叶叶扁舟,伴随每一个商业流行词的,是无数曾经的风流人物。    每一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商业流行词——  大包干、承包制、合资企业、投机倒把、倒爷、炒股、三角债、产权改革、下海经商、企业自主权、贸易摩擦、联营、走私、共同致富、非法集资、下岗、多元化、国际化、国有垄断、红帽子……  在长达30年的岁月之河中,这些流行词如一叶叶扁舟,在峰尖谷底起伏翻腾。  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