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提高德育实效性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qing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一次上品德课《我们和诚信在一起》,当讲到广东的林海燕在500万巨奖面前不动心,恪守诚信经营原则的感人故事后,我问学生:“你们觉得林海燕是个怎么样的人?”学生纷纷举手。有人说:“我认为林海燕是个诚实的人,因为她在500万面前没有私心。”
  可是忽然有声音说:“我认为林海燕很傻……”这位学生话未说完,底下已是一片附和声:“是的,不开窍。”“如果是我肯定留给自己了。”
  传统美德在这些学生眼中成了“傻”,面对这样的场面,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学生到底怎么啦?”
  我们在思索:我们德育实效性为什么这么低?
  1.太理想化的德育目标
  目标作为个体追求的方向,而我们现在的德育教育缺少时代性和层次性,目标过高而不切合实际,对于新形势下学生品德形成有什么新变化、新表现,哪些是积极因素、中性因素、消极因素,如何引导、疏导缺少深层的分析与研究,存在着教与学的“两张皮”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弊端,起不到德育应有的激励作用。具体表现为:
  (1)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的原因之一是德育目标的大而远、虚而高,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2)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一直以来,我们往往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生活、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的现象来对待。这不仅使学生对德育的毫无亲和力的说教方式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出现了“道德无用”的论调。
  2.简单化的德育方法
  为什么我们一提起道德就总给人一副板起面孔说教的姿态?为什么只要我们一用道德来诠释某事就总给人“大言微义”的感觉?道德体验的缺失,生活情感的苍白使我们的道德教育出了问题。
  3.滞后的德育评价
  我们往往习惯于用既定的品德标准去衡量不断发展的学生。当学生的品德言行不符合既定的品德标准时,我们不是用新的实践去重新检讨既定的品德标准,而是用“标准”否定学生的品德发展状态,忽视了学生的行为变化。在实际操作中,传统的德育评价忽视了发展性原则,常常还受到学科教学评价的左右,有的教师由于晕轮效应的负面影响,对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给予的德育评价往往偏低,不切合学生的德育实际。
  我们在实践:让德育做到以人为本,提高实效
  1.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制定德育目标
  我们的德育习惯于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向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道德要求,缺乏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教育学生要“五爱”,却很少要求其自爱。因此,学校德育目标要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实现,产生成功的愉悦,从而产生追求目标的动力。
  2.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选择德育内容
  (1)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小学生而言,学习是其社会义务,也是他们的主要生活内容之一。学校德育引导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发展成才联系起来,增强学习动力。学校组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成功与快乐,在竞争中,激励自己不断上进。
  (2)关注学生的交往生活。道德是人际生存的需要,学校德育应积极担负起指导学生交往的任务。在与人的交往中,他们学到待人接物的许多知识。通过体验生活教给学生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引导他们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的良好人际关系。
  (3)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消费、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成为一个新问题。学校德育不应回避这些问题,而应指导学生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拓宽德育的空间
  (1)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实践证明,学校德育方法少了不行,少了选择余地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富有特色的活动会依据教育的主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方式和参与形式,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通过多种方法启发和引导他去寻求真理。
  (2)德育注重实践体验。罗杰斯曾说:“如果我们要学生做自由和有责任的人,我们就必须愿意让他们直面生活、面对难题。”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学校德育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就不能回避社会生活的诸多矛盾。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把过去可望而不可及的远大目标拉近,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4.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实施多维度的评价
  德育的评价不是为了对儿童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作出终结性评价,更不具有选拔性目的,而是要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德育评价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注重诊断与调节功能,强化教育功能。德育是由知、情、意、行多种心理品质共同作用达到平衡的结果,评价角度要多元化;评价标准要个别化,不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和班级;评价方式灵活化,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方式。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作为教育者要看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看重一个个需要开发的生命个体,并从中发现生命的保存、延伸、发展和增值,来阐释德育的本质,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其他文献
留守儿童在我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我国有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成了留守儿童。以钦州市钦北区那蒙镇为例:那蒙镇有农民工21500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有3410人,占总学生人数的57.78%。这意味着该镇有57.78%的农村孩子远离直接监护人,远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一个严峻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情感”这一因素,以情激情,以情施情,利用情感资源点燃学生对语文的情感之火,启发学生的情感资源,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情感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谈几点做法:    一、激情导入,引发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教育是影响人的事业。”课堂上,教
自1859年美国大西洋及太平洋茶叶公司首创连锁经营模式以来,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现代化商业经营体系.二十世纪末期,欧美主要零售企业
麻醉机将麻醉气体和非麻醉气体提供给患者,不仅可以进行全身麻醉,还可以辅助危重症患者在麻醉中进行呼吸,并以不同形式进行复合麻醉,已被广泛用于临床[1-2]。德尔格Tiro麻醉
作文是一种极复杂的心智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广阔天地。经过三年的实验研究,我们总结了“积累·运用·创新——引导学生作文三部曲”的一些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注重积累    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写作方法,积累语言。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就是例子。”小学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名篇名作。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在教会学生理解课文同时,注意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知识,为学生寻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财政必须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高财政资金支出的使用效率,改进管理方式,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
为满足久卧型人群对服装的穿脱便捷性与舒适性需求,设计了一款适用于久卧型人群的专用服装,采用“T”字型和“八”字型分割线设计,可实现服装整体与局部的快速穿脱。评价实验
女式正装外套是目前女装高级定制的主要品类之一,基于着装场合要求,一般风格庄重、造型合体、款式简洁。局部的创意性设计可为女式正装增添新意,连身型翻驳领以领型为设计点,
玉米从出苗到拔节这一阶段为苗期,此阶段主要生长特点是地上部分生长缓慢,根系生长迅速。苗期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促进根系生长,保证全苗、匀苗,培育壮苗,为高产打下基础。
当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县在制订本县产业规划方案时往往忽视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而盲目的规划,他们一般仅根据本县的自然资源、地理、历史、人口、经济及政治等因素作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