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预防及措施分析

来源 :低碳地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laderu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 建1 蒋伟锋2 刘 锋3
  1.浙江诸暨:330681198602101719;2.浙江诸暨:330625197111161711;3.浙江诸暨:339011197204274237
  【摘 要】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混凝土施工日益增多,但是混凝土施工中通常会遇到裂缝控制问题。需要根据裂缝的成因,并且结合实际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裂缝进行预防和处理。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了混凝土结构开裂及控制措施。
  【关键词】房建工程;混凝土施工;裂缝
  引言
  随着国家建设投资的发展,混凝土应用的越来越多,且应用于主要受力部分,但是,相应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混凝土裂缝问题尤为突出。混凝土中产生的裂缝是难以避免的,不但影响了建筑的美观,而且不利于建筑的正常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1 混凝土结构开裂原因分析
  1.1 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大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或者温差之间变化较大的混凝土结构之中。在水泥不断硬化的过程中,其会快速升温,并且不断释放出热能,在硬化的过程中,可能由于缺少水分而出现混凝土裂缝。温度差是导致混凝土硬化并且出现裂缝的一个直接原因,主要表现为混凝土密度比较小,不容易释放热量,向混凝土浇水的时候,混凝土遇水出现化学反应,释放热量,热量大量累积在混凝土内部不散发,导致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同,不同的温度相互进行作用,就形成了一种力量,混凝土模型形成之后,混凝土外部的差异会快速降低,从而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与热量散发后的使用温度或最低温度的差值,引发裂缝。
  1.2 应力裂缝
  应力裂缝是因为收缩导致的,包含了塑性收缩、碳化收缩以及干性收缩等。在混凝土施工中,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在混凝土不断硬化的过程中,混凝土体积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不断缩小,板块周边有支座进行控制,不能够随意进行改变。这样混凝土不断收缩,会导致板块对于混凝土的控制力变大,在压力集中的混凝土部位容易产生裂缝,还有,混凝土强度没有满足规定的要求,还没有达到凝固的效果时,就拆除模板,容易导致裂缝的产生。或者在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偏低或者应力偏低的时候,就承受过大的压力,混凝土会出现一些裂缝,在施工的过程中,因为施工种类比较多,进行交叉施工,施工人员在板上走动比较频繁,并且没有及时的使用有效的措施,对于结构进行保护,容易导致钢筋发生变形以及下沉的情况,使混凝土保护层遭受破坏,产生结构裂缝。
  2 混凝土结构开裂控制措施分析
  2.1 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
  水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GB 175-92 普通硅酸盐水泥、GB 1344-92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应优选普通硅酸盐水泥,大体积混凝土应选用发热量较低的水泥,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发生裂缝。在粗骨料的选择上,需要选用那种表面粗糙,质地坚硬的石头,这种石头需要级配良好,空隙率小,并且没有碱性反应,有害物质和粘土量不许超过规定标准;细骨料的选择上,宜采用颗粒较粗,空隙较小,含泥量较小的中砂;外掺料方面,宜采用减水剂等外加剂,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减少水的用量,减少收缩。
  2.2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控制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对收缩裂缝的产生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主要表现为水灰比、砂率及单位体积水泥用量。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严把材料进场质量关,应符合工程设计的强度等级、耐久性、抗渗性、体积稳定性,合理使用材料、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绝热温升值等。严格控制混凝土从出厂到施工工地的运输时间,中途严禁加水。现场对拌合物塌落度等进行检查,必要时其配合比设计应当通过试泵送验证。在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应根据控制混凝土温升值的要求,提出混凝土制备时粗细骨料和拌合用水及入模温度控制的技术措施,如骨料用水冲洗降温;采用冰水拌合混凝土,避免暴晒等等。不良原配合比会产生混凝土收缩,引起开裂。因而当原材料变化时应重新确定配合比,特别是要加强雨季原材料含水量的计量与控制。商品混凝土水灰比宜为0.4-0.6,最小水泥用量宜为300kg/m3,砂率宜为38%-45%。
  2.3 温度裂缝的防治措施
  首先,控制混凝土的入模和出模温度。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进行施工,我们一定要注意降低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可以在施工现场对堆在露天的砂石用布覆盖,以减少阳光对其的辐射,同时对浇筑前的砂石用冷水降温。在搅拌过程中向混凝土中添加冰水。以上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的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混凝土的内部通入冷却循环水,采用循环法保温养护,以便加快混凝土内部的热量散发。混凝土表面应该覆盖一些织物进行保温、保湿养护,这样不但可以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防止表面产生裂缝,还可以防止混凝土骤然降温产生贯穿裂缝,并且还可以使水泥顺利水化,防止产生湿度裂缝。此外,控制混凝土浇筑施工温度。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不大于30~50cm,浇筑时须密实振捣,间距均匀,振捣范围及力波重叠二分之一为宜,混凝土浇筑振捣后1~2 小时可进行二次振捣,为提高结构抗剪性能和整体性,防止纵向施工缝,要在下层混凝土在初凝前与上层混凝土紧密结合。浇筑结束后,表面抹平压实,避免表面裂缝。再者,为了及时掌握混凝土内部温升与表面温度变化值,可以在混凝土内埋设一定量的测温点,从而可以更好的了解混凝土的温度变化情况,一旦内外温差超过允许值25℃,好及时采取措施。还要注意,如果是在冬季进行施工,因为要防止早期混凝土被冻问题,所以要求混凝土浇筑时应该具有较高的浇筑温度。但另一方面,正是由天气寒冷,混凝土稳定温度一定较低,往往超过允许温差,不能防止混凝土裂缝要求。所以,混凝土浇筑温度在冬季施工时一般以5℃~10℃为宜,在浇筑混凝土以前还应该对基础及新混凝土接触的冷
  壁用蒸汽预热,对原材料应视气温高低进行加热。加热石料时应避免过热和过分干燥,最高温度不应超过 75℃。另外还要注意运输中的保温、浇筑过程中减少热量的损失以及保温养护。
  2.3 混凝土搅拌及浇筑施工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振捣工作也越重要,大面积混凝土浇筑时比一般混凝土更容易出现倾斜面,这时,通过振捣可以大大减少施工中常见的结构性裂缝。在大体积混凝土搅拌过程中为了保证混凝土质量,避免混凝土结构的收缩,可以通过投放砂浆裹石等搅拌技术,这样既能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又能适当减少水泥用量,也可减少水化热的产生。施工中,宜采用分块浇筑法,分块浇筑法可以分为水平分段浇筑和竖向分层浇筑。施工时要注意每道工序的间隔时间,间隔时间长,会影响竣工时间,也会使新浇筑的混凝土和接触面产生约束力。
  2.4 混凝土施工检查
  对于表面裂缝因为其对结构应力、耐久性和安全基本没有影响,一般不作处理。对深层裂缝和贯穿裂缝可以采取凿除裂缝,可以用风镐、风钻或人工将裂缝凿除,至看不见裂缝为止,凿槽断面为梯形再在上面浇筑混凝土。在处理较深的裂缝时,一般是在混凝土已充分冷却后,在裂缝上铺设1~2 层的钢筋后再继续浇筑新混凝土。对比较严重的裂缝可以采取水泥灌浆和化学灌浆。水泥灌浆适用于裂缝宽度在0.5mm 以上时,对于裂缝宽度小于0.5mm 时应采取化学灌浆。化学灌浆材料一般使用环氧-糠醛丙酮系等浆材。
  结束语
  就目前的技术条件而言,完全消除裂缝可能困难,但在正常使用条件下避免产生可见裂缝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通过适当的技术措施,控制建筑物使其裂缝的影响不致达到有害程度,以便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1]吴岳雄.浅谈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控制与预防[J].山西建筑,2012(12).
  [2]李海荣.浅析民用建筑现浇混凝土楼板开裂原因及预防措施[J].青海科技,2010(03).
  [3]吕少春.浅析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有效控制[J].中国房地产业,2011(10)
其他文献
[摘要]邓小平担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期间,是他一生中接触和亲自处理民族问题最集中最频繁的时期。在主政西南近三年的时间中,他对民族工作尤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主要包括:努力消除民族隔阂,实现民族团结;积极协助解放西藏,实现祖国大陆统一;创造性地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努力消除匪患,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奠定巩固的基础;稳妥而慎重地推进土地改革,解放民族地区的生产力。这些民族工作使得西南
期刊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回顾中国的发展道路,总结中国的建设经验,对于我们立足国情,继往开来,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新的征程具有重要意义。近日翻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张金才博士的专著《中国法治建设40年(1978—2018)》(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眼前一亮,很受启发。  一、史学视角关注当代法治实践  法治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
期刊
[摘要]  邓小平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每天工作“两个小时”,反映了他对劳动和休闲关系的深刻思考和践行。马克思认为劳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耗人的一面,只有消灭“异化劳动”,延长工人的休闲娱乐时间,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这一观点深刻契合邓小平的主张,他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事业首先要尊重、适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及娱乐的需要。只有在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持续增加工作之外的自由支配
期刊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统一,始终是萦绕在邓小平胸际的一件大事。他呕心沥血,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最早也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思考解决台湾问题,绕不开他的老同学——蒋经国。  一、“想起了老同学”  1978年5月,68岁的蒋经国成为台湾当局最高领导人。此刻,74岁的邓小平正主导中方进行中美建交的艰苦谈判,台湾问题是谈判的最大障碍。邓小平和蒋经国是老同学。1926年,22岁的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
期刊
[摘要] 开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史无前例、举世瞩目,卓有成效的改革需要对改革規律进行整体把握。改革规律与解放思想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解放思想是把握改革规律的前提条件,改革规律是不断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能力的结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也进入全面深化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改革开放形成新格局,主体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改革创新的方式方法发生新变化,这就对新时
期刊
[摘要] 社会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系,其目标是优化社会结构,关键在于改善社会民生,基础是夯实基层社区,途径是创新社会治理,内核是改革社会体制。新时代社会建设的价值遵循体现为人民性的主旨、正义性的诉求、适当性的标准、法治性的规范与精准性的锚定。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上要“清”,深
期刊
[摘要]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在于乡村有效治理,而有序的农民政治参与是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着参与能力较弱、目的功利性较强、非制度化现象较严重和成本较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乡村有效治理,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当前,需要采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降低农民政治参与成本,完善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发挥基层党
期刊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给中国提供了推动全球治理转型的契机,是中国推动全球治理转型的重大实践。当前,国际权力格局变化,全球治理规则低效度,治理理念滞后,原有治理体系难以适应当前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而进入治理转型期。“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贡献给国际社会的全球治理方案,既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必然逻辑,也是全球治理博弈的必然选择;既是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也是应对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需要。“一带
期刊
[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中国基于世界,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和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全球传播的世界意义。该思想产生世界意义有历史必然性,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成功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和中国道路的空前成功、该思想自身的普遍真理品质是三个重要原因。其世界意义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拓寬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为解
期刊
[摘要] 中央顾问委员会在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是个创举,通过这一制度平稳实现了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终身制到退休制的过渡。陈云担任第二届中顾委主任期间很好地起到了“政治助手和参谋”的作用:在价格工资改革、社会经济问题、粮食生产、环境污染等方面为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谏言;凝聚中顾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力量从容应对重大事件、高度重视党的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积极维护新中央领导集体的权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