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问陶铭日月同 年年有余洮河石砚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rev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要说的这方洮河石砚,清代。长22.8、宽14.6、厚5.6厘米,图文并茂,寓意丰富。砚面是一幅日月同辉、年年有余图像。下部硕大的圆形砚堂,中间下凹,从边沿的金黄色向里逐次过渡到紫红色;四周围着翻滚的波涛,如同早晨的太阳,从海上升起,光照大地。砚面右上角,在飘拂的云端上,挂着一轮淡黄月亮,似散发着淡淡的余晖。两者相辅相成,呈现出日月同辉的景象。有时人们看到日月同在天上,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从理论上讲,除了农历每月十五以外,都有可能见到这种景象。一般是在农历上半月(初四以后),太阳将落的时候,或在农历下半月(廿七以前),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可以看到天边月亮。砚面上的图像,正是这种现象写照。古人不明天文知识,以为日月同辉,预示着将有喜事降临大地,因而把它看作祥瑞符号,装饰在建筑物构件、日常用品和艺术品上,也被文人墨客镌刻到砚台上。砚面上部宽大的砚池内,水波涟漪,伸出三片大荷叶,砚堂下方还有两片,脉络清晰,随风舒展。两个莲蓬,颗多籽实,丰收在望。一枝花蕾,亭亭玉立,含苞待放。右下边一尾大鲤鱼,跃出水面。喻意年年(莲)有余(鱼)。莲蓬粗壮的长茎上,立着一只啄鱼鸟,正注视着水面,增添了画面生气。琢砚者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整个画面构图得当,虚实相配,粗细相间,造型准确,线条流畅。加以巧用石皮颜色,日月金黄,叶茎黄绿,形象更加逼真生动,好似一幅上乘的套色版画。观赏同时,又不失磨墨挥毫的功能,真可谓匠心独运!
  四边侧上直下收,背复手内平展,阴刻行书:“陋室階苔,素斋仁兄以此砚研索题。船山张问陶”,铭文字体流畅,笔力雄健,刀工遒劲,包浆与面、背相同,应是老刻。铭文标明,张问陶应“素斋仁兄”请求,在这方砚上题了“陋室階苔”四字。“陋室階苔”,引自刘禹锡“陋室铭”。该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刘禹锡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失败,被株连而贬到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通判时撰写的。刘禹锡到和州县后,知县故意刁难,住处安排到城边,且三次搬迁,一次比一次住地偏僻;住房一次比一次小,由原来应当安排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再减少到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椅,最后仅是斗室。在这种遭遇下,刘禹锡写下了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于门前,以示藐视当权者,表达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品格。砚铭上“陋室階苔”,即从《陋室铭》中“斯是陋室”“苔痕上阶绿”两句中引申而来,以表现陋室环境自然清幽的名句镌刻在砚台上,恰好颂扬主人清高文雅的情操。雅昌拍卖网上还出示过有类似铭文的端砚。孰真孰假,只得由专家进一步论证了。素斋生平待查。
  砚铭作者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一字柳门,号船山。清四川遂宁人。因故乡遂宁城郊有一孤绝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号船山。清代杰出的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张问陶出身官宦世家,其高祖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太子太保、太子太傅;曾祖官至通政使,署工部右侍郎;祖父官至山东登州知府,署登莱青海防兵备道;父亲张顾鉴官至云南开化知府。问陶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出生于山东馆陶县(今山东省冠县北馆陶镇)。自幼随父宦游均州、荆州、黄州、汉阳。乾隆四十三年(1778)父升云南开化府后不久,因案件牵连去职,家产赔累殆尽,住房为豪吏所夺,全家生活陷入困境。问陶自幼受家庭熏陶,发愤攻读,虽家道衰弱,生活窘困,仍顽强坚持学习。他饱览群书,博研名画,勤學苦练,少年时即才华显露,被举为“青莲再世”。乾隆五十三年(1788)三月,问陶赴京师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中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五十八年(1793)授翰林院检讨。嘉庆二年(1797)秋,在家丁父忧。嘉庆五年(1800)八月份校顺天乡试,翌年奉派教习庶吉士,九月又分校顺天乡试。嘉庆十年(1805)九月,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奉派巡视北京南城。嘉庆十四年(1809)春,充会试同考官,七月,改吏部验封司郎中。嘉庆十五年(1810)七月,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到任后,即栉风沐雨,跋山涉水,深入所辖七邑了解民情,清理积案,考试童生,奖掖后进。他为官清正廉明,审理案件及时,且不徇情枉法,深得民心。莱州所辖县州农业减产,水灾严重。问陶除具报请予减灾缓交税租外,并发放积谷,以赈济饥民。嘉庆十七年(1812)以病辞官,行前,他将己之历年积蓄捐谷七百石赈济七邑饥民。他在《平度昌邑道中感事》诗中写道:“天意苍茫地苦贫,救荒无策愧临民,辞官也作飘零计,忏尔流亡一郡人。”表白了他寄情于民的情怀。辞官后寓居苏州虎丘山塘,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病卒于苏州寓所。张问陶一生致力于诗、书、画,造诣精深,其诗被誉为清代“蜀中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诗作5000余首,今存3500余首。诗作多描写日常生活,诗风清新自然,以七绝最胜。著有《船山诗草》。1986年中华书局将《船山诗草》(包括补遗)列入《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出版。问陶书师米芾,险劲放野,别具一格。其画集明四大家(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之技艺精华而挥洒自如,线条流畅,工笔精湛,韵味宏厚,传世作品《芍药》扇等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其他文献
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在举办一个名为“小时代的日常——一个十七世纪的生活提案”特展。展览所涉及的“小时代”是指十七世纪,策展人认为那是一个有趣并且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时期。以现代物质文化研究来看,既可从东西交流的角度,一窥当时探险家跋山涉水开拓航道的故事,也能从江南视线了解文人世家看似平淡,其实分外讲究质感,别有一番趣味的日常。此次通过十七世纪的小资文青文震亨(1586-1645)书写《长物志》归类而出的“
期刊
在2019年11月下旬的香港艺术品秋拍市场上,出现了明末清初著名寿山石雕刻名家杨玉璇的寿山冻石华严三大士像(图1),经过激烈竞拍,最后以759万港元的高价成交。杨玉璇一直被视为古代寿山石雕刻十分重要的代表,有着“绝代神雕”的美誉,曾传于康熙年间供奉内廷。而近年来在市场上能够被确认为杨玉璇真品的雕刻件,成交价都在数百万元,珍品价格更是超过千万元。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杨玉璇及其在市场上的重要拍品。
期刊
中国犬文化源远流长。狗,又称犬,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与人类有着不解之缘,是人类忠实的朋友。犬的驯化在我国约有8000年的历史。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人就已养狗。  《说文稽古篇》记载:“游牧时代,惟犬独多,穴居则畜犬守御,狩猎则携犬自随,因而人必畜犬。”可见,自从人类从事狩猎和采集的时候起,犬就开始和人类朝夕为伍了。狗为“六畜”之一,《三字经》云:“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
期刊
晚明时期,瓷器上出现了这样一种存世量很大的瓷画:画中主体都是一只鹭鸶孤独地站立着;鹭鸶的足下有少许水、石、花草点缀;天空中还高悬一轮红日(图1-图15)。这种瓷画有着怎样的寓意呢?经研究,我们认为这是在表达落寞的士大夫阶层对朝廷的不满情绪,画名应称《一鹭图》。  晚明从万历后期起,政坛出现激烈党争。皇帝多年不理朝政,朝廷官员拉帮结派,使许多有德有才的人在官场上遭到排斥。到天启年间,皇帝更加昏庸,大
期刊
当霍去病将军于公元前121年征伐河西、强渡黄河天堑时,金城就进入了历史的光照之下。在汉朝征服并控制西域后,金城就成为控扼要津的险关大埠,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图1)。  从这里通向中原,也从这里穿河西抵中亚、西亚,终达欧洲,时与汉王朝并存的帝国,有史称黎轩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前323—前30)、史称安息的两河流域的帕提亚帝国(前246—227)、史称大秦的罗马帝国(前27—476)及贵霜
期刊
文物是经过漫长岁月的洗刷而留下来的产物,是对我们叙述实例的最好物件,它尘封了很多历史故事,也是留给后人这些真实故事的最好证明。它们的存在对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珍贵的价值,需要对它们进行保护,需要对它们进行确切的分析,看看它们是属于哪个朝代,这是还原历史世界风景的最好桥梁。了解这些文物,要有专家来讲解和研究,每件文物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和历史故事,都需要花费一番功夫去探索。对文物的真假辨别并非易事,就是
期刊
2019年5月16日,涵盖国际论坛、展览赛事、文创研发、产业研讨、考察观摩、文旅推介、研修创作等系列活动的第三届马家窑文化节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彩陶文化小镇正式拉开帷幕。开幕式上,主办方启动了“源流运动·马家窑彩陶纹样的当代性探索”项目和“行知探索·马家窑研学平台”,中国收藏家协会古陶瓷学术研究委员会马家窑文化彩陶研究基地、东方收藏西北文稿中心也于同期正式揭牌成立。  本届文化节以“世界的马家窑
期刊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人工运河,是人类史上独特的现象和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道27 段,总长高达1011公里。其中江苏段运河文化,最富有内涵与特色。大运河开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航运、交通等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江南人工运河中有一段西连淮水(秦淮河),东接云阳(今镇江丹阳)的运河,号“破岗渎”(又写作“破冈渎”),这条运河沟通了江南运河与
期刊
宋文治(1919-1999),笔名宋灏,江苏太仓县城厢镇人。其艺术道路十分丰富:儿时常描摹香烟盒上的《水浒》等古典人物画,初步萌发了对美术的兴趣;1931年初级小学毕业,在学校美术课成绩名列第一。初期时学习“四王”,又在苏州美专学习西洋水彩和透视,之后又受“新金陵画派”傅抱石、钱松喦等人指导,逐渐形成了清雅、俊秀的画风。20世纪50年代后期,受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等思想影响,作品表现出时代性和生活
期刊
历史上的扬州曾是大唐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对外交流的门户,其农业、商业、手工业和运输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曾被冠以“富甲天下”的名号,而且当年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史称“扬一益二”(益,史称益州,即今日之成都)。扬州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上,其凭借自身有利的地理位置、发达的水路交通和运河之优势,是南北粮、草、盐、钱、铁、茶叶、瓷器等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