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7日,美国国务院发布的公告,使得在美孔子学院教师可能因为签证到期而不得不在6月30日前离境。事后美方虽然在5月25日发布了另一则公告予以纠正,但围绕着孔子学院的争议却远远没有结束。
2004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挂牌。截至2011年8月底,各国已建立353所孔子学院和473个孔子课堂,共计826所。仅美国就有81所孔子学院。为了更好地运作孔子学院,2006年,孔子学院总部在北京成立。“孔子学院”被视为中国政府向世界推广“软实力”的体现。
目前,几乎每6天世界上就会诞生一所孔子学院。而与孔子学院相类似的机构中,德国歌德学院始建立于1951年,目前共有144所,平均每年只办3所,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创办于1991年,至今仅有三十多所,平均每年仅两所。根据官方报道,每所孔子学院建设费用50万美元,每个孔子课堂6万美元。根据薛涌先生估算,在美国建一所“孔子学院”起码要几百万美元。学院和课堂建成后还需要运营。2008年孔子学院光预算就高达16亿,近些年应该是一年更比一年多。依据国内的逻辑,花了多少多少钱,建成了多少多少学校,好像就完成任务了,中国价值观已经输出了,实际效果却不尽然。
按照汉办的说法,所有的孔子学院是国外的大学自己要求办的,程序是向中国汉办提出申请,由中国汉办给予协助而开办的。因此“孔子学院”的院长无一例外地都是由外国人担任的,他们大都是国外大学中文系或东亚系主任之类的人物。难道给他们一个“孔子学院院长”的头衔,他们就会担当起“向自己国家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吗?德国杜塞道夫孔子学院院长哈赫堡的话可能有代表性:“现阶段中国等于把钱撒到全世界,当地大学之所以合作办孔子学院,主要是为了得到这一笔经费,拿到钱后自己办语言班和演讲等活动,大多数人并没有长远的教育计划,而且大家都不清楚‘汉办’到底想要达到什么目标。”
这样不惜代价地搞孔子学院和其他对外宣传活动,一个根本的误区在于,认为中国目前的国家形象不令人满意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所以要加大宣传,认为声势大、报道多、翻译成多种外文就能有好形象。这是典型的中国人自己的思维方式,在信息充分披露的西方社会是行不通的。国家的形象包括3个层次: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言行之间的差距。宣传力度不够是第二个层次,也相对比较容易改正。更大的问题在于说什么和言行之间的距离。
按照约瑟夫·奈的说法,软实力主要是一种感召力和吸引力,有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思。软实力的“软”和不惜金钱、遍地开花式的硬销是格格不入的。美国是当今世界软实力最强的国家,美国文化的影响在世界上无远弗届,很多人不惜代价、不惧风险、翻山越岭要去美国。但美国既没有宣传部,也没有文化部,更没有设立类似孔子学院这样的机构来推销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而更多的是靠美国文化内在的吸引力和人们的自动选择。
所以,提升软实力,不仅仅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宣传什么,没有原创性的思想,只是背诵某些教条,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撒切尔夫人前几年曾放言的——“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播影响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恐怕是中国提升软实力和国家形象的最大障碍。
中国的形象某种程度上是由中国公民直接塑造的,政府的公关和言辞无法代替公民个人的行为,也无法塑造个人的形象。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难免以偏概全,总是通过具体的人和事来下总体判断。所以,每个人的对外交往都是在塑造国家的形象。一个人到了一个国家,发现这里空气清新、环境整洁、人民友善,直观上就会对这个国家产生好印象。而一个旅行团的不良印象可能需要9个旅行团的好印象来纠正。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升对外形象的根本还在国内。
2004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挂牌。截至2011年8月底,各国已建立353所孔子学院和473个孔子课堂,共计826所。仅美国就有81所孔子学院。为了更好地运作孔子学院,2006年,孔子学院总部在北京成立。“孔子学院”被视为中国政府向世界推广“软实力”的体现。
目前,几乎每6天世界上就会诞生一所孔子学院。而与孔子学院相类似的机构中,德国歌德学院始建立于1951年,目前共有144所,平均每年只办3所,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创办于1991年,至今仅有三十多所,平均每年仅两所。根据官方报道,每所孔子学院建设费用50万美元,每个孔子课堂6万美元。根据薛涌先生估算,在美国建一所“孔子学院”起码要几百万美元。学院和课堂建成后还需要运营。2008年孔子学院光预算就高达16亿,近些年应该是一年更比一年多。依据国内的逻辑,花了多少多少钱,建成了多少多少学校,好像就完成任务了,中国价值观已经输出了,实际效果却不尽然。
按照汉办的说法,所有的孔子学院是国外的大学自己要求办的,程序是向中国汉办提出申请,由中国汉办给予协助而开办的。因此“孔子学院”的院长无一例外地都是由外国人担任的,他们大都是国外大学中文系或东亚系主任之类的人物。难道给他们一个“孔子学院院长”的头衔,他们就会担当起“向自己国家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吗?德国杜塞道夫孔子学院院长哈赫堡的话可能有代表性:“现阶段中国等于把钱撒到全世界,当地大学之所以合作办孔子学院,主要是为了得到这一笔经费,拿到钱后自己办语言班和演讲等活动,大多数人并没有长远的教育计划,而且大家都不清楚‘汉办’到底想要达到什么目标。”
这样不惜代价地搞孔子学院和其他对外宣传活动,一个根本的误区在于,认为中国目前的国家形象不令人满意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所以要加大宣传,认为声势大、报道多、翻译成多种外文就能有好形象。这是典型的中国人自己的思维方式,在信息充分披露的西方社会是行不通的。国家的形象包括3个层次: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言行之间的差距。宣传力度不够是第二个层次,也相对比较容易改正。更大的问题在于说什么和言行之间的距离。
按照约瑟夫·奈的说法,软实力主要是一种感召力和吸引力,有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思。软实力的“软”和不惜金钱、遍地开花式的硬销是格格不入的。美国是当今世界软实力最强的国家,美国文化的影响在世界上无远弗届,很多人不惜代价、不惧风险、翻山越岭要去美国。但美国既没有宣传部,也没有文化部,更没有设立类似孔子学院这样的机构来推销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而更多的是靠美国文化内在的吸引力和人们的自动选择。
所以,提升软实力,不仅仅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宣传什么,没有原创性的思想,只是背诵某些教条,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撒切尔夫人前几年曾放言的——“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播影响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恐怕是中国提升软实力和国家形象的最大障碍。
中国的形象某种程度上是由中国公民直接塑造的,政府的公关和言辞无法代替公民个人的行为,也无法塑造个人的形象。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难免以偏概全,总是通过具体的人和事来下总体判断。所以,每个人的对外交往都是在塑造国家的形象。一个人到了一个国家,发现这里空气清新、环境整洁、人民友善,直观上就会对这个国家产生好印象。而一个旅行团的不良印象可能需要9个旅行团的好印象来纠正。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升对外形象的根本还在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