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追求美,这是人的天性,但我们首先必须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培养自己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如果妍媸不分,甚至以丑为美,就可能滑入低级趣味的泥潭。引导学生认识美,指导学生欣赏美,激发学生创造美,是小学语文审美教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努力,让学生自觉内化和完善个人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审美教学;小学语文;认识发现;情感体验;创造美
语文学科既是人文学科,又是工具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其独具的性质、功能、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具有特殊的价值。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且,语文审美教育以文学为对象,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就是为追求真、善、美而出现的美学现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学生通过这些语言文字的范例,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沉淀深厚的语感内涵,辨析、获取、习得、再现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形成良好的审美观。笔者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尝试着有意识地强化渗透审美教学,在尝试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学语文审美教学三步曲模式”。
一、引领学生认识和发现美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美。美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美是什么”是美学的基本问题。这个基本的问题至今还没有权威的说法。康德认为美具有普遍性,即“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和“共通性”。这说明了“美”虽然很难下定义,但它是可以从感官、事实、逻辑、道德等角度进行审美判断,而且审美判断往往是大众所以接受和认同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审美判断,帮助学生开启审美的闸门。
“什么是美?”学生的往往认为“雅”啦,“好看”啦,“漂亮”啦,“爱”啦,等就是美。这种情况下,可举例让他们进行审美判断。比如:有位女生的容貌可谓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就是说她长得好看得不得了,可是她为了赶上潮流,眉毛描得如柳叶,嘴唇涂得如血鲜红,脸面搽得雪白如纸,全身珠光宝气,走起路来叮当响,那么,你们觉得她美不美?又如,有一个女生,她长得很漂亮,看起来是“窈窕淑女”,但是有一次她对着另一位同学破口大骂,而且骂的都是我们方言中污秽的言语,举止轻佻,那么,你们觉得她美不美呢?让学生明确,一个人长得“漂亮”、“好看”不一定是美的人。美是自然,美是内在和外在的统一,美是健康和谐道德品性。在此基础上,可以再进一步举例,红和绿,是两种美丽的色彩,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天空燃烧的晚霞,青翠欲滴的新叶,绿草如茵的草坪,都能激起我们喜爱赞美的感情。可是,当你读到“灯红酒绿”“红男绿女”这些词的时候,你是否喜欢欣赏它呢?大家几乎都否定地摇了摇头。让他们懂得即使是美丽的东西,也不一定能引起人们对它的欣赏赞美,因为人是具有爱憎情感的,只有那些高尚、健康而又美好的事物,才能激起我们的愉悦欣赏之情。这就是美感。最后,我对学生总结说,追求美,这是人的天性,但我们首先必须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培养自己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如果妍媸不分,甚至以丑为美,就可能误入歧途。
通过审美判断的引导,学生对美能有更正确和深刻的认识。而在以后的语文审美教学中,无论是欣赏文情并茂的诗歌散文,还是剖析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我都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对美的内涵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其次,授予学生美的知识。让学生认识美,这仅仅是开始,要使他们步入美的殿堂,还必须教给他们一些关于美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举例和结合课文分析的方法,讲授了一些美学知识,使学生对美的范畴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可以从对象角度将美分为三类: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春暧花开,姹紫嫣红,山峦起伏,波澜壮阔等属于自然美。一台玲珑小巧、造型别致的闹钟,一件质地优良、式样新颖的服装,往往令人爱不释手,这是劳动产品的美;天蓝街净,屋舍俨然,这是环境美;运动员形体的娇健、完美的动作、顽强的精神,让人赞叹不已,这是人的美。这三种属于社会美。一尊雅典娜神像,她头戴战盔,身着希腊式连衣长裙,护胸和甲胄上装饰有蛇形饰边和人头像;她裸露双臂,透过薄衣裙可隐见丰艳健美而有力量的身体;衣裙褶纹和饰物造成横竖线条的疏密变化,这是雕像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让人常看常新,这是绘画美;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会使人感到一股荡气回肠百折不挠地与命运抗争的力量,这是音乐艺术的美;读到白居易的:“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我们眼前就会见到春湖的明媚风光,水态天容等,这是语言艺术的美。这些属于艺术美。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術美这三者中,把艺术美放在审美教学的首位;在艺术美中,结合初中语文的教学实际,把语言艺术的美作为审美教学的重点。对诗歌散文教学中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简洁美、含蓄美、意境美、对话美,等等,都结合教材进行具体的分析,能更好地把审美教学渗透其中。
再而,教会学生发现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捕捉和欣赏她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告诉学生什么是美和传授一些美的知识,这仅仅是第一步;要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热爱美的心,却是一个长期培养的渐进过程。要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成为热爱美和欣赏美的人。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要在反复的语文审美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审美教学实践,才能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练就出一双从自然、社会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捕捉到美的眼睛。
二、引导学生在文本中体验美
刘勰《文心雕龙》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审美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素材,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美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渲染情景,唤起学生美的感观,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包含常规性情感的分析外,可以在课前设置一段适宜的导语,让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一种话语情境中,生活在一种对话的状态中,从而唤起他们再造美的兴趣。
可以是描述式的。如学习《牧场之国》可以这样导入:
在荷兰,郁金香、风车、牧场、运河闻名天下。每年的三月到九黑的、红的、紫的、黄的郁金香,让整个荷兰就成了一个万紫千红的世界。在荷兰,运河交错,衬着一望无际的牧场和大小不一的风车,置身在蓝天白云之下,茫茫草原之间,一架架风车漫漫的转,一群群牛羊在悠闲地吃草……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对文字的朗读,走进荷兰,走进这别样的牧场之国!
可以是讲故事式的。如: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2008年5月13日,在北川县城一处严重损毁的屋角处,救援官兵发现了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她被两个不幸遇难的大人护在身下,扑闪的大眼睛里充满生的渴望。两个大人就是她的父母,人们见此情景无不肃然起敬,他(她)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的身体为孩子搭建了生存的空间。这幢房屋的断墙残垣死死地压在两个大人身上,而小女孩的腿脚又在大人身下,丝毫不能移动。救援官兵心急如焚,却苦于没有合适的工具,无法将孩子救出,直至14日9时40分左右,随着人们的欢呼,一名救援队员终于从危墙下面抱出了小女孩。这时距离大地震已经过去了40多个小时,顽强的小女孩在(下转第29版)(上接第28版)父母的保护下熬过了雨夜和余震,战胜了死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也同样感人,下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感受亲情的无与伦比的力量。
好的导语能呼唤学生参与对话的状态。教师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一些,采用倾诉式的话语,容易引导学生参与到解读中来,参与到再造美的活动中来。
例如,“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就不如换成这样的说法:“鲁迅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我这里有一幅他的画像,请同学们仔细端详他,请注意他的目光,他的眼神。就是他,以这种目光关注社会的底层;就是他,以这样的眼神扫射到了社会的深处。”
再而,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可以是老师设问、提示、诱导、分析、描述等,或让学生诵读吟咏、静思默想,体察咀嚼等。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必须让学生进入再造想象的天地,使他们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体味玩赏深层的审美意象,或心驰神往,或心领神会,甚至达到“象喜亦喜,象忧亦忧”的情感共鸣境界。如学习吕岩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首诗。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设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首诗的题目为《牧童》,可整首诗并没有出现“牧童”二字,你是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
当学生回答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可以接着引导:
谁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
接着,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诗中的的哪一个词看到了青草的繁茂,草场的辽阔?
引导学生领悟了“铺”字的精妙,鼓励学生也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主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走进作者已经创造出的艺术画面中去,让他们能深刻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体会到文中的美的所在。
三、激发学生在写作中创造美
审美教学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当学生倾心赏美、乐意受教,知道了什么是美,学会了欣赏美的时候,他们就会尝试着按照美的法则去创造生活。这时候,教师的引导便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作为小学审美教学主角之一的语文教师。
一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雄伟的泰山,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秀丽的桂林山水;或者一缕清风,几片落霞,初绽的蓓蕾,萌动的新芽,都能引起人们的欣赏愉悦之情,或遐思迩想,或感慨万千。我在高中写景状物类作文的写作教学中,首先着力培养学生领略感受自然美的能力,使他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情动于衷,发诸为文。这样就把游记散文的写作变成以美激情、情至言随、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美的捕捉能力。大千世界,人事纷扰,置身其中,学生总感到太琐碎太平淡,以至无从下笔,视记人记事类作文为畏途。我以审美教学为突破口,要求學生用一颗爱美之心去感悟生活,用一双慧眼去捕捉发现生活中的美。一方面,要满怀激情去谛听时代脉搏的律动,从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一座座横空出世的斜拉桥、一幕幕异彩纷呈的文艺节目、一场场惊险激烈的体育比赛中去感受美,去筛选剪裁自己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也要知道“细微处见精神”,留心普通人身上美的闪光点,从琐细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去探寻平凡中的伟大。有了热爱美的心灵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用文章来表现就不会再感到无处下笔了。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肩负着审美教育的重要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认识美,掌握美的知识,运用到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上和延伸到生活当中去,并学会创造美,写出美的文章。按美的标准和规律塑造自己的心灵,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3.
[2]陈纪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教育评论,1997(05).
[3]刘四宝.发现美 感受美 创造美——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0(12).
【关键词】审美教学;小学语文;认识发现;情感体验;创造美
语文学科既是人文学科,又是工具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其独具的性质、功能、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具有特殊的价值。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且,语文审美教育以文学为对象,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就是为追求真、善、美而出现的美学现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学生通过这些语言文字的范例,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沉淀深厚的语感内涵,辨析、获取、习得、再现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形成良好的审美观。笔者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尝试着有意识地强化渗透审美教学,在尝试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学语文审美教学三步曲模式”。
一、引领学生认识和发现美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美。美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美是什么”是美学的基本问题。这个基本的问题至今还没有权威的说法。康德认为美具有普遍性,即“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和“共通性”。这说明了“美”虽然很难下定义,但它是可以从感官、事实、逻辑、道德等角度进行审美判断,而且审美判断往往是大众所以接受和认同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审美判断,帮助学生开启审美的闸门。
“什么是美?”学生的往往认为“雅”啦,“好看”啦,“漂亮”啦,“爱”啦,等就是美。这种情况下,可举例让他们进行审美判断。比如:有位女生的容貌可谓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就是说她长得好看得不得了,可是她为了赶上潮流,眉毛描得如柳叶,嘴唇涂得如血鲜红,脸面搽得雪白如纸,全身珠光宝气,走起路来叮当响,那么,你们觉得她美不美?又如,有一个女生,她长得很漂亮,看起来是“窈窕淑女”,但是有一次她对着另一位同学破口大骂,而且骂的都是我们方言中污秽的言语,举止轻佻,那么,你们觉得她美不美呢?让学生明确,一个人长得“漂亮”、“好看”不一定是美的人。美是自然,美是内在和外在的统一,美是健康和谐道德品性。在此基础上,可以再进一步举例,红和绿,是两种美丽的色彩,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天空燃烧的晚霞,青翠欲滴的新叶,绿草如茵的草坪,都能激起我们喜爱赞美的感情。可是,当你读到“灯红酒绿”“红男绿女”这些词的时候,你是否喜欢欣赏它呢?大家几乎都否定地摇了摇头。让他们懂得即使是美丽的东西,也不一定能引起人们对它的欣赏赞美,因为人是具有爱憎情感的,只有那些高尚、健康而又美好的事物,才能激起我们的愉悦欣赏之情。这就是美感。最后,我对学生总结说,追求美,这是人的天性,但我们首先必须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培养自己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如果妍媸不分,甚至以丑为美,就可能误入歧途。
通过审美判断的引导,学生对美能有更正确和深刻的认识。而在以后的语文审美教学中,无论是欣赏文情并茂的诗歌散文,还是剖析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我都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对美的内涵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其次,授予学生美的知识。让学生认识美,这仅仅是开始,要使他们步入美的殿堂,还必须教给他们一些关于美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举例和结合课文分析的方法,讲授了一些美学知识,使学生对美的范畴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可以从对象角度将美分为三类: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春暧花开,姹紫嫣红,山峦起伏,波澜壮阔等属于自然美。一台玲珑小巧、造型别致的闹钟,一件质地优良、式样新颖的服装,往往令人爱不释手,这是劳动产品的美;天蓝街净,屋舍俨然,这是环境美;运动员形体的娇健、完美的动作、顽强的精神,让人赞叹不已,这是人的美。这三种属于社会美。一尊雅典娜神像,她头戴战盔,身着希腊式连衣长裙,护胸和甲胄上装饰有蛇形饰边和人头像;她裸露双臂,透过薄衣裙可隐见丰艳健美而有力量的身体;衣裙褶纹和饰物造成横竖线条的疏密变化,这是雕像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让人常看常新,这是绘画美;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会使人感到一股荡气回肠百折不挠地与命运抗争的力量,这是音乐艺术的美;读到白居易的:“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我们眼前就会见到春湖的明媚风光,水态天容等,这是语言艺术的美。这些属于艺术美。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術美这三者中,把艺术美放在审美教学的首位;在艺术美中,结合初中语文的教学实际,把语言艺术的美作为审美教学的重点。对诗歌散文教学中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简洁美、含蓄美、意境美、对话美,等等,都结合教材进行具体的分析,能更好地把审美教学渗透其中。
再而,教会学生发现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捕捉和欣赏她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告诉学生什么是美和传授一些美的知识,这仅仅是第一步;要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热爱美的心,却是一个长期培养的渐进过程。要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成为热爱美和欣赏美的人。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要在反复的语文审美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审美教学实践,才能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练就出一双从自然、社会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捕捉到美的眼睛。
二、引导学生在文本中体验美
刘勰《文心雕龙》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审美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素材,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美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渲染情景,唤起学生美的感观,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包含常规性情感的分析外,可以在课前设置一段适宜的导语,让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一种话语情境中,生活在一种对话的状态中,从而唤起他们再造美的兴趣。
可以是描述式的。如学习《牧场之国》可以这样导入:
在荷兰,郁金香、风车、牧场、运河闻名天下。每年的三月到九黑的、红的、紫的、黄的郁金香,让整个荷兰就成了一个万紫千红的世界。在荷兰,运河交错,衬着一望无际的牧场和大小不一的风车,置身在蓝天白云之下,茫茫草原之间,一架架风车漫漫的转,一群群牛羊在悠闲地吃草……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对文字的朗读,走进荷兰,走进这别样的牧场之国!
可以是讲故事式的。如: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2008年5月13日,在北川县城一处严重损毁的屋角处,救援官兵发现了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她被两个不幸遇难的大人护在身下,扑闪的大眼睛里充满生的渴望。两个大人就是她的父母,人们见此情景无不肃然起敬,他(她)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的身体为孩子搭建了生存的空间。这幢房屋的断墙残垣死死地压在两个大人身上,而小女孩的腿脚又在大人身下,丝毫不能移动。救援官兵心急如焚,却苦于没有合适的工具,无法将孩子救出,直至14日9时40分左右,随着人们的欢呼,一名救援队员终于从危墙下面抱出了小女孩。这时距离大地震已经过去了40多个小时,顽强的小女孩在(下转第29版)(上接第28版)父母的保护下熬过了雨夜和余震,战胜了死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也同样感人,下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感受亲情的无与伦比的力量。
好的导语能呼唤学生参与对话的状态。教师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一些,采用倾诉式的话语,容易引导学生参与到解读中来,参与到再造美的活动中来。
例如,“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就不如换成这样的说法:“鲁迅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我这里有一幅他的画像,请同学们仔细端详他,请注意他的目光,他的眼神。就是他,以这种目光关注社会的底层;就是他,以这样的眼神扫射到了社会的深处。”
再而,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可以是老师设问、提示、诱导、分析、描述等,或让学生诵读吟咏、静思默想,体察咀嚼等。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必须让学生进入再造想象的天地,使他们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体味玩赏深层的审美意象,或心驰神往,或心领神会,甚至达到“象喜亦喜,象忧亦忧”的情感共鸣境界。如学习吕岩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首诗。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设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首诗的题目为《牧童》,可整首诗并没有出现“牧童”二字,你是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
当学生回答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可以接着引导:
谁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
接着,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诗中的的哪一个词看到了青草的繁茂,草场的辽阔?
引导学生领悟了“铺”字的精妙,鼓励学生也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主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走进作者已经创造出的艺术画面中去,让他们能深刻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体会到文中的美的所在。
三、激发学生在写作中创造美
审美教学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当学生倾心赏美、乐意受教,知道了什么是美,学会了欣赏美的时候,他们就会尝试着按照美的法则去创造生活。这时候,教师的引导便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作为小学审美教学主角之一的语文教师。
一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雄伟的泰山,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秀丽的桂林山水;或者一缕清风,几片落霞,初绽的蓓蕾,萌动的新芽,都能引起人们的欣赏愉悦之情,或遐思迩想,或感慨万千。我在高中写景状物类作文的写作教学中,首先着力培养学生领略感受自然美的能力,使他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情动于衷,发诸为文。这样就把游记散文的写作变成以美激情、情至言随、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美的捕捉能力。大千世界,人事纷扰,置身其中,学生总感到太琐碎太平淡,以至无从下笔,视记人记事类作文为畏途。我以审美教学为突破口,要求學生用一颗爱美之心去感悟生活,用一双慧眼去捕捉发现生活中的美。一方面,要满怀激情去谛听时代脉搏的律动,从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一座座横空出世的斜拉桥、一幕幕异彩纷呈的文艺节目、一场场惊险激烈的体育比赛中去感受美,去筛选剪裁自己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也要知道“细微处见精神”,留心普通人身上美的闪光点,从琐细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去探寻平凡中的伟大。有了热爱美的心灵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用文章来表现就不会再感到无处下笔了。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肩负着审美教育的重要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认识美,掌握美的知识,运用到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上和延伸到生活当中去,并学会创造美,写出美的文章。按美的标准和规律塑造自己的心灵,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3.
[2]陈纪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教育评论,1997(05).
[3]刘四宝.发现美 感受美 创造美——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