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正中颈胸腹联合径路在食管外科的应用体会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liver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1984年4月到1990年10月我们应用Kent束切割方法治疗45例预激综合征。其中右室20例,左室15例,多附加束7例及后间隔3例。本组Kent束切割成功42例(93.3%),41例无室上性心动过速(91.1%)。术中同时纠治Ebstein畸形和房间隔缺损等17例。无早期或晚期死亡。结果证明,应用较广和较深范围的Kent束切割治疗预激综合征,可获得满意结果。
1973年至1990年对75例成人继发孔型房缺行手术治疗。1987年以来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的22例病人中,并有二尖瓣关闭不全(MR)2例(9%),有明显三尖瓣关闭不全(TR)者2例(9%),兼有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者1例(4.5%),共有22.5%病人并有房室瓣关闭不全。术前有16%病人并有心律失常。通过适当的二尖瓣和(或)三尖瓣成形术,用补片完全修补较大的房缺和加强围术期处理等措施,取得满意疗
1986年7月至1988年4月我们应用Swan-Ganz导管对45例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手术病人进行了11项血流动力学监测,发现术后50小时PCWP、PVR、SVR较术前明显降低;CO较术前明显上升;术毕心脏复跳后病人处于高排低阻期;而术后6小时处于高阻低排期。根据此结果作了相应临床处理,病人均顺利恢复。
7年来我们对21例巨大心脏病人行心脏瓣膜替换或成形手术。术前心功能Ⅲ级者12例,Ⅳ级者9例。心胸比率均大于0.70,2例大于0.90。手术死亡2例,晚期死亡1例。余经随访6~84个月,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心影亦显著缩小。我们认为:术式选择、围术期心肌保护及三尖瓣环缝缩术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回收分析20例心、胸外科术后,体外循环贮血器和闭式胸腔引流袋内纵隔及胸腔引流血。结果显示紫绀型与非紫绀型先心病术后纵隔引流血性质和成分无明显差别(P>0.05)。纵隔引流血比胸腔引流血的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高(P<0.05)。随放置时间的延长,引流血纤维蛋白原减少(P<0.01),血小板消耗增多,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急剧下降(P<0.01),游离血红蛋白明显增加(P<
1979年至1990年共收治主动脉缩窄病儿21例。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2例;室间隔缺损(VSD)9例;房间隔缺损(ASD)1例。手术方法包括:Gore-Tex补片扩大10例;左锁骨下动脉瓣作主动脉成形术6例;左锁骨下动脉翻转与降主动脉作端侧吻合2例;人造血管移植、缩窄段切除端端吻合、狭窄部楔形切除直接缝合各1例。3例合并VSD同期做室缺修补。本组死亡2例。随访结果证明:根据缩窄的部位和
从1987年11月至1991年11月我们共诊治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41例47条肢体,其中38例44条肢体经分期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第一期手术重建深静脉功能,其中受压静脉松解35条肢体,自体浅静脉移植5条肢体,替代瓣膜3条肢体。第二期手术在深静脉正常功能恢复后切除曲张浅静脉。
期刊
7例三房心中Ⅱ型病人6例,均施行手术治疗,5例存活,近期效果满意,1例术后因发生不可逆性低心输出量综合征而死亡;Ⅲ型病人1例仍在随访观察中。我们认为三房心临床分型分为Ⅰ、Ⅱ、Ⅲ型较为实用:Ⅰ型应紧急手术;Ⅱ型应尽早手术;Ⅲ型随访观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