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老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tm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喝老茶传统的地方在国内并不是很多,计划经济年代更不用说了,那时候温饱才刚刚解决。大抵有一些喝老茶的地方比如福鼎或者安溪,广东潮汕与揭阳等地,也只是小区域内的一种习惯。
  但在最近十年之内,人们喝茶的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广州老茶市场
  广州是中国茶业的集散地,也是方向标。广州的老茶在茶叶城里并不多见(芳村附近大大小小的“茶业城”众多,哪怕用一天的时间,也未必逛得完),它们多散落于各个茶城当中,如果你专门要从那一大堆的茶中去找出宝来,一定会眼花晾乱。
  尘埃似乎很多,包装看起来都足够老,各种标识与历史的典故相互交错,在一些老茶店里,考的就是眼力。这种考验并不适合每个人,大多人对于老茶是陌生的,甚至连新茶也未必喝得懂,这也是茶叶市场的真实状态。人们都有所担心,也有所期待。
  真正的老茶是属于玩家圈子的,所以喝着喝着就喝到圈子里。
  老茶,主要指的是普洱、六堡、湖南黑茶等黑茶类,也包括四大乌龙、白茶等受追捧的茶类,当然,也不排除那些红茶与绿茶等茶类。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或者爱与不爱,看似风化陈靡的老茶已经华丽丽登场,宝光四射,身价陡增。
  因为一句“可以喝的古董”,造就了普洱茶的收藏浪潮,也引出了无数老茶的“江湖演义”。
  这些年,不要说是号级茶与印级茶,就是20年陈期的七子饼也要卖到上万或者大几万元了。
  没有普洱,也还有大量的湖南黑茶、四川黑茶、广西黑茶、贵州黑茶,哪怕它们已经远在雪山之乡草原之上,也因为市场的力量而重新回到闷热的南方。
  这两年,老白茶的潜力再现。在油价、房价普遍看跌的时候,茶价却逆势而上,令人瞠目结舌。或许反而是因为价格看涨的缘故,令市场更加火热。
  不难看出,老茶是一个巨大而方兴未艾的产业。
  这两年,云南的古树普洱以每年递增三成甚至一倍的速度展示着身价,就连前几年不为人看好的白茶也在短期内价格向上翻了几番。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于是,在地产与实业都不太景气的状态下,人们很自然地觉得:投资什么不如投资老茶。
  在广东东莞、番禺等地,早已经形成重量级的收藏家。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如东莞天得茶业的蔡金华,据称其茶业仓储中心藏茶量高达7000吨,将交易、连锁营运模式与仓储物流相结合。采访中,他谈到,要建立3000家以加盟为主的终端连锁销售服务实体店。
  我们在蔡金华的天得茶仓看到,其藏茶的品种很齐全,六大茶类都囊括其中,有雅安藏茶、安化黑茶、广西六堡茶等,而藏茶量比较大的还是普洱。最近来拜访他的人特别多,很多人被他的茶仓震撼,他的茶仓建在城郊的一座山脚下,占地65亩,储物空间达到8万立方米,分门别类,有专门的实验室进行理化分析,茶仓被细分A、B、C、D、E、F、G 7个专业的仓储仓库,每个仓库都有一套严格的温湿度标准与卫生条件。
  这些茶大多从2003年开始收藏。10年的陈期,早期的茶也将会慢慢推向市场。
  2003年开始,东莞等地就有大量的资金进入茶叶收藏行业,2007年普洱茶的暴涨暴跌风波,让国内的茶业收藏市场重新洗了一次牌,但这次风波并没有让所有的东莞茶商倒下,到今天,东莞藏茶量在千吨以上者不会少于10家。
  很多人担心,这些体量巨大的老茶推向茶市后会不会对新茶或者藏家有很大的冲击?
  市场运行的规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老茶受追捧的潮流也需要观察。再者,好的老茶需要两个根本的条件,一是茶的底质要好,二是仓储要好。
  这样的一种风潮,代表着是另一类的商业运作模式,对产业的影响既深且远。老茶越来越走近人们的视野,未来风头将向何处,值得我们关注。
  假老茶之乱象
  假老茶的制作早已形成一个链条,产制销都有专门负责。茶客中真正懂得老茶的人太少,许多人只是看包装。实际上,大凡那些五花八门带上各种时代标志如文革、某某纪念版的茶反倒要小心。
  老茶的故事也特别多,某某地窖出土,某行家或某庙子珍藏等。
  计划经济年代,茶叶统购统销,大量出口,国内没有大量存茶的例子,只有一些茶叶进出口公司或保留一些样品茶,到老茶兴起了,才慢慢有些回流的茶。
  老茶多从香港、台湾等地区回流,其他如马来西亚,欧美等地也有一部分,而一些老黑茶则主要从西藏寺庙回收,这些成了当前老茶的主力军。
  假老茶的利润太高,只要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就会有人冒着坐牢的危险,何况是几倍数的暴利呢!另一方面,造假的风险成本也确实太低了。
  所以我们可以轻易在市面或者古董店里找到那些奇怪的老茶,包括各种高温高湿工艺做出的“老茶”。
  除了各式奇怪的包装外,还有一类老茶干脆没有包装,只有故事,更具传奇色彩。
  将新茶经过轻微发酵处理或将陈期不长的茶在一定湿度与温度环境下打堆转化,再用高温干燥,摊凉,或再晒水,再干燥,历经多种复杂的工艺,就出现与老茶差不多的外形了。
  不管你要的是老普洱,还是老白茶或者老乌龙茶,不管你要的是枣香、参香、樟香,都能为你量身订制。
  人们常会有“捡漏”的想法,总以为自己会有不错的运气。有一位爱茶人,遇到了一饼只需要几千元的“百年老茶”,老茶的主人说是从某地窖缸里划出的,缸子都是老的,原封不动的样子。这位爱茶人花了几十万,把这堆号称百年的老茶全部收了下来,身边的朋友规劝无果,买下一段时间后,他才发现收的这些老茶没有一饼是真的。
  还有一个朋友,动不动都要请人喝三四十年以上的老茶,尽管这些茶并没有那么“老”。大家喝到这些“珍贵”的老茶,都不敢说不好,他也越来越沉醉于这种感觉当中。
  在市场上,只要你想找,都能找得到大量的、有年份的老茶。在一些寻常的茶会上,也常常会喝到各式老茶,喝者有人心知肚明,有人自我感觉良好并作为炫耀之资。   从20年到100年,老茶似乎永远消耗不完,这些“可以喝的古董”,竟然越喝越多。
  真正的老茶非常稀少。底质好、存储得当,陈化几十年后,其滋味与陈化之感确实令人着迷,但并不是谁都可以遇得到。不懂欣赏,也是浪费。
  老茶之仓储
  在老茶界,还有很多关于湿仓茶与干仓茶的争论。
  早期香港等地,普洱茶的价格低廉,多做为茶楼或餐厅的用茶,这些茶往往被随意地堆放在地下仓库或空置的民房,加上香港潮湿闷热的环境,就形成了特有的“港仓”,或称“湿仓”茶。湿仓的茶,因为存储环境湿度太大,往往在存储中发生霉变。不过这类茶的汤色会特别漂亮,像红酒,入口滑化,所以也有不少的“粉丝”。尤其在广东、香港等地,人们似乎很迷恋这种感觉,只不过湿仓的茶很容易形成“锁喉”之感。所谓“锁喉”,指的是品饮完之后似乎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口上,痒痒木木的,会难受很长时间。所以这些年市场上又有人推崇“干仓”茶。
  所谓干仓存储的茶,汤色上并不占优势,经过10多年的陈化有时还是橙红的汤色,只不过香气、内质更显丰富,苦涩感略存,是当前更受追捧的老茶仓储形式。
  关于干仓与湿仓,争议了10多年,有人喜欢干仓,有人觉得无湿不成仓,说是香港人喝了几十年的湿仓茶也没觉得有问题。还有云南茶界的一种观点,认为干仓与湿仓都是人们自己定的观念,本来无所谓干湿仓,认为这些都是“概念”。还有观点认为湿仓后的茶再经过10年密封陈化,让那些霉菌都死后就非常好喝了。
  仓储,是一篇大文章,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可以道得清说得明的。关于老茶的仓储的研究,业界已经太滞后,不要说是理化分析等精确而系统的数据与实践,就是很简单地针对湿度的研究,都未必能够形成可靠的数据。老茶的仓储,哪怕是在产区,受人公认的专家几近于零,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山头。
  品饮万象
  原则上每类茶都有老茶,市场上也可以找出这一类的老茶。然而绿茶的老茶,其意义似乎不大,因此在市面上少见踪影。老绿茶也可以陈化,也有不少玩家手上收藏着数十年的老绿茶,他们也视之为珍品。老绿茶,外形已经转褐,在汤色上有很大的变化,多能转红,入口时出现滑化之感,并不耐泡,更多时候是心理上的感觉胜过口感。
  茶真的越老越好吗?业界有不同的观点。
  老茶,在岁月风化的艺术鉴赏上胜过新茶,这表现在口感的陈化与饮茶时的体感等,确实有别于新茶。但老茶在香气与口感的刺激性上,却不如新茶。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选择老茶,不妨作为一部分人的爱好。
  老茶一定要选择干净的茶,洁净是第一要义,第二才是年份。
  好的老茶必定洁净无异味,干茶的外形有活性,哪怕经过大几十年的陈化,再苍老,也应该有生命力。开汤后,老茶的茶汤要求要清亮,如果泡起来像酱油一样的混浊,就要多加小心了。
  好的老茶,入口即化,细润无比。入口时要求无异杂味,更重要的是口腔不应该有麻木干燥之感,一定要有品饮的愉悦感,在品饮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陈化带来的各种美妙变化;茶汤入口之后,要求不锁喉。一个好的老茶,如果不能让饮茶人体会到茶汤之美,不能在品饮中得到口感上的愉悦,就没有意义了。最后,好的老茶还可以通过观察叶底来判断——好的老茶叶底依然有活性,不能像泥巴一样稀烂,也不能出现炭化的现象。
其他文献
黄勇  武夷山著名茶人,中国茶业学会会员,南平市海峡茶叶交流协会副会长,武夷山市清风茶叶公司总经理,长期从事茶时生产一线,并对武夷岩茶文化历史有精深研究,为许多报刊撰写有关茶叶文章。  有着“中国茶树中小叶种品种王国”武夷山,茶树品种资源异常丰富,这源于武夷山处于三省交界人流带动物流,积累了丰富茶树种源,而先人们用有性繁殖方法培育茶苗也进一步丰富了种源。不同的茶树品种具有不同的口感特征、产量、抗病
期刊
夏云峰,一个生活在中国的加拿大籍印第安人。他学习中文,是为了茶;他来中国,是为了茶;他作文写书,说的还是茶。这是一个比大多数中国人还要爱茶的老外。圈子里的朋友们喜欢叫他老夏,他自己也喜欢,觉得这样的称呼才更亲切、更有有中国味。  在夏云峰的客厅里,有一组传统且老旧的木制沙发,紧挨着沙发的靠背,有一幅字挂在墙上,上书“人间茶味”四个大字。这幅字很显眼,我们一进门就注意到了。没办法啊,如果换你看到一副
期刊
新年伊始,有幸得沪上作家楼耀福先生赐新作《吃茶笔记》,欣喜之余,一读为快。  灯下展卷,80余篇散淡温馨的随笔,读来如与楼先生把盏清饮,闲话家常。但是,细细咀嚼,就会发现,在他的字里行间,总有着似曾相识之感。  这样熟悉的感觉来自他的创作风格。从书名,就可窥见一斑。  笔记,有“随笔记录”之意,属稗官野史的文学体裁。它源于魏晋,历唐宋的充实发展,在明清达到了一个无限风光的顶峰。也恰恰亦是在明清,小
期刊
最近,笔者随朋友林振华一行,武夷山景区自东而西完成了一次穿越。本来是一次自发的走山,却无意间成全了我一次不期而遇的访茶,这条路线从北次路口附近的宝树堂进,经青狮岩、状元岭、刘官寨、斑竹窠和碧石岩,从黄柏出,行程11.3公里,遍布古道沿线的幽谷深坑里的茶园,让我啧啧称奇,想到被闻名遐迩的“三坑两涧”所埋没的诸山场,不禁心下为之大鸣不平。  宝树屯往青狮岩进发的路上,地势开阔,听说青狮岩半山处有处岩洞
期刊
根据《崇安县志》记载:武夷茶市嘉庆以前在下梅,嘉庆以后在赤石。明末清初,下梅村是武夷岩茶外销的集散地,特别是在乾隆、嘉庆年间非常繁盛。当时的下梅,单是邹氏大夫第这样庞大的建筑就有一百多栋,甚至还有人工开凿的当溪用于茶叶贩售,涌现出许多经营茶叶的大户,像邹茂章兄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邹氏祖籍江西,大约在康熙间年徙入福建,来到当时的崇安县,也就是现在的武夷山市定居。雍正年间,西客来到福建经营武夷岩茶
期刊
在加拿大,我爱收集道家之书等中国古籍,例如《易经》、《道德经》、《庄子》、《列子》等,对中国“道”文化很熟悉,但是让我一直很好奇心的是唐朝的《封氏闻见记》和刘贞亮在《饮茶十德》提出的“茶道”跟以上的书到底有什么关系。  茶道对茶界的人来说是很熟悉的词,而对一般的人来说,都认为指日本茶道,非中国文化。我自己都感觉很困扰,所以才发现,必须先了解茶然后了解道。虽然道家之书没有含一个“荼”、“茶”、“茗”
期刊
茶,是中国对世界的卓越贡献之一,它与“四大发明”、传统哲学、古典文学、科举制度、瓷器文化一起,对古代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茶,仅文字可考的历史即可追溯至两千余年前的西汉时期。世界公认,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将其逐步传播至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到今天,饮茶已成为世界的风尚,中国茶叶行销世界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人口超过
期刊
沈学政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专任教师,浙江大学茶学系课程教授。国家职业技能茶艺师考评员,国家高职院校中华茶艺技能大赛裁判员。  毋庸置疑,茶的世界正在迎来一股强大的浪潮。  自从80年代台湾茶文化兴起并开始影响大陆,到如今大陆茶文化全面复兴。各类不同机构策划的联盟体、复兴计划之类的组织,越来越多。而各种茶文化的培训班、茶会雅集、茶事博览,更是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我观察这股浪潮涌现的表征
期刊
品茗空间是泡茶喝茶的专属所在地,专属的意思是这个空间有范围的制约,不一定要将上下四周用材料围拢起来,但泡茶喝茶者都知道它有多大。大小只够泡茶喝茶就好,不要有空间留给其他东西、艺术或摆置。  空间形状不拘,可四方、圆形或三角等,但它务必是独立的,它不用来社交、演讲、用餐及其他活动,存在目的只为了制作茶汤与品茗,此空间所包含的功能只有:准备、茶汤创作、品茗、整理。  准备:茶汤会前,茶叶、水、茶器的收
期刊
对于福建茶产业而言,2014年是尤为不平静的一年。众多闽茶企业感受颇多,对今后的发展之路既有想法也有困惑。鉴于此,由电视台、纸媒、互联网全方位媒体携手重磅打造的“2014福建茶业经济发展年会”于2015年1月16日在福建会堂隆重举行。年会旨在为茶企搭建对话平台,总结过往,谋划未来。  2014年,受宏观经济环境及政策调整的影响,整体茶行业都面临着残酷的挑战,特别是一直作为中国茶业领军者的闽茶军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