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的当家品种(上)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0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勇
  武夷山著名茶人,中国茶业学会会员,南平市海峡茶叶交流协会副会长,武夷山市清风茶叶公司总经理,长期从事茶时生产一线,并对武夷岩茶文化历史有精深研究,为许多报刊撰写有关茶叶文章。
  有着“中国茶树中小叶种品种王国”武夷山,茶树品种资源异常丰富,这源于武夷山处于三省交界人流带动物流,积累了丰富茶树种源,而先人们用有性繁殖方法培育茶苗也进一步丰富了种源。不同的茶树品种具有不同的口感特征、产量、抗病虫害能力等等,对于茶叶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武夷岩茶从唐宋时期作蒸青绿茶“龙团凤饼”,到明中后期炒青绿茶,到明末清初乌龙茶,从未间断的生产对茶树品种不断更新补充,特别是乌龙茶的加工制造,对于不同品种能够产生出不同茶叶品质,使得岩茶名丛呈现“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几百年”。
  武夷茶有着优秀众多的种质资源。这是茶人孜孜不倦的“玩”点。武夷茶生长在神奇的丹霞地貌,有着庞大而多样的种质资源。像铁罗汉、素心兰、铁观音、不见天、醉西施……这些“花名”,有的已家喻户晓,有的却还默默无闻。家喻户晓足以说明茶树品质杰出、茶种基因优秀,但默默无闻也不意味品质逊次、素质不高。事实上,能够叫得上号的武夷岩茶都是非常优秀的。当然,武夷岩茶众多的名丛也是武夷山创制乌龙茶之后,市场发达细分的体现,满足了不同茶客的不同需要。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总结创造于清朝初年,完善至今,工序颇为繁杂。特别是其中做青、烘焙工艺,变化因素众多,掌控复杂,极为深奥。不同的师傅制作的茶各不相同,相同的师傅制作的茶也有差异。总而言之,就是穷尽一生之力,你也不可能玩透这门手艺,再好的师傅,也不敢夸口天下第一。
  武夷山菜茶素来采用播种繁殖,由于其茶树花粉自然杂交,群体内混杂多样,因此个体之间形态特征各不相同。这就好比“龙生九子,子子不同”。武夷山的茶人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将采摘期比较接近、香气滋味、特征形态近似的单株挑选出来,单独栽培、单独管理、单独采摘,在茶树生长的各个阶段,细心观察、反复比较,创出了一定数量的单丛奇种。再在单丛奇种的基础上,对个别特征明显、性状稳定、知名度较大的奇种或以传说故事,或以生长环境产地,或以属性叶形特征,或以香气滋味进行命名,形成了种质优势特别明显的名丛资源。我们熟知的“四大名丛”、“十大名丛”就是这样诞生的。
  武夷茶树品系的演变是一个对内不断分化,对外陆续引进的过程。在水仙传人之前,武夷茶是奇种当家。清末,随着水仙等无性系品种引进种植,压条繁殖法同时传人武夷山,武夷山的茶苗从此有了无性繁殖的基础。茶树无性繁殖是奇种和品种分水岭,无性繁殖才可以形成品种。水仙原产于建阳市小湖镇大湖村,种植在闽北的成为闽北水仙,种植在武夷山景区内成为武夷水仙。水仙由于茶树栽培成活率高、树势生长旺盛、茶叶产量较高、抗病虫害能力强,迅速成为武夷茶的当家品种。因为水仙种植在武夷山景区内,“岩韵”非常明显,所以到了民国时期,成为武夷茶的销售主力。(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
期刊
初冬的武夷山,霏雨初霁,暮色笼罩。  指尖在七弦琴上飞动,铿锵且不失细腻的琴音,在寒凉的空气里流淌萦回。一曲行云流水的《醉鱼唱晚》拉开了“琴茶人生·武夷雅集”的序幕。  有朋远方抱琴来,我烹泉煮茗以待。来自全国20多个城市的《茶道》联络处主任及读者、茶友等百余人,雅集碧山丹山,共享古琴之清远雅正、岩茶之岩骨花香,乃一大赏心乐事。  席间,广陵派古琴艺术传承人、扬州飞泉琴社创始人田泉,焚香操琴,为现
期刊
春节,意味着团聚。茶亦醉人何必酒。爆竹声中,天南地北,茶香四起,辞旧迎新。一家人,一壶茶。浓浓的亲情,在一品一啜间传递……
期刊
轻叹岁月如梭去,淡然手间忘忧君,又到一夜连双岁,今日五更分两天。  一年的辛苦疲惫,急忙忙的把生活尝尽,吞下的也只是凡俗里的一把盐成酱苦,忘记了素净清怡。假若停下片刻,兑一杯茗水,生一炉暖碳,开半襟胸怀,心中缓缓洇来的,也许就是常常摩拳挥棒去拼争的那些个幸福。没有人在意南山,不知道那一束霜菊的幽淡,直到春花秋月尽,才知过客红尘里,不如夜宿柴门采东篱,举杯欢笑吃茶去。  闻到浓浓的年味,又是一个轮回
期刊
如同深植血脉的基因,春节是每一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守望,因为它总是和家如影随形,令人魂牵梦萦。  家,就像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温暖而安妥的襁褓。  当锅中煮起香甜的腊八粥时,当蒸笼里热气腾腾地蒸起年糕时,当红彤彤的腊肠挂在太阳底下时……年味渐浓,乡思渐浓。  味觉是牵引着人们回家最直接、最深刻的诱因。1700多年前,秋风吹起了张翰心底关于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记忆,便决绝地结束了宦游,
期刊
友从海外归来,约我喝茶,而且说一定要喝当地产荼,迫切的语气令人不能轻慢,遂以春之雨花相待。松针状的茶芽入水即沉,极为恬静,尔后轻轻舒展,透明的玻璃杯中袅袅地飘逸着清茶的香气,友人迫不及待地端起杯子,细啜一口,言道“平时在南京不在意,这一出去,真想这味道呀,还是喝这茶过瘾”。我笑而不言,明白此时茶之优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那股浓浓乡情所散发着的清芬。  大部分的人,对家乡的味道是恋恋不忘的。沈从
期刊
2014年10月,莉森为自己在台湾桃园市忠孝西路上的“自在茶馆”成立了工作室,新春将近,她已经开始陆续整理茶叶和相关藏品,进行迎春的茶空间布置,为新春期间的茶话会做准备。因为在春节期间安排的茶会,所以参加的多是莉森的亲朋挚友,所以莉森对茶空间的布置,将着重打造温馨的氛围。对于在茶空间的设计上,莉森特意找到能突显喜庆的相关物什做布置:门口张贴的春联已请老师挥毫而就;画着孩童春节施放鞭炮的热闹景象的老
期刊
我想去四川蒙顶茶山,想了好多年,乙未深秋终于如愿。是时,年轻朋友大年组织去川西看彩林,在成都集合出发。我说我想早两天去,到雅安、到蒙顶山去看茶。大年一口答应,并说愿意开车一路陪我。当地茶人得知,也说要在雅安当“地接”,尽地主之谊。朋友们如此兴高采烈,我想那是因为蒙顶山在茶界名气太响。“蒙山顶上茶,扬子江中水”,蒙顶,是茶人心中绕不过的山。  到了蒙顶山门,我有一种朝圣的感觉,就像佛教徒到蓝毗尼,读
期刊
一年又一年,今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过年,是全家团圆的日子,是朋友聚会的日子,是养精蓄锐的日子,也是思念家乡的日子。小时候,春节就是没心没肺地撒欢,长大后,我们也不知不觉开始怀念家的味道,总是忘不了那道家乡菜,忘不了那条放学回家的路,更忘不了那杯和家人一起喝的茶。尽管时光荏苒,家的温暖却是永恒的。  “经得起岁月的打磨才值得拥有,如百姓每天为生活而奔波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复一日,从未因时
期刊
日子一页页翻过,又到了新旧交替的时候。  细细分拣时发现,生活的余额宝里满是光阴事,每一幕场景,每一次片段,尽管不都是掩香逸的风雅,但我们以茶的名义做了诚信的借贷,松支付,使得那些平平仄仄的缘分,棱棱角角的实的场景,都有了五光十色的斑斓。  浮浮沉沉的光阴里,有茶香的弥漫,生活亦觉多姿多彩!  细细翻阅时光的日记,不管是与悠然邂逅,与岑寂面对,与清冷交手,与喜悦相逢,只要手执一杯茶,你便首先握住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