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指出,现在北部湾发展势头强劲,但从广西全区发展来看,还需要桂西、桂东这两翼飞扬起来。打造西江黄金水道,实现江海联动,有利于广西东、中、西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调发展。连江通海,这是广西的战略选择,也是广西走向世界的必然,将为广西的崛起插上翅膀。
如果说长江、黄河像两条万里巨龙横驱我国中原大地,那么珠江就像一条彩带飘浮于岭南大地。她是我国南方最大的河流,也是我国仅次于长江、黄河的第三长河。 珠江水系,河道众多,总共大小干支流达七百七十多条,其长度达三万六千多公里,流域面积为四十五万二千多平方公里。不论从其长度、流域面积或者流量的大小比较,均推西江为首。
千里西江,发端于云贵高原红军长征经过的乌蒙山区,悠悠东去直通粤港澳,至广东省思贤滘,一直都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之一。西江流域内有34个地级市、4个省会城市、200个县区、1000多个城镇、34个少数民族。全流域有1万亿元以上的GDP,也是中国生物资源最丰富的第一大江。
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西江航运干线,就是南宁至广州航道,享誉世界。
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指出,现在北部湾发展势头强劲,但从广西全区发展来看,还需要桂西、桂东这两翼飞扬起来。打造西江黄金水道,实现江海联动,有利于广西东、中、西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调发展。
连江通海,这是广西的战略选择,也是广西走向世界的必然,将为广西的崛起插上翅膀。
按照规划,广西将实施西江航运干线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联动的水运整体发展计划,广西将投资406亿元打造亿吨级西江黄金水道,到2012年总吞吐突破1亿吨。西江水道逐步成为主动向先进生产力靠拢、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黄金走廊。据有关专家测算,这相当于修通5条通往粤港澳的铁路。这是一条具有巨大潜能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出海、出省、大通道。将实现连接黔、滇、桂、粤等省区的内河高等级航道与北部湾经济区沿海三大港口全面对接,形成西部物资“通江出海”的立体水运交通网络。
提起广西,人们就会想起千河万流的秀美、十万大山的雄壮、原始森林的神奇、无穷无尽的海洋资源、亚热带雨林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广西盛产水果,被誉为“水果之乡”。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灿烂的文物古迹,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壮乡文化、侨乡文化、边塞文化等特质,使广西独具魅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我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区聚居壮、汉、瑶、苗等民族,是全国惟一的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根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广西分为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市、北海市、钦州、防城港)、西江经济带(柳州、桂林市、梧州市、贵港市、玉林市、贺州市、来宾市)桂西资源富集区(崇左市、百色市、河池市),形成江海联动、差异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格格局。此举旨在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促进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通过三大板块的互补、叠加效应,形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外开放前沿的构建与内陆腹地纵深的拓展的良性互动。
“十一五”时期是广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广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广西经受住了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下半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初的特大干旱灾害三个“百年不遇”的严峻考验,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等12个主要指标翻一番以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 2010年,广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502亿元,年均增长13.9%,比“十五”加快3.1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快2.7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来,广西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地位明显提高、作用更加凸显、影响不断扩大。有关专家认为:加快构建“两区一带”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是实现广西跨越发展的正确选择,意义在于:一是通过进一步淡化行政区划概念,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各种资源优化配置、比较优势有机整合、发展潜力发挥充分;二是促成优势互补,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协作联动;三是推进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科教人才一体化,使桂南、桂中、桂北、桂东、桂西五大经济区连成有机整体,增强整体竞争力。
伟大的广西各族人民,在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强、有力领导下,团结拼搏、砥励奋进,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一极。
如果说长江、黄河像两条万里巨龙横驱我国中原大地,那么珠江就像一条彩带飘浮于岭南大地。她是我国南方最大的河流,也是我国仅次于长江、黄河的第三长河。 珠江水系,河道众多,总共大小干支流达七百七十多条,其长度达三万六千多公里,流域面积为四十五万二千多平方公里。不论从其长度、流域面积或者流量的大小比较,均推西江为首。
千里西江,发端于云贵高原红军长征经过的乌蒙山区,悠悠东去直通粤港澳,至广东省思贤滘,一直都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之一。西江流域内有34个地级市、4个省会城市、200个县区、1000多个城镇、34个少数民族。全流域有1万亿元以上的GDP,也是中国生物资源最丰富的第一大江。
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西江航运干线,就是南宁至广州航道,享誉世界。
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指出,现在北部湾发展势头强劲,但从广西全区发展来看,还需要桂西、桂东这两翼飞扬起来。打造西江黄金水道,实现江海联动,有利于广西东、中、西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调发展。
连江通海,这是广西的战略选择,也是广西走向世界的必然,将为广西的崛起插上翅膀。
按照规划,广西将实施西江航运干线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联动的水运整体发展计划,广西将投资406亿元打造亿吨级西江黄金水道,到2012年总吞吐突破1亿吨。西江水道逐步成为主动向先进生产力靠拢、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黄金走廊。据有关专家测算,这相当于修通5条通往粤港澳的铁路。这是一条具有巨大潜能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出海、出省、大通道。将实现连接黔、滇、桂、粤等省区的内河高等级航道与北部湾经济区沿海三大港口全面对接,形成西部物资“通江出海”的立体水运交通网络。
提起广西,人们就会想起千河万流的秀美、十万大山的雄壮、原始森林的神奇、无穷无尽的海洋资源、亚热带雨林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广西盛产水果,被誉为“水果之乡”。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灿烂的文物古迹,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壮乡文化、侨乡文化、边塞文化等特质,使广西独具魅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我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区聚居壮、汉、瑶、苗等民族,是全国惟一的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根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广西分为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市、北海市、钦州、防城港)、西江经济带(柳州、桂林市、梧州市、贵港市、玉林市、贺州市、来宾市)桂西资源富集区(崇左市、百色市、河池市),形成江海联动、差异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格格局。此举旨在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促进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通过三大板块的互补、叠加效应,形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外开放前沿的构建与内陆腹地纵深的拓展的良性互动。
“十一五”时期是广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广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广西经受住了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下半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初的特大干旱灾害三个“百年不遇”的严峻考验,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等12个主要指标翻一番以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 2010年,广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502亿元,年均增长13.9%,比“十五”加快3.1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快2.7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来,广西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地位明显提高、作用更加凸显、影响不断扩大。有关专家认为:加快构建“两区一带”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是实现广西跨越发展的正确选择,意义在于:一是通过进一步淡化行政区划概念,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各种资源优化配置、比较优势有机整合、发展潜力发挥充分;二是促成优势互补,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协作联动;三是推进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科教人才一体化,使桂南、桂中、桂北、桂东、桂西五大经济区连成有机整体,增强整体竞争力。
伟大的广西各族人民,在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强、有力领导下,团结拼搏、砥励奋进,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