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苌乃周、禹让、禹襄及其他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ty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孝明先生在《禹让耶禹襄乎》一文中,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其中有两点涉及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的《中国武术史》。其一,徐哲东在《苌氏武技书/序》中说:“或曰苌氏初学于禹让,后遇阎圣道技益精。”《中国武术史》则为苌氏“初学于禹襄”。其二,《中国武术史》说,苌氏“还曾到温县陈家沟等地访师求艺”。王孝明先生进而质疑:“不知何来禹让、禹襄?”又问“禹让者,不知何许人也?禹襄者,武禹襄乎?”苌氏“去陈家沟向谁学艺呢?”
  王孝明先生质疑的问题,出自《中国武术史》第323、324页《第六节 清代武术名著择要/苌氏武技书》。此文属《中国武术史》的《第八章 清代武术》中的一节。该书《前言》注明“此章为康戈武执笔。”因此,谨撰此文作答,就教于有关学者和同道。
  关于拙作中苌乃周“还曾到温县陈家沟等地访师求艺”一语,我的立论依据有下述六点:
  其一,苌乃周(1724~1783)在《苌氏武技书/卷五/二十四拳谱序》说:“余成童苦嗜武,读书之暇,他务不遑,专以舞蹈为乐,虽先兄屡训,私受终难自割。徒以传授无门,东支西吾,劳而罔功,深愧无成。后十年,遇河南府洛阳县阎圣道,指点一二,颇觉进益。又十年,得字拳四十法。……”
  其二,苌乃周在《苌氏武技书卷三/拳法渊源序》中说:“余自从师四十余年,屡屡时验,微开茅塞。”
  其三,徐震(哲东)在《苌氏武技书/序》中说:“或曰苌氏初学于禹让,后遇阎圣道技益精。周流四方,闻见既广,学乃大成。……其论打法云,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其论出手云,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此太极拳家之要义,而苌氏亦得之。又足见其采摭之精也。”
  其四,徐震(哲东)《太极拳考信录》云:“考陈氏家乘中,载陈继夏正绘古圣寺佛像,有人自后按之,继夏闪而仆之,问其姓名,乃河南苌三宅也,是苌曾至陈家沟之证”。“据陈氏家乘,谓继夏乾隆末人”。(详见《太极拳考信录/卷中》第7、8页)。
  其五,曾历任河南省国术馆馆长的陈峻峰证实“三宅为乃周小名也。”(中华武术出版社印行《苌氏武技书/本书提要》)。
  其六,封面题“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新正颖川氏宗谱”的《陈氏家谱》第21页“十二世继夏旁注:拳手可师。”(参见顾留馨《太极拳术/〈陈氏家谱〉中陈氏拳手史料》)。
  从上述史料和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苌乃周成童嗜武,寻师学艺,追求武功真谛的状况。同时还能看到他从师后40多年间,周游四方,以武会友,验证武技和广泛采摭的情境。而且,其中还有着汜水人苌乃周(苌三宅)去过与其居邑仅隔一河的温县陈家沟,并与《陈氏家谱》中尊为“拳手可师”的陈继夏有交往的文证。鉴此,笔者认为,苌氏“还曾到温县陈家沟等地访师求艺”。
  关于《中国武术史》中苌氏“初学于禹襄”一语,谈点“不知何来禹让、禹襄?”的问题。
  翻开已于1997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武术史/第八章 清代武术/第六节 清代武术名著择要》中,确实写有“苌乃周……初学于禹襄”。看着这句话,笔者感到疑惑。我及时查阅原稿,其中没有“苌乃周……初学于禹襄”一语。又查阅了我于1994年在台湾武术专门杂志《力与美》第56、57期上连载发表的《清代武术史纲/清代武术名著题解/苌氏武技书》,其中同样没有“苌乃周……初学于禹襄”这样的话。查阅笔者此前编著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二十四拳(苌家拳)》、《中国武术大辞典/苌乃周、苌家拳、苌氏武技书》等文,亦无“苌乃周……初学于禹襄”这句话。
  我作为《中国武术史/清代武术》“执笔人”,交稿后,没有参与书稿的统稿、统审、修改、补充、敲定等工作(详见《中国武术史/前言》)。因此,不清楚“苌乃周……初学于禹襄”一语,是如何加进去的。其他就更谈不上了。
  行文至此,本可停笔了。然而,言未尽,意犹存。谨附言两句,谈谈我对“禹让耶禹襄乎”的态度。首先,徐哲东在《苌氏武技书/序》中写有:“或曰苌氏初学于禹让”。据笔者目前见到的文献,禹让,姓禹名让。禹襄,姓武名河清,字禹襄。因此,禹让和禹襄不是一个人。其次,《中国武术史》如能再版的话,希望能恢复原稿的本来面目。以便作者对自己的著作负责,对学术负责,对后人负责。若此书因故不能再版,希望对拙文《中国武术史/清代武术、民国时期武术》有兴趣的同仁,参阅笔者连载于《力与美》杂志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间第56、57、58、59期的《清代武术史纲》和《民国武术史纲》,以便大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深入探索,促进武术科研水平的提高。
其他文献
武术,跋涉了几千年,当然很累。  无尽的时间隧道,并非坦途,一路上不仅沟壑深渊,坑坑坎坎;而且高山大海,长江黄河,这些关山险阻,武术都得一一跨越,真的好累。  但是,武术也终于一步步迈了过来,虽然不免步履沉重。  斗转星移,世事变幻,人类历史悄然地来到了现代时空。今天,武术挺进的方向,无疑是奥林匹克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运动舞台。可是,好像依然步子彳(chìchù),似陷于"武舞"和散打(拳击加摔跤)的
期刊
太极拳练法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因为它的演练动作对全身各部位要求极为细微严格,有一定难度。其实它的难练处,正是它的引人入胜处。学精虽不易,但学会并不难。即使易学难精,只要学有恒心,笃实用功,刻苦锤练,教练得法,学必有成。  学拳切忌情绪急躁,不可急于求成。必须循序渐进,先学拳式套路,次练推手熟招,再求行气懂劲。开始学拳路架式,对基本姿势动作的一招一式,要严格认真地学练。打好正确基础,是练拳的首要问
期刊
“腾空离地的一刹那,大脑一片空白。”刚刚在广东省徐闻县降落的王勇这样对我形容这次的飞行,而大约在1.5小时前,他刚从海南省海口市起飞。  与之前成功飞越胶州湾以及成功飞越“世界风库”—瓜州戈壁不同,琼州海峡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本次飞行最大难度便是风力和风向的变化,海峡之间的风速比海岸上要快4-5米/秒,也就是说如果在起降点是无风的状态,那么同一时间的海峡间风速至少是在4-5米/秒,这就很有可能我在
期刊
在大成拳练功体系中,无处不体现着矛盾。克服矛盾以求螺旋式上升,这是修炼大成拳的不二法门。  大成拳矛盾内容丰富。在笔者看来,诸多矛盾中的松紧矛盾在大成拳中尤为重要。因此,学者若能弄清楚这对矛盾,解决好这对矛盾,对明白拳理、提高功夫不无裨益。今笔者不揣浅陋,试对这对矛盾作一探究,与各位大成拳同好交流讨论。    一、贯彻始终的松紧矛盾    通常,大成拳的基本功法包括站桩、试力、步法、发力、试声、推
期刊
2000年6月27日至28日,在上海体育学院举行了我国首届武术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会。博士研究生程大力、周伟良、田金龙相继进行了答辩。他们的论文题目依次为《少林武术通考》、《传统武术训练理论论绎》和《太极劲的技理研究》。著名武术家蔡龙云教授、著名体育史学家周西宽教练等11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认真审阅了他们的论文。专家们针对论文研究的内容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答辩人既虚心
期刊
在激烈的格斗中,如对方力大势猛,可佯装倒地,利用腿法击打对方的下盘部位。若对方被击中,其攻击力必然减弱,可趁机取胜。此法能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下面举几例,供武术爱好者参考。  一、侧倒踹腿  对方来势凶猛,用拳击打我头部。我可乘对方追击不加防备时,右腿弯曲迅速向右侧倒地,左腿擦地由屈到伸,脚尖勾紧,踹击对方膝关节(图1)。  二、倒地剪腿  对方攻击我头部时,我迅速向左侧倒地,左腿在下向
期刊
单操手,是大成拳一个重要的训练项目,是从功法训练走向实战搏击的最后一个阶段。  从字面上讲,单乃单独之意。操为操练、操作之意;手为手法方式之意。单操手就是(对实战搏击术进行)单独操练的方法。  从实质上讲,单操手指的是对一个含有技击意义的动作,不断重复练习,从而掌握一种技击能力并能有效地将其运用于实战的方法。  大成拳单操手,实际上是把大成拳的实战搏击动作精选出来反复练习,运化于身,以达到逐步提高
期刊
河南汜水人苌乃周,独创苌氏武技,著武技书多种。30多年前我在家乡河南周口时,听老师说过有人还在练他创编的"24字拳"。1932年徐哲东在重编《苌氏武技论·序》中说:苌氏"乾隆举明经尝撰周易讲义一书"云云,说明苌氏乃乾隆年间人。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的《中国武术史》第323页说苌氏生于1724年卒于1783年,年代与徐氏序言相合。  徐氏序言说:"或曰苌氏初学于禹让后遇闰圣道技益精",是说苌氏初始是
期刊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心中流淌的文字尚未出现时,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这句悲怆之语最能说出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2000年春节临近时,我曾数次打电话问师傅安否。可是,从那边的话筒回音中隐隐听到师傅的声音有点异样,我立即问:师傅,您是不是感冒了?当时师傅只是说身体有点不舒服。挂断电话后,我的心情恍惚,忐忑不安,总想去京探望师傅。然而由于2000年春节将近,教学授徒已到关键之时,千头万绪,诸
期刊
太极拳是武术之瑰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遗产。由于太极拳“内外兼修”,又将健身、技击融于一体,故受到了国内外爱好者的喜爱,成为许多习拳者的首选。广泛传播太极拳的技艺,从而使武术运动造福人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知何时,在发展太极拳的过程中,出现了“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也有人发表文章,把太极拳论成玄中又玄的玄学。也有人说太极拳是表演、参赛型的健身拳,根本不是内家拳,什么内功技击,都是纸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