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十年不出门之辨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3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极拳是武术之瑰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遗产。由于太极拳“内外兼修”,又将健身、技击融于一体,故受到了国内外爱好者的喜爱,成为许多习拳者的首选。广泛传播太极拳的技艺,从而使武术运动造福人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知何时,在发展太极拳的过程中,出现了“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也有人发表文章,把太极拳论成玄中又玄的玄学。也有人说太极拳是表演、参赛型的健身拳,根本不是内家拳,什么内功技击,都是纸上谈兵。还有人歪曲太极拳的“以柔克刚”无用,说只有打沙袋、抖大杆、练杠铃才能练出爆发力,才能在太极推手或散打中获胜。甚至有人说,他见过几个练了几十年太极拳的人,不要说技击,连防身之功都没有。这样的拳又怎能说实用呢?
  这些说法,我认为有些欠妥。因为他们不懂太极拳的内涵,才这样说的。我们对太极拳应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是作为套路参赛的太极拳,是一项体育运动。表演时拳式优美,是一种艺术的表现,但不是传统技击性的太极拳。其二,是传统的太极拳,包括套路演示、推手、散手(也叫散打)等。演练起来,均是轻松柔和,柔中有刚、刚而不僵。练太极拳时,、、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层次分明。虚实开合,一动皆动,静者全静。只有这样的太极拳,才算技击型拳艺。
  我习练太极拳已近六十年了,我的体会是,若要学好太极拳,必要投一明师,学一规范的拳法。理论实践相结合,经过两三年的学习,一定能防身自卫,而不是“十年不出门”那么高不可攀。
  现举两例。其一,赵堡太极拳第十代宗师郑伯英,青年时于1928年拜本村太极明师和庆喜为师,学习赵堡太极拳。1931年,开封举行华北五省区运动会。在焦作进行选拔赛时,和庆喜带领几名弟子参加,郑伯英得了第一名。接着到开封参加运动会,经过几轮拼搏,郑伯英打败雄县镖师刘,夺取了冠军。此时郑伯英学艺仅三年。其二,赵堡太极拳传人宋蕴华先生的弟子孙金斗和赵军,二人曾连续获得1984年和1985年陕西省武术对抗赛70公斤级冠军和60公斤级冠军。在1984年山东潍坊举行的全国武术对抗赛中,孙金斗和赵军分别再创佳绩,但此时他俩均学艺不到两年。


  以上两例可以说明,学太极拳两三年可以出门,而不是太极十年不出门。但也不是完全获得了太极拳的真谛,而只是有一定的功夫,可以防身自卫,甚至在某些对抗赛中可以夺取冠军。
  笔者通过以上分析,只想使对太极拳感兴趣的朋友们明白一点,如果你想学习太极拳,在投师之前,应当做详细调查。如有幸得遇明师,再假以时日,定会有所得,而不是“太极十年不出门”。
其他文献
学习太极拳,如果不对内功有所体悟,则不能断然说一个人学会了太极拳。内功,无疑是中国武术的核心,更是太极拳的灵魂,同时,也是人的神、意、气、劲等诸多因素在实战中综合运用的技术能力。  目前,各派太极拳内功的修炼方式不尽相同,有的直接在成年累月的拳架演练中成就内功,有的单独有一套成就内功的练习方法,然后再渗透到拳架中去。但不管一个人的内功修炼方法有什么不同,其修炼主旨不外乎调节肌肉筋骨的最佳机能。而笔
期刊
武术,跋涉了几千年,当然很累。  无尽的时间隧道,并非坦途,一路上不仅沟壑深渊,坑坑坎坎;而且高山大海,长江黄河,这些关山险阻,武术都得一一跨越,真的好累。  但是,武术也终于一步步迈了过来,虽然不免步履沉重。  斗转星移,世事变幻,人类历史悄然地来到了现代时空。今天,武术挺进的方向,无疑是奥林匹克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运动舞台。可是,好像依然步子彳(chìchù),似陷于"武舞"和散打(拳击加摔跤)的
期刊
太极拳练法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因为它的演练动作对全身各部位要求极为细微严格,有一定难度。其实它的难练处,正是它的引人入胜处。学精虽不易,但学会并不难。即使易学难精,只要学有恒心,笃实用功,刻苦锤练,教练得法,学必有成。  学拳切忌情绪急躁,不可急于求成。必须循序渐进,先学拳式套路,次练推手熟招,再求行气懂劲。开始学拳路架式,对基本姿势动作的一招一式,要严格认真地学练。打好正确基础,是练拳的首要问
期刊
“腾空离地的一刹那,大脑一片空白。”刚刚在广东省徐闻县降落的王勇这样对我形容这次的飞行,而大约在1.5小时前,他刚从海南省海口市起飞。  与之前成功飞越胶州湾以及成功飞越“世界风库”—瓜州戈壁不同,琼州海峡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本次飞行最大难度便是风力和风向的变化,海峡之间的风速比海岸上要快4-5米/秒,也就是说如果在起降点是无风的状态,那么同一时间的海峡间风速至少是在4-5米/秒,这就很有可能我在
期刊
在大成拳练功体系中,无处不体现着矛盾。克服矛盾以求螺旋式上升,这是修炼大成拳的不二法门。  大成拳矛盾内容丰富。在笔者看来,诸多矛盾中的松紧矛盾在大成拳中尤为重要。因此,学者若能弄清楚这对矛盾,解决好这对矛盾,对明白拳理、提高功夫不无裨益。今笔者不揣浅陋,试对这对矛盾作一探究,与各位大成拳同好交流讨论。    一、贯彻始终的松紧矛盾    通常,大成拳的基本功法包括站桩、试力、步法、发力、试声、推
期刊
2000年6月27日至28日,在上海体育学院举行了我国首届武术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会。博士研究生程大力、周伟良、田金龙相继进行了答辩。他们的论文题目依次为《少林武术通考》、《传统武术训练理论论绎》和《太极劲的技理研究》。著名武术家蔡龙云教授、著名体育史学家周西宽教练等11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认真审阅了他们的论文。专家们针对论文研究的内容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答辩人既虚心
期刊
在激烈的格斗中,如对方力大势猛,可佯装倒地,利用腿法击打对方的下盘部位。若对方被击中,其攻击力必然减弱,可趁机取胜。此法能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下面举几例,供武术爱好者参考。  一、侧倒踹腿  对方来势凶猛,用拳击打我头部。我可乘对方追击不加防备时,右腿弯曲迅速向右侧倒地,左腿擦地由屈到伸,脚尖勾紧,踹击对方膝关节(图1)。  二、倒地剪腿  对方攻击我头部时,我迅速向左侧倒地,左腿在下向
期刊
单操手,是大成拳一个重要的训练项目,是从功法训练走向实战搏击的最后一个阶段。  从字面上讲,单乃单独之意。操为操练、操作之意;手为手法方式之意。单操手就是(对实战搏击术进行)单独操练的方法。  从实质上讲,单操手指的是对一个含有技击意义的动作,不断重复练习,从而掌握一种技击能力并能有效地将其运用于实战的方法。  大成拳单操手,实际上是把大成拳的实战搏击动作精选出来反复练习,运化于身,以达到逐步提高
期刊
河南汜水人苌乃周,独创苌氏武技,著武技书多种。30多年前我在家乡河南周口时,听老师说过有人还在练他创编的"24字拳"。1932年徐哲东在重编《苌氏武技论·序》中说:苌氏"乾隆举明经尝撰周易讲义一书"云云,说明苌氏乃乾隆年间人。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的《中国武术史》第323页说苌氏生于1724年卒于1783年,年代与徐氏序言相合。  徐氏序言说:"或曰苌氏初学于禹让后遇闰圣道技益精",是说苌氏初始是
期刊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心中流淌的文字尚未出现时,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这句悲怆之语最能说出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2000年春节临近时,我曾数次打电话问师傅安否。可是,从那边的话筒回音中隐隐听到师傅的声音有点异样,我立即问:师傅,您是不是感冒了?当时师傅只是说身体有点不舒服。挂断电话后,我的心情恍惚,忐忑不安,总想去京探望师傅。然而由于2000年春节将近,教学授徒已到关键之时,千头万绪,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