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三部曲》中“大母神”的多重审美意蕴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l13751412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茶人三部曲》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文化的小说,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描述了杭家茶商在复杂时代背景下的命运起伏以及爱恨情仇。小说以商人、茶人、女人多重社会身份建构了具有多重审美意蕴的“大母神”形象,展示了在“男权”社会体系中“大母神”敢于表露对权力的欲望,并且在家族存亡之际能自觉地承担家庭的重担,彰显了中国女性的坚忍与担当。
  关键词:“大母神” 商人 茶人 女人 审美意蕴
  《茶人三部曲》是女作家王旭烽的代表作,历经十年铸成了中国第一部以茶文化为底蕴的小说。该书在出版之后备受关注,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且于2019年9月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王旭烽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对茶文化颇有研究。她在《茶人三部曲》这部小说中以茶文化为核心塑造了一系列具有“茶魂”的人物,深刻地诠释了茶文化的精髓。《茶人三部曲》总共有三部,分别是《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和《筑草为城》,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南方有嘉木》。这部作品的女性形象十分鲜明,尤其是具有商业头脑的林藕初和沈绿爱,她们在商业战争上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她们渴望拥有权力,希望拥有主动权。而从伦理的角度来看,她们在处理男女关系时,虽然尽力保持了一种和谐的状态,但仍然违背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因此这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对于当代追求“性别和谐”的女性主义而言颇有价值。
  目前学界对《茶人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不多,主要着眼于作品体现的女性意识,例如王秋雁2017年在《芒种》发表的《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茶人三部曲〉》,从生态视角下分析了作品中蕴含的女性意识;魏一媚2019年在《文教资料》发表的《〈茶人三部曲〉 中女性形象的审美意蕴》,探析了这部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审美意蕴。总而言之,当前学界对于《茶人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虽然已有初步的分析研究,但是并未深层挖掘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背后的多重社会身份。
  一、“背后”的商人
  “大母神”指的是具有善良与邪恶双重面貌的神灵,象征着母性的力量,也有繁衍的内涵,是在“男权”社会中唯一被认可和被推崇的女性形象。《茶人三部曲》第一部《南方有嘉木》中的林藕初和沈绿爱就是“大母神”的缩影。她们被命运牵引,成为杭家的一家之主。她们对于这个大家族来说是一个“神”的存在,掌握着整个家业的运转,而她们的一生也在为整个家族的兴盛而操劳。
  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女性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如同波伏娃所言,女性的性别是社会所赋予的。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商场上,即使女性充满智慧,又在商业领域颇有才华,人们仍然会对她们存有偏见,导致她们难以受到家族的重用。《茶人三部曲》中的林藕初和沈绿爱就是如此,她们的商业能力并不亚于男性,但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允许她们在外抛头露面。因此,她们只能身处院墙之中运筹帷幄。值得注意的是,她们之所以能够掌握权力,不仅是因为家业的庞大让她们彰显了自我的价值,更是因为“男权”默认了这种“背后”商人的存在。
  作为“背后”商人的林藕初和沈绿爱,对权力都具有强烈的渴望。林藕初刚嫁入杭家之时,便与杭九斋协商,若是他再抽大烟,她便把家里的钥匙接管过来,杭九斋很快对此妥协。因此,她就拥有了杭家的管事权。沈绿爱也是如此,当婆婆接过当家钥匙的时候,她的脸上有着难以掩饰的喜悦。而且,她想要为杭家繁衍子嗣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获得管家的权力。
  此外,二人的眼界也超出寻常女子,具有寻常女子少有的商业目光和胆量。她们眼光独到,有头脑有谋略,化身为杭家最为坚实的后盾。在杭家面临败落的危机之时,林藕初的出现不仅扭转了整个局面,更是让杭家的茶叶生意发展得蒸蒸日上。在这个过程中,她和管家吴茶清采取了诸多措施,例如把生意目光由国内转向了国外,利用与外国人做生意的机会,从中获得了不少的利润,从而使得杭家的茶叶生意发展到了巅峰。如同小说中所说:“从杭州郊区山客处收来的龙井,远远地销到了广东,从平水收来的珠茶运至上海,便发往了英国。一切都被精明而有野心的老板娘抓住了。她和忠心耿耿的吴茶清一唱一和,维持住了忘忧茶庄的残局,不再向破产方向倾斜。”不可否认的是,林藕初对商机非常敏感。当她见到《胡庆余堂雪记丸散全集》被散布到各个角落时,她便想用卖小包装茶叶的方法来招揽生意。虽然这个想法最后没有实施,但是林藕初心思之细腻、眼光之敏锐可见一斑。她随时都在关注商机,想要通过改革使得茶庄的生意发展得更好。
  同样,作为一家之主的沈绿爱,出身于一个大家族,经商亦有精明独到之处。得知杭天醉在外面养了一个小妾,她在独自伤心苦恼了三日之后,幡然醒悟,决意从婆婆手中接管家中的茶庄,继而试图掌握管家的权力。因此,在茶庄面临危机的时候,沈绿爱站出来,提出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获取更好的材料,此方案让婆婆和吴茶清二人大为吃驚。沈绿爱选择参加国际茶业大赛,远赴他乡寻找参赛的龙井,想借此获得一线生机。事实证明,她的这个决定是明智的,沈绿爱的努力让杭家茶庄的生意重新活了过来。
  林藕初和沈绿爱虽然受限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传统思想,但是她们敢于承担家族重担,以智慧和才能在商场上拼搏,成为家族的顶梁柱。
  二、坚忍的“茶人”
  《茶人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与其他商史小说中的“母神”有所不同,作者很巧妙地运用了“茶性”与“人”同构的创作手法,将其称为“茶人”。沈绿爱和林藕初二人长期接触茶庄生意,耳濡目染后逐渐被茶文化所影响,她们身上也逐渐具有“茶人”的品性和气质,具有茶的苦和乐,以及茶的纯净与包容。
  中国传统茶文化认为,人生和喝茶一样是苦涩的,但是喝完之后又有另一份甘甜,正如《茶经》所言:“啜苦咽甘,茶也。”在《茶人三部曲》中,林藕初和沈绿爱两人的一生是充满挫折的:她们的爱情和婚姻都不美满,她们的丈夫爱的不是她们,她们亦不能嫁给自己心中所爱;在经商过程中,她们皆遇到重重阻碍,虽然竭尽全力,但是依然不能避免被小人所害。林藕初的婚姻是家中包办的,虽然嫁入杭家可以接管杭家茶庄,但是她接手时,杭家茶庄已经败落。并且,她的丈夫整日流连风月场所。因此,她整日整夜都在看茶,卖茶。虽然命运坎坷,但是她依然努力地坚守杭家这一片乐土,并没有因为婚姻的痛苦而放弃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杭家茶庄的生意日益兴盛也正是因为林藕初任劳任怨的付出。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沈绿爱身上,丈夫对她充满畏惧,且并不爱她,还在外面养了小妾。在经商过程中,吴升三番五次使用计谋来算计杭家茶庄,她以一人之力撑起了杭家茶庄的运转。虽然这一过程万般艰难,但是她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容应对所有的苦难,事事都以家中产业为重。她不辞辛苦打理家中的一切,使得杭家茶庄的生意虽然不如巅峰时期,但是依然保存了下来。   在中国茶文化里,茶是纯净、包容的。同样,“茶人”也体现了这样的文化内涵。在《茶人三部曲》中,林藕初和沈绿爱二人都是宽容大度的。例如,林藕初在新婚的第一天,“长毛”从天而降,她没有将这个“长毛”推出去交给清兵,反而救下了这个“长毛”。后来,林藕初发现他是一个茶叶行家,便主动留他在杭家,与她一起打理茶庄。沈绿爱婚礼的当天也出现了同样的事情:一对父女不请自来,而她也并未将这一对父女交出去,反而收留了叶子。另外,她对小妾小茶的儿子杭嘉和从小悉心照顾,甚至比自己的亲生儿子还要看重。她们二人的一生是纯粹的,具有寻常女子没有的纯净与包容。
  三、双重性的“女人”
  (一)“男权”的附庸
  “母神”这一形象之所以会被“男权”所认可,是因为她们具有繁衍的功能。而林藕初和沈绿爱之所以能够立足于家族之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她们的第一社会身份是母亲。
  林藕初与杭九斋结婚十年,杭九斋终日在外吸鸦片、流连于风月场所,最后导致没有生育能力。然而香火能否得到延续,对于当时的大家庭来说是头等大事。即使她经营的茶庄生意到达了巅峰,她的品行端正,但香火如果不能得到延续,林藕初就会成为杭家的罪人。因此,林藕初不惜违背传统伦理道德,在仓库中向吴茶清求爱,想要借此为杭家繁衍子嗣。
  同样,对于沈绿爱来说,繁衍也是她的首要任务。她与杭天醉结婚多日却无法行房事,全家上下都在看她的笑话,甚至婆婆林藕初也对此相当不满。后来,她得知杭天醉在外面养了小妾,但她感到痛苦的不是丈夫的变心,而是为何他不能与自己同房。最后,她通过冷水泡龙井茶获得启示,如梦初醒,知道自己过分凌厉,才导致杭天醉畏惧她,因此没有办法行房事。为了求得杭天醉的喜爱,她不惜故作温柔,委曲求全地为他演奏古琴,这才逐渐把杭天醉的恐惧消除掉。沈绿爱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为了想要一个孩子来稳固自己的家庭地位,满足自己成为一个“母亲”的愿望。两代人都有繁衍子嗣的期待,也都为了这份期待做出了牺牲。但是,她们成为“母亲”的初衷,不是出自本能的需求,而是为了稳固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为了得到“男权”的认可。可见,封建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已经导致了女性的异化。
  (二)反叛者
  其次,“母神”之所以会成为“男权”社会所推崇的对象,还因为她们虽然强大,但是依然会恪守本分,终生以丈夫为核心,以家庭为重。林藕初和沈绿爱虽然无法摆脱“男权”社会的束缚,但是她们已经开始向“男权”做出反抗。她们反抗的方式就是追求内心的爱情,热烈又充满激情。
  林藕初和沈绿爱对爱情的追求是勇敢而炙热的,是直接的、毫不犹豫的。正是因为她们的心灵终于有了归属,她们在深宅大院里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林藕初的丈夫整日不回家,把整个家业压在她的身上;而吴茶清一身茶香,其品格与能力都令人心生敬仰。因此,林藕初对吴茶清萌发了爱意,这爱意是刻骨铭心的,又是疯狂的。尤其是林藕初第一次向吴茶清求爱的时候,她从背后紧紧地抱住了吴茶清。当吴茶清拒绝她之后,她便跪在地上抱住了他的大腿,可见其对吴茶清的痴迷之深。吴茶清离世之后,林藕初也失去了灵魂,似乎吴茶清带走了她所有的希望。
  同样,沈绿爱对待爱情也是痴狂的。赵寄客站在院子里的时候,沈绿爱便一眼锁定了他的存在,从此将目光放在了他的身上。当沈绿爱得知赵寄客准备远走他乡时,她便想要跟着他走。赵寄客不同意,沈绿爱便一巴掌扇了过去。后来,赵寄客被抓,别人谎报他已经死了,沈绿爱便一头闷在了水缸里,随她的爱情而去了。
  可见,二人与传统的“母神”形象也有所不同。传统的“母神”形象大部分都是以家族为重,一生为丈夫而活,在“男权”的束缚之下创造自己的价值。她们虽然也具有传统“母神”的特点,但是,“三从四德”不再是她们二人的束缚。爱情与个性对于她们来说,同样也是一种人生的追求。她们的个性是鲜明的,是具有现代性的,虽然她们最后没能逃脱“男权”社会的束缚,但是她们的骨子里是叛逆和热烈的。她们勇敢地追求爱情,试图挣脱“男权”社会给她们戴上的枷锁。
  四、生态式的女性建构
  生态女性主义被众多学者认为是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三次思潮,是21世纪女性主义学者所推崇的理论,旨在建构自然界和人类的和睦相处,建立平衡、和谐、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茶人三部曲》中,女性是自然的产物,她们具有独特的魅力。作为母亲,她们是善良包容的;作为女商人,她们在家族面临危机的时候,会勇敢地站出来,以瘦小的身躯成为家族的顶梁柱。但是她们同样也有作为女人柔情的一面,面对自己喜欢的人,她们痴迷不悔。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她们显然是叛逆的,她们的反抗是违背传统的伦理道德的,但是她们身上的热烈和勇敢是极具现代气质的。
  综上所述,《茶人三部曲》中的女性不仅有商人的决断、茶人的香气,还有母性的气质、女性的魅力。她们一生都处于附庸的地位,但又有着独立的个性与追求;她们以对爱情的追求实践着对于生命最大的尊重,并勇敢地追求着男女性别之间的平等与和谐,体现了具有现代气质的女性意识。
  参考文献:
  [1] 魏一媚.《茶人三部曲》中女性形象的审美意蕴[J].文教资料,2019(14).
  [2] 陈凤珍.生态女性文学批评的话语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學版),2006(S1).
  [3] 房萍.自然 和谐 生命——“茶人三部曲”的生态审美叙事[J].农业考古,2013(2).
  基金项目: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性别伦理视域下新世纪商界小说的女性书写研究”(CX20201073)
  作 者: 杨虹,博士,湖南工商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商业文化研究;栗懿君,湖南工商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琦君以为全人类提供优秀文化的抱负,面向整个人类和世界的眼光,带有鲜明中华美学风范的艺术手法,有中入而无中出,自觉而不自卑,自信而不自大自豪而不自傲地在文学中彰显有利于实现人生幸福、人类安定、生态和谐等普世理想的中华“明德”,呈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主体性特征,其做法值得当代作家借鉴。  关键词:中华文化主体性 琦君 文学 普世理想 明德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指中华儿女自觉认同、评判、传承、传播中
期刊
摘 要:作为20世纪初西方现代表现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艺术在西方美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艺术中的精神”、色彩与“点线面”的构成学说及其一系列实践创作作品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影响极大,决定了现代设计的设计观念、设计风格和审美标准;同时,客观认识评价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对现代设计影响的历史局限性对把握当代设计趋势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康定斯基 抽象艺术 构成主义 包豪斯
期刊
摘 要:作为当代诗坛重要的诗歌理论家与杰出的诗人,陈超老师在他的“生命诗学”中以“生存”“时代”“传统”三个维度处理着现代诗歌的当代题材,吁求着对噬心主题的介入和揭示,彰显了其在诗学思想上的真知灼见与良知真诚。  关键词:陈超 生命诗学 生存 时代 传统  陈超老师作为一名“双栖”型学者,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同时也在诗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他的《生命诗学论稿》《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
期刊
摘 要:芭蕾艺术是集舞蹈、音乐、文学、戏剧、美术等于一身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天鹅湖》是世界芭蕾舞剧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全剧充斥着阴柔的女性气质,其纯洁高尚的思想内容,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严谨高超的艺术手法,浪漫抒情的交响音乐,严格规范的舞蹈动作以及典雅轻盈的形体服饰,无不彰显着芭蕾舞巨大、深厚的艺术魅力,也给欣赏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情感印象。  关键词:芭蕾舞剧 《天鹅湖》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期刊
摘 要: 巴金《家》 中的丫鬟鸣凤,美丽聪慧,与三少爷觉慧相爱,但高老太爷逼她嫁给冯乐山,鸣凤投湖殉情,究其根源是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无“我”与有“我”的人生意识矛盾、错误的爱情观、作者的思想与写作目等因素共同导致了鸣凤的悲剧。  关键词:家 鸣凤 悲剧 成因  巴金“激流三部曲”《家》中有一个丫鬟鸣凤,美丽又聪慧,她九岁时被辗转卖进高家做婢女,因“又聪明,又漂亮,还认得字”,又处事得体,幸与三少
期刊
摘 要:纳丁·戈迪默的小说《新生》聚焦于全球化背景下南非一个白人中产阶级家庭在后种族隔离时代重获新生的故事。本文以文學伦理学为视角,解读《新生》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伦理困境和伦理觉醒。通过分析她们主体性的获得和对家庭、民族身份以及个体历史责任的追索,彰显戈迪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怀和建设南非新家园的渴盼。  关键词:《新生》 戈迪默 文学伦理学  引言  纳丁·戈迪默是南非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她聚焦于南
期刊
摘 要:王十月的长篇小说《米岛》从全球资本的视角展现了“米岛”工业化的史诗性变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资本使“米岛”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也使“米岛”沦为资本避免过度积累的危机和获得价值增值的工具,导致了米岛的环境污染与伦理衰败。资本驱动下“米岛”的发展之道,应始终坚持驾驭与积极利用资本的文明性,使之服务于人民,坚持生态正义:人类对待自然应该“有所作为”和“有所不为”,体现自然解放与人类
期刊
摘 要:杨曦的《成全孩子》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两大主题——职业探索和爱情启蒙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兼具理论视野和教育体验,是一本适合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阅读的教育著作。  关键词:《成全孩子》 职业探索 爱情启蒙  杨曦老师的《成全孩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1月)凝聚了其几十年为人母、为人师的深情与思考。在书中,她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两大主题——职业探索和爱情启蒙做出了精微的观察,并结合儿童发展
期刊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传统家训文化也发生着改变,而不论时代如何变迁,蕴含在传统家训中的文化内涵、价值理念与民族精神是支撑新时代家风的源泉。新时代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中国精神的传承。发掘传统家训的文化智慧和价值内涵,涵养新时代家风,是当代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家训 家风 文化价值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家训文化的民族,无数的
期刊
摘 要:诗人陈超弃世六年,但离去的只是他的肉身。时至今日,乃至将来,无论作为世人,还是作为诗人、诗论家、教师,他所与我们一共的,都弥足珍贵,常思常新。这包括他的诗文,更包括他的精神。  关键词:陈超 诗人 《热爱,是的》  柿树:又名朱果 猴果  落叶乔木  喜光喜温暖湿润  耐冷耐干旱  这几行字,曾见于2014年11月2日(农历甲午闰九月初十)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楼前行道树上挂着的树牌。当时人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