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y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社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问题是一方面,我国目前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人员中,劳动与社会保障科班出身的毕业生尚不到百分之一;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困难,专业毕业生大量流失,只有极少比例的毕业生最终走向社会保障专业岗位。造成这种失衡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无法为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多数高校社会保障专业缺乏特色,培养的学生在技能上偏离职业化要求;社会保障专业课设置不科学。文章对症下药,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社会保障;毕业生;就业状况;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3-0033-04
  引言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于民生问题的日益重视,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社会需要大量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为了满足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始培养专业社会保障人才。至今,全国已有130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每年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但是,一方面,我国目前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人员中,劳动与社会保障科班出身的毕业生尚不到百分之一,在岗的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100多万人中,大部分是以前从事劳动、人事等工作转行而来的,缺乏专业化的素质,出现了专业队伍不专业的现状。[1]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却十分困难,专业毕业生大量流失,只有极少比例的毕业生最终走向社会保障专业岗位。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失衡现象?为此,我们以上海S高校近年来的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期找出其中的答案。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上海S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07级、2008级学生,问卷实际发放数量为65份,回收60份,回收率占92%。被调查对象中,男生占16.7%,女生占83.3%,这与文科专业中女生偏多的总体情况相一致。被调查对象主要为上海生源(占98.3%),目前的工作地点也主要在上海。被调查对象在校期间的政治身份主要为共青团员(51.7%)和中共党员(48.3%)。近八成的受访者在校期间曾广泛参与社团活动,三成多的学生曾担任过班或院级学生干部,一半多的受访者在校期间曾参加过社会保障类工作的实习活动。
  一、就业状况与专业认知
  (一)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1.就业整体状况一般化。对于上海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目前的就业状况:近八成的学生是正规就业,与就业单位签订有正式的劳动关系;有15%的学生是临时性就业,并没有与就业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关系;有小部分学生继续读研究生或出国深造,还有极个别的学生没有就业。已就业的学生,主要是在企业中工作,其中22%的人在外资企业工作,20.3%的人在国有企业工作,18.6%的人在私营企业工作;在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工作的学生仅占13.6%,这主要是因为现在党政机关、高等院校设立的门槛较高,需要考试或高学历才能进入。
  在对就业形势的调查中,近七成的同学认为“就业形势不好不坏”呈一般化状态,认为就业形势很好的同学仅占5.1%。而且调查显示,98.3%的同学“在学校期间,会考虑到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这说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问题,还是心存忧虑的。而影响个人就业的因素,79.3%的学生认为是“个人能力”,12.1%的学生认为是“学校类型”。个人能力主要是指在就业中或就业前需要提升的个人素质,调查发现,排名前四位的能力主要是外语、人际关系、社会实践、计算机能力,社会保障专业知识能力并未受到学生足够的重视。
  目前,37.9%的毕业生月薪为3000-4000元,27.6%的毕业生月薪在2000-3000元,8.3%的毕业生月薪超过5000元。对于现有的工作及收入状况,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毕业生占57.6%。这说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中间位置,其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在二类本科院校的大部分专业中处于中等地位。
  比较有趣的是,在对学生学习成绩与现有工作满意度进行方差分析时发现,在显著性水平90%情况下(因样本量较少,故P取值较大),P值实际取值为0.089(见表1和图1),这说明学生不同的学习成绩与现有工作满意度之间有显著差异。正如图1所示,学习成绩很不好的同学对现有工作满意度最高,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对现有工作满意度也比较高,而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对现有工作满意度稍低,学习成绩一般和不太好的同学对现有工作满意度最低。经过访谈得知,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业期望值不高,能找到一份工作较为不易,故对工作的满意度较高;而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就业期望值较高,且很想从事专业对口的社会保障类工作,当这一期望值不能很好的满足时,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降低;而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都不错,且对于就业与专业对口之间没有太严格的要求,当工作待遇、工作条件达到市场上中等水平时,其满意度较高。学习成绩一般和不太好的同学,其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都相对较弱,在就业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故对于现有工作的满意度为最低。
  2.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大部分与社会保障工作无关。回答调查问题“就业应与自己所学的社会保障专业对口么”显示,近6成的学生表示“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只要工作合适就行,没必要对口”,仅10%的同学认为“应该专业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对问题“您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从事对口工作的程度怎样”的回答中,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极少数的毕业生从事对口工作”。在“你目前的工作与何有关”问题的回答中,40.7%的学生认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有关”,39%的学生回答“与所学专业知识没有任何关系”,仅23.7%的学生工作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有关。可见,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只有较少人从事完全对口类社会保障工作。访谈可知,大部分同学在择业时,还是会考虑社会保障类工作的,只是社会保障类工作就业机会极其有限(主要是通过考公务员实现),因而很多人从事了与社会保障类相关但并不对口的工作,例如有四成多的同学去了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此外,社会保障毕业生自身素质的欠缺也限制了他们去从事社会保障类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机会,调查显示,毕业生主要拥有的是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一级证书,很少有毕业生考出了人力资源管理证书,没有学生考过相关的社会保障类从业证书。   3.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呈现功利化趋势。笔者发现,上海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时呈现出较强的现实化和功利化趋势。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中,22.8%的人考虑的是“收入与福利”,22.8%的人考虑的是“工作单位性质与单位发展前景”,19.3%的人考虑的是“职位与晋升机会”,14%的人考虑的是“就业地点”;对于工作能否发挥专业特长、个人兴趣、经验积累、能否胜任这些真正影响工作成就的因素,却鲜有人关注。例如,公务员这个职业因其稳定、收入状况较好,近年来受到毕业生的普遍青睐,上海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中,近一半的学生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但是仅6.8%的人被录取。而研究生考试则是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恒心进行的选择,仅10%左右的人参加了研究生考试,最后3.4%的人被录取。毕业生对于理想就业目标和理想单位类型的选择,也反映了这一趋势。四成的学生选择理想就业目标是从事“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公共关系、工会管理”等工作,三成多的学生选择理想就业目标是当公务员。34.5%的学生选择理想单位类型是“政府机关”,21.8%的学生选择“稳定的事业单位”,21.8%的学生选择“外资/合资企业”,16.4%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
  (二)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认知度较高,但对口就业途径较窄
  调查显示,上海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对于社会保障专业的认同度较高。对于“你入学时选择社会保障专业的原因”,被调查对象中78.3%的人表示是“自愿填报”的。近五成的学生在入学前,已对社会保障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63.3%的同学表示对于“当年进入社会保障专业学习,并不后悔”。这说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对于“社会保障”专业的价值认同度较高。
  关于“社会保障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认识中,认为“不好”的仅占20.3%,认为“很好或一般”的占了64.4%,这说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对于社会保障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呈现出乐观心态,也反映出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目前正处于大发展阶段,今后社会大量需要专业类技术人才。而对于问题“如果现在没有从事社会保障类工作,以后有机会是否愿意从事社会保障类工作”的回答中,仅6.8%的人表示不愿意,一半以上的同学都表示愿意。说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仍然是我国社会保障管理、应用、服务工作人员的潜在供应者。
  对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服务工作中从业人员多数是非专业出身,专业知识不专不精,从事社会保障工作效率较低,而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却很少能够从事社会保障类工作的矛盾现象,笔者进行访谈后发现,并非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发挥专业特长去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而是社会保障管理、应用、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编制体制控制的过死,仅通过公务员考试给出几个有限的名额,难以给广大毕业生一席之地去展示专业才智。如有毕业生在访谈中抱怨,其曾在上海市某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工作近两年,整个中心只有他一人是科班出身,所学习的社会保障专业知识最为系统,也是整个中心的“小专家”和“最忙员工”,几乎每天晚上都加班到8点钟以后,但他却是个临时工,没有正式的编制,每月比正式员工少拿2000多元的工资,而且不交住房公积金,年底没有年终奖,过节没有福利发放……时间一长,这位毕业生的心理便有了不平衡感,再加上面临成家立业的问题,较少的收入、较多的忙碌最终使这位毕业生跳槽高飞了……
  (三)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兴趣、所受专业教学和专业实践影响其对口就业
  关于“经过学习,你对所学社会保障专业是否喜欢”的回答中,仅6.7%的人表示“不喜欢”。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入学时自愿填报“社会保障”专业的,经过学习大部分人对该专业更加喜欢;而入学时被调剂过来或因其他原因而学习社会保障专业的,经过学习多数依然对该专业兴趣不大。这对于高校社会保障专业的招生工作和社会保障专业的教育改革来说,很有启发意义。
  在“对自己曾经学习的系的总体质量的评价中”,不到两成的学生“感到质量很棒”,近七成的学生“感到质量一般”,这说明上海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地改进。
  毕业生认为,在所学的专业课程中,对就业帮助最大的三门课分别为人力资源管理(63%)、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25.9%)、社会统计学(18.5%),而对就业最没有帮助的三门课分别为西方经济学(26.5%)、人口学(20.4%)、微积分(20.4%)。可见,在所学课程上,应该对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作进一步的调整,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能够较好地与社会接轨。对于专业所开设的双语课程,学生们也普遍认为对自己的学业帮助不大,甚至没有掌握住课程必要的知识点。对于“在校期间哪些环节对你的就业帮助最大”的回答,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专业实习(62.1%)、志愿者活动(41.4%)、教学实践(39.7%)。78%的毕业生认为实习在社会保障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很重要和重要”,上海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中74.6%的人都有过去社会保障或人力资源等相关机构实习的经历,60%的学生认为相关专业实习对找工作很有帮助,相关实习经历是其顺利就业的优势所在。这说明在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实践中,应该创造机会充分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去专业的社会保障机构进行实践,使其充分理解社会保障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但问卷调查显示,上海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69%都是自己或家长找的,学校安排实习的仅占17.2%。而学生自己或家长找的实习单位多数都不是与专业对口的社会保障机构,这就让学生感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似乎在工作中用处不大,不利于培养学习兴趣。
  二、问题原因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处于接轨完善时期,社会保障事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需要大批的社会保障专业化人才。据统计,目前我国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专业人员与我国劳动力人口比例为1:7300,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奇缺;[2]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却又面临着对口就业难、多数转行的情况,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矛盾的现象呢?   (一)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无法为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国家,从事社会保障的专业人才是不可缺少的,例如比利时政府中有60%的公务员都在搞社会保障,全国最忙碌的也是社会保障方面的律师。[2]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一种分散管理体制,缺乏宏观协调平衡机制,不利于社会保障财政收支及人才选用、分配的统筹安排。例如,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大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由民政部负责,同时卫生部、财政部等参与管理。这种分散式管理使各部委在选用人才上标准不一致,使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并不一定符合各部委的用人要求。这使得在每年的公务员招考中,少量的社会保障就业岗位又被其他标准和要求所限制,更加不利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对口就业,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进入途径,使得多数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被迫改行。
  (二)多数高校社会保障专业缺乏鲜明特色,培养出的学生在技能上学而不精,偏离职业化要求
  由于社会保障专业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专业交叉复合而成,其内容也包括劳动经济、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住房保障等等,[3]所以该专业课程设置时,要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多个专业的部分课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由多个专业交叉形成的社会保障专业缺乏特点,要将多个母专业的课程平均分配、统统学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虽然是大而全,但却缺乏社会保障专业特点,更不能适应专业技能程度较高的社会保障岗位要求。这需要高校仔细斟酌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社会保障专业特色,细分出具体的专业方向,选择那些与社会保障专业有合适结合点的学科,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特色发展,[3]让学生在学习社会保障专业时,既有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背景知识,又具有鲜明的技能特色,比如社会保障专业可以突出劳动经济方向、劳动关系方向,可以拓展社会保险及保险精算方向,可以定位在企业年金方向,可以专门培养精通养老保险或医疗保险的技能人才。在日本、香港等社会保障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人才的培养已经细分到了每一项工作,而且都要进行考核认证。[1]总之,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的技能人才应该既博又精,既懂社会保障的基础知识,又精通一、二种保障技能,这样才能满足我国社会保障大发展时期对于保障人才专业技能的特殊要求。
  (三)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化,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学生动手能力差
  调查发现,上海S学院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有186个学时,其中理论课占有156个学时,社会实践课仅占30个学时。而且理论课中又设置了大量的思想政治、马克思主义、外语、社会学类、心理学类等理论课程,社会保障实践技能类课程过少。这一现象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实务性的工作相背离,不利于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更不利于激发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其产生学而无用的感觉。
  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学校没有把实践教学和实践环节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即使有些学校开设了社会保障实践课程,但也缺乏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更缺少供学生模拟操作的社会保障实验室,很多情况下仅仅是为了应付差事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也是零散地依附于某门理论课,使得各门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无法衔接起来,无法达到让学生系统理解的效果。[4]这种现象必然造成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而用人单位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与用人单位要求的脱节最终影响了用人单位对此类学生的聘用。[5]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
  (一)加快社会保障机构体制改革,拓宽社会保障毕业生就业途径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个部分,其中社会保险又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个险种。再具体些说,养老保险又包括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等,医疗保险又分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此外,社会保险基金要想实现保值增值,就涉及到进入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投资运作,其复杂程度可见一斑,这些社会保障工作并不是随便什么人想做就能做的,[1]只有社会保障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够胜任工作。而社会保障专业技术人员最好的来源就是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
  因而,社会保障机构应加快体制改革,尽快打破目前社会保障工作多头管理的现状。笔者认为,应统一由社会保障部进行全国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在选聘社会保障工作人员时,应统一标准,实行社会保障工作有证上岗制度。可以参照教师资格证制度,对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直接发证;而对于非社会保障专业人员,则需要通过考试获得证书,凭证上岗。这种改革可以大大拓宽社会保障专业人才进入社会保障工作岗位的途径,也可以确保社会保障人才队伍的专业性,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质量。
  (二)坚持社会保障专业的特色办学,加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拓宽社会保障工作就业领域
  高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和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目标,确定具体、明确的培养方向,使社会保障毕业生具有鲜明的就业特色,便于其适应日益细分的市场岗位要求。此外,面对多数高校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课时偏少、质量偏低的情况,应重视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的设计和建设。课程体系设计应从社会保障的专业定位和社会需要、学生就业需求出发,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关系,适当增加实务方法类课程、实践技巧类课程;将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问题、专业实践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方法技巧通过实践过程得以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既需要学校合理配置和运用好实验室设备,将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模拟社会保障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如亲自动手进行社会保险登记、核定、对于劳动争议独立作出判断,等等;又需要学校建立起几个稳定的社会保障工作实习基地,加快推进教师的“双师化”建设,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3]安排教师定期到社会保障实务部门学习、锻炼,提高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邀请社会保障实务部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加入兼职教师队伍,承担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教学任务,[3]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安华,张笑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才开发,2007,(7).
  [2]王洪春,杨仁君.财经类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2).
  [3]王玉玫,李晨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优势学科交叉发展的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4]刘玉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研究[J].职业时空,2011,(6).
  [5]侯卓.关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J].集体经济,2011,(5).
  [责任编辑:闫生金]
其他文献
开学季,某小学班上25个同学,23个成了班干部。得知自己的孩子未当上班干部的圆圆妈妈跟老师沟通。第二天,圆圆告诉妈妈:“我已经是班干部了,老师让我当领读员了。” 孩子比较优秀却不是班干部,内心焦急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背后,我们是不是需要反思,孩子当不当班干部,父母是否应该如此看重。从现实来看,没有必要为了满足学生想当班干部的心理,来一次“雨露均沾”式的任命。  一个班级真的没有必要有
[摘 要]黄宗羲的政治哲学思想既不属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也不属于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黄宗羲维持的是君主政体,却不是专制政体。清末以来,黄宗羲的思想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论,其意义早已超出对黄宗羲思想的评价,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中国政治状况的反思与忧虑。  [关键词]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以民为本;以民为主;人民作主  [中图分类号]B2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
摘要:“不想腐”是党员干部从主观认知层面提升思想觉悟、戒贪止欲的集中体现,其核心要义在于“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阐述了一系列廉政思想,蕴含着深刻的政治伦理意蕴,主要包括确立以公共性为价值指向的政治理念、培育以廉洁奉公为道德指向的社会公仆、构建以公平正义为目标指向的民主制度等,对于引导党员干部“不想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意义。新时代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应该以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形势,西部地区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寻求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角度分析,发展绿色产业,走有西部特色的绿色经济道路是可行的正确选择。立足西部实际,要通过政府提供保障,改善投资环境、培育绿色市场等举措推进绿色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绿色经济;西部地区;持续发展;新动力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刑事侦查程序是刑事诉讼至关重要的一环,但我国现行的侦查活动存在种种漏洞,不仅影响着其作用的发挥,而且是生成刑事错案的重要根源。针对侦查阶段错案生成的证据学原因,在当前“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背景下,有必要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语境中对侦查机关的错案防范加以完善。  关键词:非法证据排除;刑事侦查;错案预防  中图分类号:D926.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10
下午放学一回到家,詹妮就问妈妈:“晚饭准备好了吗?”   “还没有。”妈妈说道,“爷爷奶奶还没有到,恐怕你得等等,亲爱的。”   “但是我等不及了。我饿极了。今天是感恩节,但我已经饿得不知该感恩什么了。”詹妮哭着说。   妈妈停止了切苹果片。“总有一些东西值得感恩。”她说道,“即使在你肚子饿的时候。你也可以想出10个感恩的理由。”   “像手指那么多吗?”詹妮疑惑地看着她的手说。   “
摘 要:微博客的出现对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产生了巨大冲击,具体体现在:微博客使信息发布门槛降低,极大地扩张了信息传播者的数量;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在微博客出现之后实现高度融合;信息内容关联性性大、连续性强,形式多样化;传播速度比起专业传媒机构、博客以及其他一些新媒体更为迅速;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相反馈时间大大缩短,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逐渐被模糊。因此,微博客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新闻来源。尤其是其极具竞
摘要: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建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30年”。前一个“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收获了重大成果又遭受了比较多的曲折和比较严重的挫折,是经验教训并存的30年;后一个“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新成果,是成就非凡的30年。比较研究前后两个“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际遇及特质,对于新世纪新阶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史纵横  放40周年  改革开放40年扶贫开发:历程·成就·经验  王玉福闫艳(11·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文化思潮的演进逻辑  与历史效应卢文忠(12·04)  邓小平对启动改革开放的多维考量  陈豪(12·09)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党的青年工作思想沿革及  啟示吴山(12·16)  执政党建设  法治思想视域下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  路径探析李明娜闫坤如(3·0
刚刚开学,不少家长的心又揪起来:陪写作业的日子又要开始了。有调查显示,75.8%的家庭曾因“写作业”问题引发亲子矛盾。对孩子的教育引导,需要细水长流,久久为功。陪写作业即使再焦虑,也要冷静下来,因为“内生动力”比“外在压力”更重要。孩子不急家长急,为何?家长当惯了“监工”,孩子就容易把写作业看成家长的事,自己能躲清闲就先躲躲。“养成习惯”比“一时正确”更重要。很多情况下,如果家长忍不了孩子一时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