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唯物史观看思想政论节目的电视化表达及传播效应

来源 :东南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me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新冠疫情的突发影响国际格局,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和发展道路一直以来都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围追堵截和话语霸权的侵袭.西方媒体更是利用历史虚无主义,争夺对中国历史和发展现实的解释权.如何建立正确的唯物史观,思想政论节目的电视化表达,极为适合正面回应、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从话题到宣传手段再到传播效应,讲好真实的中国故事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认可.人们对故事有需求,如何讲对的、好的故事,如何在话语舆论场中建立中国自己的逻辑结构,是有效抵御唯心史观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其他文献
以德布雷的媒介学理论对当代美国女权运动和#Metoo运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前者的主导媒介为印刷媒介,出版社、女权组织与印刷技术配合,为运动前的女权思想扩散奠定基础,并在运动中为参与者建构起精神交往的空间;后者的主导媒介是数字媒介,个体用户与新媒介技术的互动形塑了运动的开端,并成为运动行进的基本方式.媒介的演进为女权运动带来如下变化:技术从辅助工具成为基础设施,组织机构式微的同时个体的行动力在不断提升,运动整体的媒介化程度加深.这些变化为当代的#Metoo运动带来机遇,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2020年6月微博掀起了一场“全民Mojito”歌曲翻唱活动,其中绝大多数作品聚焦政务工作和公共事业,主流话语以流行文化为载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从场域理论的视角回观这一新媒体环境下的主流话语传播实践,场域的限制是主流话语表达与传播遭遇困境的原因之一,促使主流话语在寻求场域规则更新的道路上走向对流行文化场域的借用.需要警惕的是,场域借用的不当可能会导致场域变形,造成主流话语传播效果的弱化和对流行文化的破坏.
近年来,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使新媒体行业对传统广电媒体产生了巨大冲击,广电媒体在运营遇到困难,业务模式难以为继,转型之路势在必行.本文以央视记者“王冰冰”走红为例论述新媒环境下广电媒体如何利用自身专业和权威的优势,采用MCN网红运作的模式,打造IP,通过直播与短视频的方式,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当今时代信息环境呈现低龄化趋势[1],低龄分众在拟态环境中的影响已渗透进现实环境,如何有效引导低龄分众正确传播已成为学界热议.本文以移动互联网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抖音平台数据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并结合问卷调查法和焦点访谈法探讨了低龄群体差异、传播方式、受众反馈等方面.研究发现,拟态环境制约了低龄分众的认知和行为,并且通过这种制约来对客观环境产生影响,这种渗透影响又反作用于拟态环境,对整个网络环境以及低龄分众未来成长产生了多维度的影响.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人力队伍,尤其需要引入、留住、用好青年人才.然而,目前主流媒体的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着一些普遍性问题,其中既有青年自身能力建设问题,也有媒体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紧扣“选、育、用、留”这一主线,探索建立青年人才选拔培养工作长效机制,让新闻宣传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提升,纪录片的发展与制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同时,人们对创意纪录片也越来越关注,加强创意纪录片的制作水准也变得越来越迫切.本文阐述了什么是创意纪录片,如何进行创意纪录片的制作,并重点分析了在制作中应注意题材、人物的选择、加强视听语言设计的创作方法,以增强纪录片的生动性和可看性.
从2G到5G时代,人类的记录方式由文字进化到影像,从对个人生活、社会环境的琐碎记录升级至主流媒体的权威发布.短视频也迅速成长为融媒体发展过程中,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具爆发力和影响力的融媒创新产品.本文从短视频在新冠肺炎信息发布为切入点,探究传统主流媒体如何在“战疫”组织宣传中,借力短视频的传播影响力,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传统媒体与短视频的共融共生.
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粉丝群体在虚拟空间逐渐形成特有的运行机制与权力关系,粉丝社群意见领袖开始出现并成为引导、煽动普通粉丝的重要力量,也因其部分过激言论对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成为整治“饭圈”乱象时的主要打击对象之一.文章以易烊千玺粉丝社群中的意见领袖在电影《少年的你》宣传推广过程中发布的动员性微博文本为研究对象,以费尔克拉夫提出的批判性话语分析三重维度为理论框架,借助ROST内容挖掘软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了粉丝社群中意见领袖动员普通粉丝时的话语策略,以期为文化工业市场引导粉丝理性客观表达意见、有效管
短视频时代儿童影像广泛传播,儿童网红大量涌现,短视频平台呈现出儿童“异化”的各种影像奇观:具有“成人美”的身体奇观;不健全成人价值观的话语奇观;凸显儿童主体性的创作奇观;成人视角下的观赏奇观.影像中的儿童虽然体现了成人化、商品化的特点,但在儿童影像他者建构的悖论中,不应意味着“童年的消逝”,而是儿童话语权的回归与童年影像的重构.
后现代的野性力量,消解了理性和中心.它打着多元和一切都有价值的口号,掀起了多元文化的狂流.文化理念与网络空间相互联动而产生的耽美社群,其特性呈现出异托邦式的浪漫幻想,在社群内部的狂欢之中,既凸显了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当中所做出的适应性策略,也表达了个体对释放生命力的情感欲求,更是展现了耽美社群面对他者所做出的印象管理,即通过与他者的关系建构自我.基于网络的多样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的空间特点,本文通过分析社群内部的个体之间、群体与外部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个体自我的展演,反思这种展演背后并非真正自由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