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土 彰显特色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shuang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年11月28日晚“莫尔吉胡作品音乐会”在内蒙古人民会堂(呼和浩特)隆重上演。这是由内蒙古党委宣传部主办的“内蒙古重要作曲家系列音乐会”的一个重磅亮点。先后演出了从上世纪50年代至近年横跨莫尔吉胡大半生的不同体裁、题材的作品。其中包括三部交响性作品:交响合唱《祖国颂》(1984),小提琴协奏曲《山歌》(1975)及蒙古长调声乐协奏曲《金钟》(2007,作词:瑟·巴音吉日嘎拉),和五首不同形式的声乐作品,分别为《慰问袋》①,女声独唱《贡宝拉格》②,齐唱、合唱《我的家乡——贡宝拉格》③,同名故事片插曲、男高音独唱《重归锡尼河》④以及女中音独唱《达斡尔人》⑤等。翌日,又召开了“莫尔吉胡音乐创作、学术思想座谈会”。上海音乐学院、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等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莫尔吉胡亲临了会场。与会者从不同角度对莫尔吉胡的创作和理论著述进行了三小时的讨论,总结其发言主要集中
  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立足本土
  莫尔吉胡的音乐创作、理论著述大都以内蒙古民族音乐为基础。在创作方面,无论是民族交响乐、室内乐还是电影音乐都为内蒙古的音乐创作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深具内蒙古民族音乐的特点与内涵。正如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作曲系好必斯在会上发言指出的:“用西方交响乐创作技法谱写蒙古族多声部作品是莫尔吉胡一贯追求的创作理念。他的创作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鲜明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以及交响乐作品所特有的戏剧性。在创作中,他更多地运用了传统和声中的动力性和空间感,有效利用了音的高低、强弱对比,节奏的长短对比及调性的明暗对比等技法,表达了内心的音乐情感和音乐世界,深刻反映了内蒙古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和思想内涵。”“他始终坚持旋律是音乐灵魂的原则,不遗余力地写好每一首作品,其旋律真诚宽广、舒展大气,融入了蒙古族长调所具有的长呼吸,大起落,有很强的延伸感和时空感。此外,他创作的另一特点是追求结构高度对称的美学原则,体现了蒙古族游牧音乐文化所追求的和谐对称、首尾呼应、循环往还、周而复始等追寻自然规律的原型文化观。”笔者以为,莫尔吉胡以蒙古长调为基础写成的声乐协奏曲——《金钟》的构思非常吸引人,也是其立足本土的代表作品。作曲家在创作中抓住蒙古族音乐的独有特点,对饱含情感的旋律进行深挖掘,凝炼出非常稳重、内向的特质并把其构筑在悲情的基础上,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逐步推向高潮又未经充
  分发展的展开部。作曲家对民族性的内涵进行了深刻挖掘,充分发展了蒙古族音乐的抒情性。
  在理论著述方面,沙汉坤认为莫尔吉胡不久前出版的独著《音的逻辑》一书是他在丰富创作和全面研究蒙古族民歌基础上所进行的深入研究,是对蒙古族民歌形成的音与音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全面阐述。莫尔吉胡的理论研究都立足本土,对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锲而不舍的调研与探究。这一点也深得纳比希博士(蒙古文化艺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蒙古文化研究院院士、蒙古博士评定委员会主任)的
  尊敬与称赞。
  二、彰显特色
  莫尔吉胡的音乐创作在以民族音乐为基础的同时又力求突破某些樊篱而彰显出全新特色,这一点突出地体现在他的三部交响乐作品中。永儒布(前内蒙古音协主席,指挥家、作曲家)首先指出:“《金钟》以蒙古族民歌的精华——长调为基础来创作声乐协奏曲本身就很特别。对于长调这种存在了几千年、有牢固调性和典型的五声性音乐,莫尔吉胡的创作具有突破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了他的功力、修养和思维。”之后他分别以声乐协奏曲《金钟》在调性、旋律、节奏等方面所彰显出的特点为重点对此曲作了评价。“莫尔吉胡打破了长调的调性凝固性,好像故意与长调过意不去,这主要体现在和声上的突破。他主要采用传统大小调写作技法,有浪漫主义的特点,也具有后期浪漫主义甚至大量运用印象派的和声技法。此外,无调性和音块(十三和弦)的使用都有其独到之处。《金钟》有着非常丰富的调性。莫尔吉胡经常在远关系调上游离,不断丰富着调性,非常生动,对于长调来说这一点是个突破。调性的破坏是现代音乐的特点,突破了但并不怪异,韵和思想都带有蒙古族音乐的内涵,解决了很重要的问题。再说旋律:和声的复杂和调性的变化不断丰富着旋律。蒙古族的民歌旋律堪称世界一绝,但作为多声部音乐有其不足之处,谁能用创作把蒙古族民歌的旋律、调性破坏,而后重新用他的方法组合成具有新意而又不失其精髓的作品呢?只有莫尔吉胡。因此他的作品是创作性的、开拓性的。最后谈节奏:节奏不断被破坏。长调是没有明显小节线的音乐,莫尔吉胡敢向长调挑战,三拍、二拍、四拍、六拍都有,这样一来《金钟》就显示出非常丰富的节奏性。因此它已不是一般的长调音乐,而是在长调音乐基础上建立的交响性音乐。这给包括我在内的蒙古作曲家
  以极大的启发,这种启发是开拓性的、道路性的。”
  乌兰杰(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原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以题为《开拓·追求·耕耘·守护》的发言较全面阐述了莫尔吉胡作为内蒙古老一辈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电影艺术家所做出的诸多贡献。他指出:“刚健清晰、热情奔放、气势恢弘、充满阳刚之气是莫尔吉胡整个作品的基调,诸如《祖国颂》和长调声乐协奏曲《金钟》等。从地域风格来说,莫尔吉胡的作品主要以“察哈尔-锡林郭勒”音乐风格为底色,兼顾科尔沁等其他地区的音乐风格。尤其是《金钟》中的大胆转调手法明显受到色拉西长调艺术的影响。他将人们所熟悉的长调题材率先引入协奏曲创作领域,堪称经典之作,填补了我国音乐创作领域中的一项空白,无疑是一项大胆的革新与创造。莫尔吉胡通过自己的创作将鲜明的个人风格、浓郁的民族特色和
  强烈的时代精神完美统一起来,为‘草原学派’提供了难能可
  贵的经验。”
  金铁宏(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副院长)以《歌唱人间的真情,学习的楷模——莫尔吉胡先生》为题概述了莫尔吉胡的创作特点:“1.和声手法上:三度叠置与非三度叠置运用自如,民族风格在作品中贴切运用,这些都得益于莫尔先生对蒙古族音乐的深入研究及其对内蒙古民间音乐和声内涵的深入掌握。例如,二度和声在《祖国颂》中非常舒服、自然的运用,这与莫尔先生对蒙古族音乐旋律内涵的深入理解是密不可分的。2.调式、调性的扩展运用及“倒倒影”形式关系转调。西方音乐为了稳定主调一般向属方向转调,而蒙古族音乐向下属方向转调,再把它倒过来拓展,莫尔先生把长调本身存在的调性游离现象充分运用于交响乐的创作。3.《金钟》这部作品非常震撼,用了很多不协和和弦。同时“呼麦”的演唱变化如此丰富,体现出八旬老人对音乐的探索仍然走在年轻人的   前列。”
  三、放眼世界
  杜兆植首先提出“只要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的不够之处:“只会唱两首长调就走向世界了,就如此简单吗?莫尔吉胡的音乐会让我们看到了西方技法的研究与长调的结合,证明了不只有(不仅要有)民族的旋律,还应(有)在此基础上的世界的眼光。”纳比希博士在发言中指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大爆炸”现象。这是一种发生在意识形态、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强烈动荡所形成的一个辐射现象,这些都源于莫尔吉胡在其理论著述中所提到的文化“多纳茨”现象。纳比希指出:“蒙古族的祖先匈奴人统治时期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文化大爆炸’现象。在成吉思汗时期,又产生过此现象,那时的蒙古族文化曾传播到世界占三分之一人口的地区。我们需要从全世界搜寻蒙古族文化所遗留下来的历史和遗产。莫尔吉胡从中央扩散到四周(即文化‘多纳茨’现象)来搜寻蒙古族音乐足迹的研究观点,正适用于这种‘文化大爆炸’现象。”永儒布也指出:“内蒙古好的音乐应向世界介绍,在世界音乐宝库中应该有内蒙古音乐的位置。再用马刀去征服世界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用举世无双的音乐去征服。内蒙古严肃音乐的发展与上海相比几乎晚了一百年。而上海毕业的弟子们,把交响乐带到内蒙古并在现今创造出《金钟》这样的作品,其意义是开拓性的。借鉴欧洲的技法去创造具有内蒙古民族精髓的音乐,《金钟》的意义不是简单的开拓性、创造性,它发展了蒙古族长调,为蒙古族音乐走向世界开辟了一条有效
  之路。”
  此外,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斯仁,上海音乐学院代表江明惇、黄白、吴韵芳,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主席阿拉泰,中国交响音乐艺术中心秘书长何春生以及莫尔吉胡家乡代表等都表达了祝贺与敬意。此次座谈会显然起到了扩大影响面的效果:上海市音乐艺术教材主任、上海文艺文化音乐出版社副主编陈学娅当会即代表上海音乐出版社决定把莫尔吉胡的作品《金钟》作为《当代作曲家声乐作品精选》中内蒙古作曲家的代
  表作品推向全国。
  回首中外音乐史,任何一位伟大的、被人民永远铭记的作曲家的作品中都饱含了深厚的爱,这是一种对民族、祖国的深厚之爱。莫尔吉胡的作品充分显示出他就是这样一位饱含深爱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和著述是对蒙古族民间音
  乐新的创作诠释、研究与弘扬。
  ①1950年,作词:阿拉坦仓;演唱:奥登高娃。
  ②2005年,作词:阿尔岱;演唱:孟根其其格。
  ③1985年,作词:瑟·巴音吉日嘎拉,演唱: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牧民代表。
  ④1981年,作词:色·桑宝,演唱:拉苏荣。
  ⑤2008年,作词:克明,演唱:德德玛。
  孙娟 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在站博士后(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西安石油大学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建设为例,从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建模竞赛与课程建设结合、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得到了一些成果与经验,为工科院校数学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工科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数学建模;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223-02  一、课程概况  数
2018年6月10日,本人应邀参加中国音乐学院举行的“纪念马可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做了《民族歌剧音乐创作范式的奠基人与完形者——马可歌剧创作生涯历史回顾与当代思考》。的专题发言。  2019年9月17日,恰逢郭兰英同志90寿诞之际,传来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她“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的喜讯,这不仅是我国音乐界、戏剧界唯一获此殊荣的艺术家,更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和民族歌
一、缘 起  2011年11月21日至26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承办,音乐工程系、音乐学系协办的“2011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①,在建校84周年校庆之际,于上海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图书馆专业委员会、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台湾师范大学音乐数位典藏中心、美国Rutgers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武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喜欢现代白话诗歌的人,都会读过卞之琳的这一名篇。从某一种意义上说,卞之琳(1910—2000)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中的巨大声名,是直接和这一个《断章》名句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再别康桥》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之于徐志摩一样。  一直听闻,卞之琳这一名篇就是为张充和写的。
“懵懂”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专场音乐会,也同时是2008上海音乐学院现当代国际音乐周的闭幕式音乐会,于2008年10月20日在兰心大剧院开演。在笔者看来,它是对瞿小松精神之存在方式的一个诠释,而同时亦是作为创作主体的瞿小松通过这场音乐会,以MengDong言说了一次他所认知下的“大音希声”,这种主体决断中的“大音希声”是其欲意展现内心意象的表达方式之一。  音乐会曲目安排共五部(首),上半场有《寂5
摘要: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应当运用热点新闻讲解税收理论知识、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改革课程考核方法等方面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教学方法;应用型人才;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80-03  从字
王家葵先生医学出身,旁及文史,此前曾有《近代印坛点将录》,《近代书林品藻录》为其新著。此书借用唐司空图《诗品》体例,亦分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二十四品,每品遴选五人,将一百二十位书家归入其中。一条之下,有时又附录一位或数位或风格类似或有其他因缘的书家,所以实际品藻的书家约有二百余
摘要:本文以《Linux操作系統应用》课程教学中的“Shell编程”为例,讲述了在理实一体实践条件下的课堂设计。本文对开展理实一体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课程;理实一体;课堂设计  近年来,以姜大源教授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在高职学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地融合,很多高职院校都对实践条件进行了改造,例如,我院在于2012年暑期对
金冲及先生新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引起学界广泛注意,报上也有许多对他的访谈报道。《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12期刊载了《新京报》记者张弘先生对他的访谈,我在认真拜读之余颇多疑惑,就如张弘指出的那样:“您这书给我一个印象,很多地方是在为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辩护。”金先生倒也诚实承认:“我觉得很多辩护是必要的。”我想,历史学者的任务是秉笔直书,这是中国传统的应有的必备的史德。因此,无需学者费心辩护,无
新疆是当代作曲家石夫的第二故乡。他所创作的新疆音乐作品是他全部音乐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疆维吾尔、塔吉克、柯尔克孜、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从微观到宏观进行反复分析、综合提炼从而形成自己的音乐语言,是石夫三组新疆钢琴组曲的创作基础。因其主体情感对地域性音乐风格的彻底融入,使他的音乐作品既有继承性又有创新性,对丰富和发展新疆的钢琴音乐作品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石夫先生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