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求点一盏心灯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ugd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文以载道。” 在教师、文本、学生三个阅读过程的主体经历体验、碰撞、对话后,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引导他们求真、求善、求美,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本(作者)与教师、学生自我心灵的沟通对话。如何更好地综合“人本”与“文本”,我觉得事关“一种意识、两个前提、七点做法”。
  一、树立 “以文本促人本” 的意识
  以课文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内外结合,广泛联系,辐射生活。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注重文化内涵,追求美好的人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二、实现两个前提:教师先进文本,教师先思学情
  每篇教材都蕴藏着情感教育的内容,或多或少,或正面或反面,教师应从整体、局部挖掘,从中找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为他们所需要的情感教育内容。有时是爱自然、爱国家、感恩父母、情感意志力等角度,有时是一些微乎其微却一直影响人的一生成长的东西,如对事物的热忱、做事的坚韧性、对人的热心等,这些正是学生成长所需要的。
  如果教师用心灵贴近了文本,用情感体验了文本,就会发现《秋水》里有“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有对亲人、对上级说话的艺术,《触龙说赵太后》里有劝说的步骤和最佳方式,《林黛玉进贾府》里有最妙的推辞的礼仪,《胡同文化》中有“忍”字精神对现代学生进行引导——哪些我们要忍,哪些我们不应该忍。教师激活了文本中潜在的鲜活生命力,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实施七点做法
  1.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
  转化角度,把社会视角转向学生个体,从成人经验转向学生体悟,从关注外部转向关注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教师不是居高临下地教育而是与学生对话,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他们想学的东西,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说他们最感兴趣的话。合作课堂提供了很好的转化条件。
  2.拓宽“文本”与“人本”对话的渠道
  课堂上加入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元素,如《牡丹的拒绝》展示雍容华贵的牡丹图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加入林冲忍无可忍举枪杀掉陆虞候的片段,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增加“人本”与“文本”交流的可能。
  3.设置开放性题目
  编写导学案时,设置开放性的题目,进行由文到人的教学搭桥,提供让学生“人本”发展的平台。
  如教学《病梅馆记》时设置题目:我们是“病梅”吗?结果很多学生都回答因为有高考的压力,整天学习,我们是“病梅”。等学生稍微平静后,我引导他们返回文本,思考龚自珍笔下的病梅“病”表现在哪儿,再找出病梅形成的根源。学生安静地找,我再指导他们进行对照:你们是“曲了、欹了、疏了”,还是“直了、正了、密了”?你们是被人“斫正、删密、锄直,变得没有生气,无一完者”,还是可以通过学习提升精神层次、增加文化厚度,通过高考实现不同的人生目标?
  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设计题目:在电影《杜十娘》中杜十娘投江前说:“我十娘所求不多,只想堂堂正正做一个人,可是……”杜十娘的悲剧给现代女性带来怎样的启示?无论是对生与死的思考,还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无论是对爱情对象的选择,还是对美好人生的执著,甚至是杜十娘不讲求任何物质功利条件的爱情追求,又何尝不是学生要学习和借鉴的呢?
  4.打造和谐平等的课堂
  呵护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勇气与胆量,催化“文本”和“人本”的交流碰撞。
  教学《项链》时,分析玛蒂尔德的形象,有学生同情她的遭遇,更有一个男生随口说:“路瓦栽先生是个无能的人,因为他不能让妻子得到幸福。”大家都笑了,纷纷提出异议:他其实还不错,懂得设法拿到舞会邀请函让夫人开心;夫人没有参加舞会的服装,他能拿出存了许久的所有的私房钱;他能割舍自己的爱好成全夫人的兴趣;他能在舞会结束后贴心地为夫人披上自己悄悄准备的外衣;他能在丢了项链后独自一人承担寻找的任务;他为了偿还项链的债务,拿出父亲留给他的一万八千法郎遗产;他甚至冒险到处借高利贷,每天辛苦替人写账目抄书稿,不离不弃用了十年的时间和妻子共同偿还债务。最后有学生这样总结:他是个真正的男人。如果学生的学习只到这儿,我感觉还不过瘾,于是顺势引导:“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好男人、真男人变得如此狼狈、如此可怜?”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小人物的命运越悲惨越可怜,越能表现作者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大罪恶的批判,完成了主题的挖掘。
  对于课堂上有价值的问题不要轻易放过,顺势让学
  生回到文本发现答案,让他们不套用成人的、教科书的观点,而用真情实感与文本进行真诚的交流,我觉得应该保护这种“原生态”的学习方式。
  5.多种方式朗读,给学生还原文本的机会
  有幸听到这样一节示范课,授课内容是冰心女士的《谈生命》。刚开始授课,在钢琴曲《秋日私语》的配乐中,穿着白衫配着绿裙的女老师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时而是童话式的述说,时而是勇敢地抒情,时而是低沉的吟咏,她用自己的声音、感悟与激情向所有人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无论是教师还是朗诵,都给人美的感受,让人体验到了生命的美好——战胜困难,享受快乐。
  多朗读,就能和学生一起体会《失街亭》中马谡三笑是一次比一次狂妄,一笑比一笑露骨。特别是读到最后一笑,与战前再三试探十分谨慎老道的司马懿一比,学生早就知道街亭一战还没开打,诸葛亮就输了,对罗贯中的写作技法心生佩服,逐渐培养阅读古典名著的能力。
  6.举一反三,联系实际,进行由文到人的情感迁移
  学习《红楼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人物命名的艺术;联系《药》、《祝福》中人名的特殊含义,了解中国古代小说命名对近现代小说的影响;还可以联系自己的名字,解读自己生命的密码,领悟父辈的殷切期望。
  7.进行“文本”与“人本”的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
  在教学《我与地坛》时,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层层剥笋,进行“文本”与“人本”的换位交流。从身体上比较,史铁生是残疾的,我们是健康的;从亲情上比较,史铁生的母亲是爱儿子的,我们的母亲也是爱我们的;从心理上比较,史铁生经受磨难而异常顽强,而我们呢?再从行动上比较,史铁生立志为母亲写作,要活出一番名堂来孝敬母亲,而我们呢?在这样的换位比较中,学生领悟的不仅是母爱,更有了要与困难抗争的收获。
  古希腊有句谚语:了解自己就了解了全世界。当学生从文本中读出自己,他肯定是参与和提高了,而不是简单路过,看看风景而已。
  教师不做“文本”的传声筒,要做“文本”与“人本”之间的桥梁,为学生点一盏心灯,让他们慢慢走向精神的自立。同时也要注意,语文学科还有其他的教育价值,人本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应抓住时机,避免过度实施。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艺术是“一种让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语文教师在语文讲读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以文章的内容、表达形式和学生的实际状况而定。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在寻求一种能突破单一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深刻体会到,深入挖掘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特色,立足于高中语文教材文本特色的语文教学要能够常教常新,充满创新的活力。
小说是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高中语文教师开始探索新的小说教学方法,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不利于提高高中小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究竟如何进行高中小说教学呢?下面,我以《项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结合留白进行小
苏轼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它借琴阐发一种哲理:琴、手指是弹奏出动听音乐的条件,两者相互依存,美妙琴声的出现,有待于两者巧妙结合。课堂上师生对话也类于此,教师的点评要能巧妙地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与作品产生共鸣。既不能一味廉价表扬答而不评,也不能评而失当,更不能粗暴打断。要用积极的期望来唤醒学生积极的心态,要用明确的、热情的、思辨的、诗意的点评,让学
莫怀戚先生的《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只有几百字的文章细读来犹如品茗,唇齿留香,余味悠长;倾听则如听泉,叮咚悦耳,妙不可言;揣摩则如沐三月春风,舒适宜人,美不胜收。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作者何以将它写得饶有兴味、引人深思呢?我将本文的妙处总结为两点:微景蕴深情,小事彰大义。  一、微景蕴深情  《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却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
导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导语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导语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一堂语文课效率的高低。常态的课堂就像是平静的湖面,而好的导语恰似湖面上投的那一颗石子,能激起层层涟漪,激发学生的思维,给予思想的启迪,引起情感共鸣,提高课堂上的创造性活动,从而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下面就我本人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几种导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 对比导入法  在学习《泰坦尼克
中学历史课程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中国和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以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结合教学目标 ,寻求进行心理健康教
课堂中,我正在小结《孔乙己》这篇课文:“我们刚才通过分析,了解了细节描写在小说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当然其中也有对主人公孔乙己的同情……”“同情什么呀,简直就是执迷不悟!”不知谁冒出这么一句,我停止了小结,大伙都把
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很多学生的“母语”是自己本民族的方言,方言因素导致外语学习方面有很大干扰和困难。而我任教的地区更是多个少数民族杂居的西部地区,多数学生到中学才接触到英语,而且本方言中有“盲点音”(难发送气音、卷舌音等),他们觉得学英语“难于上青天”,畏难情绪盛行。英语,成为他们学习上的拦路虎。但英语又是一门“国际性语言”,每一个学生都绕不开,逃不掉,他们在成长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面对英语学
●嘉兴技师学院  邀请名企进校园讲授企业文化传承与创新  近日,嘉兴技师学院邀请嘉兴市五芳斋集团董事胡小彬来校作企业文化进校园的专题报告,财经管理系逾1200名同学到场聆听了讲演。作为嘉兴颇有影响的企业,五芳斋品牌在全国享有盛名。胡小彬董事长用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和生动的实例,对五芳斋棕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了具体的讲解,让同学们不出校园就领略到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魅力。学校举办此类型的活
一、前言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道出了阅读与写作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阅读和写作均属于书面交际活动, 二者相互依存,是同一交际活动中的两个不同侧面。阅读可以增强语感,扩充词汇量,扩大知识面,从而汇集大量的语言信息,为写作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是信息输入过程;写作是信息自内而外的输出过程。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激活灵感、激发兴趣、整理思路、组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