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之“尖新”析义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_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尖新”二字,历来在文学上褒贬不一,而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论的“尖新”与“纤巧”之义等同,区别于一般文学理论概念,具有新奇巧妙、生动不陈腐等意蕴,趣味十足,令人眉扬目展。以《风筝误》为例,“尖新”主要具有关目之新巧,叙事结构之精密,喜剧语言之机趣畅达,人物形象之鲜明可感四个方面的含义。李渔所推崇之“尖新”“纤巧”立足于戏曲文本创作与舞台演出两个形态,同时与《闲情偶寄》其他创作细则如“脱窠臼”“戒荒唐”“贵浅显”“重机趣”“语求肖似”等要求有着紧密联系,具有自身独特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尖新;纤巧;《风筝误》
  中图分类号: I207.37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1)03-0074-06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的“意取尖新”之论,是其针对戏曲创作中宾白部分提出的细则之一。李渔认为,“尖新”二字乃“文中之尤物”[1]195,这无疑是极高的评价。然“尖新”二字之义在文学史上尚无定论,在李渔论述中,与“尖新”之义等同的“纤巧”更是为历代文学理论家所否定。显然此处之“尖新”与一般文学理论概念中的“尖新”含义具有差异。且结合李渔戏曲创作的相关论述来看,“尖新”不仅是对戏曲宾白的要求,还包括了其对戏曲情节设置、叙事结构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等职能的期望。因此,本文拟结合《风筝误》具体创作实践,探析李渔理解范畴中“尖新”之内涵。
  一、“变瑕成瑜”:“尖新”与“纤巧”
  “尖新”二字历来褒贬不一,在诗词曲论中都有不同的释义。故首先需要厘清李渔所言之“尖新”与其他文学语境中“尖新”含义的异同,明确其具体内涵。“尖新”作為一个形容词,“尖”字首先就突出一种“小荷才露尖尖角”之萌发意,加上“新”字,“尖新”则代表了幼叶新生的生机之景,周邦彦《蝶恋花·商调柳》中“小叶尖新”便是此义。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云“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2]145亦具象描绘出“尖新”所蕴含的新叶初萌之义。由此,“尖新”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也就往清新别致、夺人眼目的方向靠拢。如《敦煌曲子词·内家娇》:“善别宫商,能调丝竹,歌令尖新。”[3]79柳永《浪淘沙令》词:“簌簌轻裙,妙尽尖新,曲终独立敛香尘。”[4]103晏殊《山亭柳》词:“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5]174等都言别致新颖之意。而文学评论中,对“尖新”的评价主要表现在两个阵营,一方持否定态度,认为“尖新”代表了斗险争胜,冷僻佻巧,尖利寒瘦之义,此阵营主要提倡典雅端庄的正统文艺观,认为“尖新”与中国传统提倡的温柔敦厚相对。如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评李清照之词:“轻巧尖新, 姿态百出……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 未见如此无顾藉也。”[6]88用“无顾藉”呼应“尖新”, 又将“尖新”与“轻巧”并举,其否定态度可见一斑。从王灼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尖新”暗含单薄、随意等贬义。如“西山先生曰辞科之文谓之古则不可。要之,与时文亦夐不同。盖十二体,各有规式。曰制曰诰,是王言也,贵乎典雅温润,用字不可深僻造语,不可尖新制词。”[7]942顾嗣立亦言:“盘字文炳……故其文词波澜宏放,浩无津涯。李野斋称其为文冲粹典雅,得体裁之正,不取尖新以为奇,不尚隐僻以为髙。”[8]168正是否定一派的主张与态度体现。与之相对的另一方则认为“尖新”是另类旨趣,敢于别开新风以破除陈腐之气。如王骥德《曲律》就曾对出语新奇、俊丽尖新的曲作表示赞赏。评论家言:“词家之粘僻调固难,而粘僻调者求为尖新妙丽则更难。”[9]215也表达“尖新”之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的妙义。
  李渔对“尖新”的理解显然与上述含义有所差异,他在论述中将“尖新”与“纤巧”之义等同,即李渔认可的其实是戏曲创作应遵循“纤巧”主张。然“纤巧”在历代文学批评中一向被人所贬斥,李渔自己也在论述中写道:“‘纤巧’二字,为文人鄙贱已久”“‘纤巧’二字,行文之大忌也,处处皆然”[1]195。它代表了一种薄弱轻浮的特征,《文心雕龙·谐隐》中即曰:“或体目文字,或图像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衒 (炫) 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10]137在刘勰看来,“纤巧”意为卖弄心思、夸耀文辞之义,是对浅薄内容的否定。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说:“后人为艳词,好作纤巧语,是又晏欧之罪人也。”[11]10亦认为“纤巧”有过度雕琢、小巧柔弱之义。但李渔《闲情偶寄》中则认为“纤巧”独不戒于传奇,当属传奇创作独有的特色,因此易以其“尖新”之称,似变瑕成瑜,以更为中听的文辞表达自己的主张。他明确阐述了如此肯定“尖新”(或“纤巧”)的原因:“传奇之为道也,愈纤愈密, 愈巧愈精。” [1]194将“老实”与“尖新”作比:“同一话也,以尖新出之,则令人眉扬目展,有如闻所未闻,以老实出之,则令人意懒心灰,有如听所不必听。白有尖新之文,文有尖新之句,句有尖新之字,则列之案头,不观则已,观则欲罢不能。奏之场上,不听则已,听则求归不得,尤物足以移人。”[1]195可以看出,李渔所论之“尖新”(或“纤巧”)是褒义词,代表着传奇创作具有新奇别致,夺人眼目的巧思之义。要探寻其具体内涵,明确“尖新”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应结合作品论述。而《风筝误》一剧作为李渔的代表作品, 以关目新奇、结构缜密著称,故下文以此作例,结合李渔本人具体创作实践探析“尖新”(纤巧)之内涵。
  二、“放出一本簇新的奇传”:关目之新巧
  李渔言:“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戛戛乎陈言务去,求新之谓也。”[1]77这意味着戏曲作品需要有创新的一面。故李渔所论之“尖新”,虽与一般文学评论有所差异,但仍保留了新奇别致之义。《风筝误》在第一处巅末中则直接点出:“放风筝,放出一本簇新的奇传”[12]117,交代作品“新”“奇”的特点。此作虽言才子佳人,其关目却别出心裁,体现作者之巧思,做到“尖新”所含之新巧。
  《风筝误》以“风筝传情”作为剧情发展的引子,由此引出韩琦仲与淑娟的姻缘。虽仍以传统的才子佳人之姻缘为题材,李渔却并未因袭旧路以婢女、红娘等戏曲中其余人物做媒,而另辟蹊径转以“风筝”传情,让“风筝”替代了人物角色,使男女主角直接借风筝互吐心声。减少枝蔓的同时,还对前代才子佳人小说中“借诗传情”模式予以创新。若是拆分来讲,“风筝”乃寻常人家皆有的娱乐物件,于前人作品中也早有出现。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二卷《吕洞宾飞剑斩黄龙》中言线断风筝似石沉沧海,不见回来。其纂辑的《古今小说》中《陈从善梅岭失浑家》,苏复之《金印记》、阮大铖的《春灯谜》都有提及风筝。但在这些作品中, 大多是以“断线风筝”来比喻意中人的一去不复返, 抒发对已逝人或物的怀念追思之情。《风筝误》却将之作为两主角姻缘之引,有一定的新意。但仅如此,戏曲的创新深度并不到位。并且题诗于风筝之上、风筝落错方位、讨还风筝这几个情节单独剖析也是人之常情。然李渔将各个情节组合安排到整体戏曲发展脉络中,加以“误”之添色,造成令人啼笑皆非、错中有错的剧情,则产生出新中带巧、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朴斋主人在《总评》中对此剧评价甚是到位:“是剧结构离奇, 熔铸工炼, 扫除一切窠臼, 向从来作者搜寻不到处, 另辟一境, 可谓奇之极、新之至矣!”[12] 203   再如,由平常剧作情节来看,大登科后的小登科顺理成章,多为皇帝赐婚、宰相嫁女,而《风筝误》却并非如此。原本韩世勋也是抱着觅佳人的期望赴试,《遣试》中, 他说:“今乃大比之年, 戚仁伯催我入京赴试, 此去若得徼悻, 大小登科, 都在一处, 也不可知。” [12]152表达其对美好姻缘的想象。但韩生京城中举后却未结成良缘,实是不同寻常。紧接着媒婆的上门说亲, 游街相女竟无一人和他心意:“下官来京赴试,只道洞房与金榜相邻,昨日钦赐游街,曾将选艳与看花并举,谁知令人掩鼻而过的,十中倒有八九,经得下官垂青一盼的,百里还无二三。” [12]167这个结果更是出人意料。且后面督师征缴、立下边功回朝,皇上要把当朝宰相之女钦赐与他完婚, 按照常理,韩世勋理应接受,然而因“惊丑”在前,他因不曾见过宰相之女回绝了。这些皆在前人作品中不曾提到,算作李渔之独创,符合他“脱窠臼”之旨。充分运用了“巧合”“误会”来推进戏剧情节的发展, 力求“节外生枝”, 以偶然性发生的事件促成更有趣味的戏剧效果,使得戏曲关目焕然一新。王骥德在《曲律杂论》中写道:“入曲三味, 在‘巧’之一字。”[13]153在此作中,实际是关目之新巧成全了整部作品“脱窠臼”。故而《风筝误》虽看似是以才子佳人为创作题材,实则在关目中以故为新,在传统情节的构思中加以变动,予以创新。
  三、“传奇之为道,愈纤愈密,愈巧愈精”:叙事结构之精密
  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意取尖新”細则之下论述道:“传奇之为道也,愈纤愈密,愈巧愈精。”[1]194其所论述的纤而密、巧而精正是“纤巧”字面直观的含义,说明“尖新”在其戏曲创作中蕴含有细致入微、精致缜密的意思,而此特征主要表现在叙事结构方面。李渔认为:“编戏有如缝衣, 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 其后又以减碎者凑成。剪碎易, 凑成难, 凑成之工, 全在针线细密。”[1]81即叙事需紧凑,结构要严谨,针线绵密,能照应埋伏,方能切合纤密精巧之义。
  如《风筝误》中,因梅氏与柳氏两房长久矛盾而导致詹列侯即将赴任时筑起高墙,隔绝两房争端:
  我如今在家,他们还终日吵闹,明日出去之后, 没有个和事老人,他两下的冤家,做到何年是了?(想介)我有道理。叫院子!(末应介)趁我在家,叫几个泥水匠来,将这宅子中间,筑起一座高墙,把一宅分为两院。梅夫人住在东边,柳夫人住在西边,他两个成年不见,自然没气淘了。(末)老爷说得是。[12]124
  “高墙”恰是风筝误落的一个关键,可若没有前面提及的两方矛盾,就不会有高墙筑起,横跨一府两院,自然风筝坠落也只能落在同一个院子里,剧作情节便无法展开。由此可见《风筝误》情节展开一环扣一环,缜密精细,有如缝衣无漏洞。
  又如戚友先觊觎淑娟美色而与爱娟一起设计骗色,进门时因看到爱娟床头宝剑两人有一番对话:
  (旦)多蒙垂念,姐姐,你这床头边,为何挂着一口宝剑?(丑)我自小儿有些怕鬼,母亲说,宝剑可以辟邪,故此叫我挂在床头,好辟邪气。(旦)原来如此,为人不作亏心事,鬼神何足惧哉。[12]183
  而后戚友先想霸占淑娟时,淑娟正是用前文床头边上的宝剑得以脱身,保住清白,故而“宝剑”在剧情发展中起到铺垫与密针线的作用,使前后剧情连接紧密,禁得住推敲。并且淑娟“为人不作亏心事”的回复也反衬出爱娟与戚友先两人阴谋的丑恶与可笑,一语成谶,前文人物话语是对后文人物行为的预言,也表现出喜剧的巧合性和娱乐性,为整部作品的发展锦上添花。
  再如戏曲写詹武承剿蛮,看似与二人姻缘发展无关,实则是为后来韩仲勋赴边地立功遇见未来老丈人埋伏笔。看似巧合,实际上都在作者的精心设计安排中。这说明李渔创作十分注意照应埋伏:“不止照映一人, 埋伏一事, 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 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 节节俱要想到。宁使想到而不用, 勿使有用而忽之。”[1]81另外,戏曲开头首先介绍詹、戚二人交情,于第四处《郊饯》述詹烈侯临行前将两个女儿的婚嫁大事托付给戚补臣,也是为詹、韩姻缘作准备。戚补臣因担忧戚友先流连烟花场所不知收敛,败坏身体,因此考虑将詹家大女儿嫁与自家儿子。
  自从韩生赴试之后,日间在赌博场上输钱,夜间在妓妇人家输髓,输钱还是家产之累,输髓将有性命之忧。我如今没奈何,只得娶房媳妇与他,……如今定下主意,将大的配与儿子,……我如今先说就了儿子的亲事,那一个待他回来下聘未迟。叫院子,唤媒婆伺候。(末应下)[12]165
  文中借戚补臣之口对戚友先与爱娟二人婚事作了交代,留下淑娟,为下文詹韩二人姻缘选择埋下伏笔——其二人最后能走到一起是由于前文戚补臣首先选择了爱娟嫁与儿子,若没有爱娟与戚友先的结合,两对新人不匹配,则未必使得韩世勋与淑娟顺理成章对应,结成夫妻。由此可以看出,李渔在作品结构的安排处理上相当缜密,精细到使每一人、每一情节的来龙去脉都能各司其职,并从发生之处找寻其萌发缘由,整体结构框架浑然一体。
  四、喜剧语言的机趣畅达
  李渔认为,“老实”是“纤巧”的对立面,即“词人忌在老实,‘老实’二字,即‘纤巧’之仇家敌国也”[1]194。这里的“老实”应指无趣沉闷,缺少吸引力之义。李渔论道,“同一话也,以尖新出之则令人眉扬目展,有如闻所未闻。以老实出之,则令人意懒心灰,有如听所不必听。” [1]195说明“老实”之作缺乏吸引读者、观众之处,使人观之索然无味。这实则是失去了戏曲作品的重要特点——即在李渔的观点中,戏曲需“重机趣”,目的是能够让人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体味其中的机敏与趣味性,这是戏曲搬上舞台必不可少的特质之一。失去吸引力与趣味性,作品便无法夺人眼目,沦入平庸,与“尖新”之“尖”所蕴含的独特、超拔完全背道相驰。《风筝误》此作不仅关目出新,其内容中更是包含了丰富而生动传神、俏皮而又不涉俗恶的语言,让观众读之不禁莞尔,充满机趣的同时明白易懂,深入人心。
  如爱娟乳母为使韩世勋与爱娟能私会,特意支走门房时所说的:“叫你去买一袋京香,两柄宫扇,三朵珠花,四枝翠燕,五两绵绳,六钱丝线,七寸花绫,八寸光绢,九幅裙拖,十尺鞋面。样样要拣十全,不可少了一件。”[12]145这十件物品分明对应了后文的爱娟故意刁难门房的十处不满意,读者阅之趣味盎然,舞台演之则朗朗上口,而不会出现疲累厌倦之感。   又如《惊丑》中爱娟谎骗韩生洞房之时二人对白:
  (丑扯生同坐介)戚郎,戚郎,这两日几乎想杀我也。(搂生介)(生)小姐,小生一介书生,得近千金之体,喜出望外,只是我两人原以文字缔交,不从色欲起见,望小姐略从容些,恐伤雅道。(丑)宁可以后从容些,这一次倒从容不得。(生)小姐,小生后来一首拙作,可曾赐和么?(丑)你那首拙作,我已赐和过了。(生惊介)这等小姐的佳篇请念一念。(丑)我的佳篇一时忘了。(生又惊介)自己做的诗,只隔得半日,怎么就忘了,还求记一记。(丑)一心想着你,把诗都忘了。待我想来……(想介) [12]148
  爱娟一心直奔洞房之事,而韩生意在诗作上,以至于韩生提出“拙作”“佳篇”时爱娟根本不懂敬辞谦辞之分,满口胡言,还以“赐和”回之,令人哭笑不得,充满讽刺的可笑对白瞬间勾画出爱娟的不知廉耻、无知愚昧。其增强宾白趣味性的同时满含深意,呼应下文韩生“惊丑”后气急败坏的心情:“不然竟似苏合遇了蜣螂, 虽使濯魄冰壶, 洗不尽通身秽气;又如荀令嫖了俗妓, 纵不留情枕席, 也辜负三日余香。”又“我想他那样的丑貌!那样的蠢才!也勾得紧了!那里再经得那样一副厚脸!凑成三绝。” [12]151如此尖酸刻薄的话语与正人君子的形象并不相符,但却写出人物性格中的另一面。 唱词里也道:“也亏他才貌风情!件件都奇到,毕竟是伊家地气灵,产出惊人宝。” [12]151可想而知,爱娟的骗局以及丑态带给韩仲勋的打击,致使一位满腹才华的翩翩公子弃斯文不顾,语出惊人之句,“三绝”“地气灵”“惊人宝”等词形象描绘出韩仲勋的气恼与犀利,也更是对前文私会时愚蠢对白的极力讽刺。这样充满情节性的趣味之语往往能激起观众读者强烈的关注,与板腐无趣之作截然不同。
  再如兵营中各将领的名字:“(小生唱名,外执笔点介)水营总兵钱有用。(末应,过堂介)(小生)陆营总兵武不消。(老旦过堂介)(小生)左营副将闻风怕。(丑过堂介)(小生)右营副将俞敌跑。” [12]140充满讽刺意味的谐音名在引人发笑的同时也发人深省,表现出军营管理的腐败混乱,这就同时说明了蛮兵作乱的缘由之一,也在男女主角姻缘主线之外暗含讽刺现实之义,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
  五、人物形象的鲜明可感
  要做到“尖新”,除了上述几点外,整部戏曲中的人物形象还应各具特色,鲜明可感,才能达到使人“欲罢不能”的效果。《风筝误》中人物虽不多,但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形象与精神风貌,在角色塑造上深入人心。
  戏曲开头就交代了韩世勋思慕良缘的愿望,《风筝误》整部剧实际也是围绕韩生“一人事”“一人身”而作。作为整部戏曲的“主脑”,韩世勋的人物形象被塑造得颇有意味。一方面,他非常希望能觅得好姻缘,另一方面又对女子有着极高要求,平常庸脂俗粉他不屑一顾,宁肯孤身一人也不愿草草定配。他认为女子“天姿风韵”都需相配,“蓬心”需称“如花貌”,即不仅女子要有如花似玉的美貌,还需有精绝的才学,并且需他亲自试才相貌才算理想人选。虽然这些要求体现出韩仲勋作为一位学识渊博、才气卓然之士的不流俗心性,且表达出他对一段美好姻缘的坚定信念,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韩生的选妻标准也颇具不切实际之感。后文淑娟题诗时也提及女子闺中之作不应流传在外,更别提亲自让男子相貌试才。而风筝传诗一事却让韩仲勋打破了自己的标准,其仅凭风筝上的题诗便认为“这样的诗,料想不是丑妇做得出的”[12]138。并未亲自相貌就认定对方是一位绝色美女。又“就是这韵也和得异样,又不从头和起,倒从后面和将转来,或者寓个‘颠鸾倒凤’的意想在里面也不可知。分明是有意掷情梭,好像把‘鸳鸯’两字颠倒示谐和。” [12]137韩仲勋的自猜自想表现出男子思春的喜剧情景,这与前文韩生言之凿凿劝谏戚友先洁身自好的场景相对,这些对比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增加了人物性格的层次感,也说明韩生并不是一位迂腐呆板的读书人,从人物具体形象的塑造中也能体现李渔忌“老实”的观点。如此一来,在多重性格刻画的基础上,人物形象的生动性便跃然纸上。
  此外剧中其他角色也各有特色。如淑娟既才貌俱佳,又机智圆通。在柳氏与梅氏争吵过程中全靠她调和双方矛盾,化解父亲的尴尬;韩仲勋后来高中状元,而其能与韩作相和说明她才学极高;但同时淑娟又是一位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极深的女子,从她提醒母亲闺中诗作不应赋与外人便可知,她谨守妇道,遵循封建制度对女性的约束。而淑娟的姐姐爱娟则与女主角云泥之别,样貌丑陋,不知廉耻又满腹奸计,不仅冒充淑娟与韩生幽会,更是对男女之事急不可待,丝毫没有妇道观念,后与戚友先串通设计诱奸淑娟,罔顾姐妹之情,表现出此人之恶毒冷漠。爱娟是无才无德的代表,与淑娟形成鲜明对比。而戚友先则不学无术,作为一名浪荡子弟看不起韩世勋的清高,贪恋美色以至于迎娶爱娟后因其丑陋转而设法霸占淑娟,说明此人亦是心术不正,后被淑娟以宝剑吓退也体现出其胆小如鼠,戚友先与韩世勋的对照同样美丑之分明显。至于戚补臣则是一位重情之人,通过合理分析自家儿子与韩世勋的差别:“若把别个,一定将好的尽了自己,剩下的才与别人,下官一来有些克己的功夫,二来也知儿子的分量,如今定下主意,将大的配与儿子,小的配与韩生。” [12]165将优秀的淑娟配给韩生,而将不那么好的爱娟许给自己的儿子,说明他重情义,真心对待友人之子。而詹武承同样拥有两面性,虽然在家时略显软弱,在妻妾之间“荡秋千”,但他重视老兵诉苦、抚慰人心也说明詹补臣是一位尽职尽责、有治军才干的好将领。
  《风筝误》整部作品中的人物各有其性格特点,形象塑造上也丰富立体,从剧中人物多元化的性格可以看出,李渔在人物塑造中也尤其注重鲜明性与生动性,没有一位人物让读者感觉无趣多余。通过不同人物身上发生的事件共同推动剧情发展,并从人物美丑对比间传达出规正风俗的意图。
  总体来看,李渔《闲情偶寄》中“意取尖新”之“尖新”的含义在《风筝误》具体创作实践中分别体现在关目、叙事结构、语言、人物形象几个方面。虽其是在词曲部对戏曲宾白提出的要求,但当宾白作为传奇极其重要的一个义理出现在整部戏曲创作中时,本身就已经与情节、人物形象以及叙事结构等因素相融合,故无法与各部分割裂开,单独进行评议。这就意味着李渔所提出的“尖新”之论,实则与《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其他创作细则的论述有密切联系。如《风筝误》虽以才子佳人的题材为内核,然其关目另辟蹊径,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以风筝为引穿插联络,设置出许多别处心裁的情节,反而能推陈出新,收获新巧奇效,正是“脱窠臼”之理。而“脱窠臼”须得遵循人情物理,因“奇事无多, 常事为多;物理易尽, 人情难尽。”[1]89 “奇事”往往生发于“常事”中,“难尽”的人情就隐藏在易尽的物理之中。“脱窠臼”之不朽乃是从前人耳闻目睹中找到没被注意到的细微之处, 创作出全新的剧作。这里的新奇又绝非“荒唐怪异”,而需“新而妥,奇而确”,即符合“人情物理”,而不是以怪诞荒唐取胜,符合“戒荒唐”之论。叙事结构之精密则与“密针线”对应。要实现戏曲作品中叙事的精巧,结构的缜密则需照应埋伏,前后节节俱到,形成完整的传奇叙事结构;作为一部喜剧,《風筝误》中生动俏皮的语言妙趣横生,紧随情节发展不断变化,做到“贵浅显”“重机趣”的要求,成为创作中一大亮点。而作品中每个人的语言各有自身特色,如爱娟的无知愚昧,韩生的满腹才学,淑娟的婉静机智,都通过言语得到展现,人物对白在形象塑造上亦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做到“说一人,肖一人”的效果。   因此,《闲情偶寄》之“尖新”不仅是戏曲文本中的一个静态标准,还是立足于舞台演出基础上的一种动态要求,代表了具有吸引力、感染力、新采溜亮等特征的戏曲创作,而好的戏剧,不论唱词、宾白还是叙事结构,都应该是“尖新”的。在具体戏曲作品中,“尖新”则通过戏曲关目之新巧,叙事结构之缜密等方面展现出来,故李渔所论之“尖新”不同于一般文学理论中的概念,而与“尖新”之义等同的“纤巧”,自然也与文学批评中所认为的柔弱纤细的文学风格判然有别。
  参考文献:
  [1]李渔.闲情偶寄[M].杜书瀛,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中卷·云谣集杂曲子[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
  [4]柳永.乐章集校注[M].薛瑞生,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
  [5]刘杨忠.晏殊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
  [6]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王应麟.王海·辞学指南.历代文话[M].王水照,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8]顾嗣立.元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9]冯乾.清词序跋汇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
  [10]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2]李渔.李渔全集·笠翁传奇十种[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13]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An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of “Jian Xin” inXianqing Ouji:
  Taking The Kite Error as an Example
  TONG Zixuan
  (College of Humanities,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325035, China)
  Abstract:The word “Jian Xin” has always been praised and criticized differently in literature, but the meaning of “Jian Xin” and “Xian Qiao” discussed by Li Yu in Xianqing Ouji is quite similar,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concept of literature theory in the sense of being novelty, cleverness, vivid, not hackneyed, full of interest and making people raise their eyebrows. Taking The Kite Error as an example, “Jian Xin” mainly has four meanings, namely, the new cleverness of the eyes, the precision of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the smooth and pleasant comedy language, and the distinct and perceptive characters. Based on the two forms of opera text creation and stage performance, the “sharp and new” and “delicate and delicate” advocated by Li Yu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ther rules of creation of the drama, such as “breaking away from the rut”, “avoiding absurdity”, “expensive and simple”, “heavy fun”, “seeking similarity in language” and so on, especially with their own unique and rich connotation.
  Key words:“Jian Xin”; “Xian Qiao”;The Kite Error
  編辑:黄航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Malmquist模型的实证方法,对我国36个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2008-2017年的流通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价。研究发现,流通效率总体呈现出东部一中部一西部地区衰减的空间变化规律,但效率增加呈现出东部放缓、西部增长快的态势,区域协调发展显现出良性状态。应依靠技术进步驱动流通效率提升,打造不同功能定位的流通节点城市,加强节点城市区域协调发展,以提升全国流通节点城市的流通
期刊
【摘 要】运用观察法和分类统计法,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量与质的分析来呈现Q幼儿园生活活动中师幼对话的实然状态。按照发启者、年龄班和内容对观察记录进量的分析和质的分析,得出师幼对话主体失落、师幼对话内容偏重班级常规管理、师幼对话是培养幼儿道德品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的结论,并提出教育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生活活动;师幼对话  一、问题提出  幼儿园生活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专指教师与幼儿围绕生活活动中的游
期刊
摘要:梅洛一庞蒂作为哲学家,对法国现象学有着突出的贡献。他作为政治评论员,立足《现代》杂志,对当时政治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而他作为心理学家,不仅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一生深受心理学的影响。其中格式塔心理学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不管是早期作品《行为的结构》《知觉现象学》,还是晚期作品《可见的与不可见的》,都可以见到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子。而中期作为政治介入家,格式塔心理学对其的影响也并未中断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对心理学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是提高心理学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善于找到学生的价值,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进而不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与素质。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对贯彻以生为本理念,提高心理学教学实效的手段与途径进行分析,实现心理学教学目标。  【关键词】以生为本;心理学教学;实效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受到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影响,希望能够引起院校重视,开创高职学风建设新局面。  【关键词】高职;学风;原因  学风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因而学风既是一种学习氛围,同时又是一种群体行为,不但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还能内化为一种
期刊
摘 要:西方哲学传统中的欲望是对于自我需求的满足,因而是内在性的。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提出的“形而上学的欲望”是对传统西方哲学内在性的抵抗,从而实现欲望的外在性以满足绝对他者。从传统西方哲学欲望概念入手概括思想史上欲望的内在性特征,继而分析列维纳斯的形而上学欲望的外在性特点,最终以爱欲为形而上学欲望典型而实现对于传统欲望内在性的超越,以满足绝对他者。  关键词:内在性;外在性; 形而上学欲望;欲望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流和与合作的增多,社会对人们的要求是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较高英语水平的人才。我们要改变单一的大学英语基础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学生有兴趣学英语,做到听懂又会说,做一名全面具备英语知识的合格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个性化;英语课程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在全球化背景下,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英语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也备受瞩
期刊
【摘 要】本文将在分析微博区别于博客、短信、教育网站和无线局域网的优点的基础上,举出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的实例,总结其在移动学习中应用的优势,以期为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微博;移动学习;优势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不端发展,移动通讯工具在教学中逐渐得到推广,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数字化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区别于其他传统的学习方式,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体现着移动性这个本质特点,在移
期刊
【摘 要】图书馆是华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栖身之地,是传播知识与文化的重要媒介,是中华儿女汲取知识养分、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时下,随着科技网络知识的日益发达,我们更应该回归传统,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图书馆精神和构建和谐图书馆,为构建和谐社会、搭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桥梁作出贡献。本文解读了图书馆的精神实质,回答了什么是和谐图书馆,以及从以人为本方面简述了图书馆精神对构建和谐图书馆的促进作用,并
期刊
【摘 要】本研究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过程写作教学中,通过实证研究,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从图式的建构、激活、调整、完善四个方面设计教学活动,把实验班和控制班前后测收集的数据通过SPSS17.0 软件系统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结论,探索图式理论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以及图式理论在过程写作法中,对学生英语写作产生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图式;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写作法  对于大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