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生活之美,让美术课堂绽放别样精彩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19791013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可以通过把美术融于生活,让美穿越学生的心灵;设计美术教学生活化,巧妙安排课堂内容和上课形式;引导学生运用美术,美化生活等方式实现美术教学与生活“超级链接”,培养学生持久的实践兴趣与创作热情,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大胆地运用美术来装饰生活、美化生活。
  关键词:实现;美术教学;生活化;美化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40-1
  一、把美术融于生活,让美穿越学生的心灵
  美术课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绘画的基础技巧,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用审美的眼睛去看待身边事物及做人的道理。日出是美的,白雪是美的,苍穹是美的,弯月是美的,西方高挑身材、浓眉大眼的美人是美的,东方古典、雅致的美人也是美的,让学生通过美术课体会到美丽的事物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扑捉生活中的美,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家人、热爱生命,生活中有情、有形、有境。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带领学生参观画展,游览名胜,增长见识,在生活中感受美,使形象感知和美感培养联系起来,要不断培养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美,这样就为学生的创作表现奠定了基础,使美之有形,美之有物。例如,有一年下大雪,面对银装素裹的世界,我决定让学生走出教室,真真实实地感受雪景的美,他们不仅生动描绘了雪日景色,还生动记录了大雪带给他们内心的喜悦与感动,从这一张张、一幅幅的精彩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经历过的事情越多,感受就越多,题材也随之更加新颖和绚丽多彩。在这些妙趣横生、趣味盎然的绘画作品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提升自己的美育情操,孩子们在体验美、感受美、陶冶美中,心灵得到一次次升华。
  二、设计美术教学生活化,巧妙安排课堂内容和上课形式
  1.引领生活情景走进美术课堂,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
  课堂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生活中的学生是在一个个形象生动的生活情景中认识世界,事物越具形象性,就越能为学生所感知、所接受、所记忆、所理解。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丰富而感性的生活经验、体验、感受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进行美术创作,实现了生活与美术的有机结合。在《肌理》的单元中,传统的美术教学,一般都是教师来讲肌理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灵感。在上这课时,我把肌理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生活走进美术课堂,从生活中寻找各种肌理,让学生自己在大自然和生活中寻找。在课堂上,当把寻找到的肌理放在电脑上展示时,学生发现一片树叶的筋脉,一片花朵的花瓣,动物的皮毛,大理石表面等司空见惯的的东西竟拥有如此美丽的肌理,学生们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
  2.实现美术教学生活化,促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
  美术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美术与学生的生活及活动联系起来,即美术教学生活化。然而,还有较多的教学,教师对教材中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编排意图感觉麻木,在处理教材时未能发挥生活中与之连接紧密的方方面面,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设计。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课堂多一点生活的味道,是时代发展和艺术发展的必然。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在充满童趣、富有乐趣的课堂生活中热情参与、主动探、索自主发现。在《服装设计》单元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在课堂上来个时装秀,学生们兴高采烈,异常踊跃地把自己最帅最酷的衣服穿在身上,我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满意衣服的哪个部分的设计,为什么?引导学生去研究服装设计的元素,通过研究,学生发现服装设计竟有那么多知识、色彩、款式、装饰、面料等等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课堂中,教师并能及时地注入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美,怎样的衣服符合什么样的年龄特征,我们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以什么样的穿着为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健康的人格。
  3.及时开展美术活动,表现生活。
  儿童的感受源于对生活的体验,是他们心灵的反映。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及时、正确地引导和激励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动笔、及时创作、表现生活。如拔河比赛,秋游等活动之后同学们回味无穷,我们可引导他们闭目静思,回忆当时难忘的情景,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当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倾诉自己的欢乐时,我就及时引导他们把自己想说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深秋时候,校园里的菊花开得正浪漫,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然后以《菊花》为主题进行创作,这种及时的观察,当然会及时地发现美,同学们也就渴望表现美了,于是拿起画笔得心应手。
  三、引导学生运用美术,美化生活
  将美术应用于生活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要培养学生持久的实践兴趣与创作热情,教师必须要善于引导,善于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在丰富多样的生活情景中运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活动,为学生创设运用美术的生活环境。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校园艺术节的宣传画、布置节日中的教室、给班级出黑板报等。设计班级中的学习园地,布置自己的房间,让学生把从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在生活中,来美化生活。还可以向课外拓展,如学习《对印》一课,我让学生把印出来的纹样制成精美的书签,夹在自己的书中;他们还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设计独具自己风格的毕业留念册,贴上照片,写上毕业留言,同学互赠,表达情意,倾诉明天的希望。通过以上活动的设计使得学生兴致勃勃,兴趣盎然,他们在生活中大胆地运用着美术来装饰,美化着生活,这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而且实现了美术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到了多彩的生活气息,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享受无穷的成功喜悦,同时美化生活,提高了生活的情趣。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可构建这样的观察视角:以学生的学为观察重心,兼顾教师的教,把教学的终极指向定义为促进学生的成长;课堂观察者要学会做学生和做先生两种角色;课堂观察更需重视观察在教育教学时被遗忘的“死角”,关注“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状态;新时代更需要人格正直的“90度角”知识分子。  关键词:课堂观察;学生视角;角色转换;关注死角;“90度角”精神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随着近年来教育环境和形势的改善,校长的精力必须回归到如何办学上来,集中到如何让学生“学有优教”上来,其中的工作重点就是构建有特色的优质课程文化上来。本文主要阐述了校长对学校课程领导的“三股力”。  关键词:学校课程变化;校长;三股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09-2  一、“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得有多远。”校长首先要做一个学
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于优秀作品,教师要多层次解读,创新性阅读,获得新的体验。本文以《沉船之前》为文本,创新解读其中的“小人物”,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并以此为点,发散开去,强调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人物;人性;个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91-1  在参加徐州师范大学举办的2011年江苏普通高中校本研修指导教师培训时
摘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定位于“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数学课程中”,从这个出发点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将会获得比之前更为切实的内容。笔者根据两者整合的基本原则,确定新的教学理念,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从而完成了最终目的。  关键词:基本原则;确定观念;实现转变;培养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94
在沙漠中遇到刮风,如不懂得躲避,轻则迷失方向,重则丧命。   然而骆驼在风中,却自有避风的办法。有的骆驼只是将头低下,便可迎风而行。不知者问骆驼的主人,得到的答复是,骆驼将头低下,便不会把沙子吸入鼻孔,只要呼吸不受影响,它们便无碍。   另有一则故事。一个人牵一头骆驼,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行走,不巧碰上大风,眼见生还无望,那个人悲痛惨叫。那头骆驼却转过身,将屁股对向大风,然后卧下,形成一个肉躯“
摘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贯穿在欣赏教学的各方面:运用愉悦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运用激励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遵循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运用渐进性原则,拓宽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外观环境。  关键词:创造性教育;愉悦性;激励性;主体性;渐进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
摘要:笔者以省泰中的教师队伍建设为切入点,对本校的校本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行调研,并提出进一步改善的措施。  关键词:校本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研究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17-2  江苏省泰州中学始于1902年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讲学旧址上创立的泰州学堂,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优良办学传统的百年名校,是中国百所知名中学
摘 要:新课程理念认为,历史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中学历史教学应当活起来,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关键词:历史教学;生命的历史;设计与意图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61-1      何为有生命的历史?本人以为,简单史实的叠加仅仅是延续“历史”的生命,充分发挥历史“以古
摘要:目前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一些年轻家长或者因自己工作繁忙,或者因其他原因,将孩子的生活起居、教育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已经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俗称为“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正视、认识它的优势与不足,为达成家校共同目标——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积极与这些祖父母合作,用好这些“隔代教育”的资源,尽量让“
摘要:本文从师生关系的内涵、传统与现代师生关系的对比,引发构建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思考,试图从如何改善、建立师生间关系入手,为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服务,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优质教育。  关键词:师生关系;内涵;典型形态;构建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05-2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