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精神共同体思想探究

来源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shuda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和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美国文化.移民文化精神作为文化现象始终与共同体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考察美国族裔文学中文化精神书写所呈现的各个层面,如民族情感、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等,剖析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精神所呈现的共同体特征,提出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精神共同体思想是美国族裔文化共同体思想的灵魂,促成美国从原来多种文化融合的“大熔炉”逐渐向多元文化并存的“色拉碗”转变.
其他文献
教育对象与乡村民众融合,教育内容融入乡村社会;推行精神陶炼,注重乡民“智志双扶”;重视教育者与乡民文化交往,启迪乡民“价值共融”等是梁漱溟乡农学校的主要特点.分析当前乡村教育扶贫存在的教育对象群体分割与教育内容脱离乡土文化;忽视精神扶贫,乡民内生动力不足;乡村教师队伍素质不足,离农向城性倾向严重等问题,借鉴乡农学校的办学实践,提出建立新型乡村社区学校,提升全体农民人力素质;加强思政课程的“精神陶冶”功能建设,扶农民之志;培养“扎根乡土”的乡村教师,实现乡村教育与文化重铸等建议,是巩固乡村教育扶贫成果,助力
梳理美国非裔、亚裔、犹太裔、本土裔和西裔的相关文学创作,探究和比较其中的文化性别共同体思想,并以西方主流的文化性别共同体思想为参照,辨析其与各族裔文化性别共同体思想之间的异同.由于影响不可避免,西方主流思想在美国族裔文学中有一定的体现,但后者对文化性别共同体的想象和建构大多基于性别、种族、阶级等多重维度的交迭,而非西方主流的单一性别维度.究其根源,在于白人男性中心主义宰制下美国族裔被多重边缘化的生存处境.而受其独特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的影响,不同族裔的文化性别共同体思想在共性之外,也呈现出独特的个性景观.
闽台布袋戏因表演动作精巧、情态生动,备受海峡两岸民众喜爱.在新媒体语境下,布袋戏的发展面临多元的机遇与挑战.两岸的布袋戏从业者应抓住新媒体传播的机遇,在未来的发展中强化交流协作,积极吸纳时代元素,以精准的受众市场细分为基础,继续推进布袋戏影视的核心产业,延伸多渠道、多媒介融合的产业链,借助新媒体传播重塑传统布袋戏的媒介形象,推动两岸布袋戏携手发展,丰富我国布袋戏的表演形式与文化内涵,提升两岸民众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共同推进两岸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
2020年,应《外国语言文学》之邀,组了一个专栏——“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专栏”,提出“研究美国文学肯定无法避开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从具体文本出发探讨了美国族裔文学中各具特色的主题.一年来,经与同行不断交流讨论,决定在《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组一个专栏——“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深入探究美国族裔文学.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社会从原来多种文化融合的“大熔炉”逐渐转向到多元文化并存的“色拉碗”,而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各个族裔不断构建其文化共同体思想.这种构建过
期刊
美国非裔文学中的文化空间与其共同体思想建构是一个深受其独特族裔历史影响的过程.根据对文化、文化空间和文化共同体等内涵的梳理,探讨非裔文学中所体现的文化空间共同体思想.非裔文化空间的鲜明特点就是对“可知共同体”和“理想共同体”的追求,抗拒美国“例外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空间隔离和种族主义压迫.“黑人文艺运动”压倒性的“理想共同体”美学规约,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与美国非裔文学“异见共同体”思想产生了最为激烈的交锋.随着各种“后”思潮和所谓“后种族时代”的到来,美国非裔共同体思想建构传统中的异质性和开放性将更加凸显.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多元文化是在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不断碰撞和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此过程中,文化记忆不仅是移民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移民作家的创作源泉.以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记忆共同体思想为契入点,可以对美国本土裔、亚裔、犹太裔、非裔、西裔等文学中的文化记忆共同体进行梳理与考查,提出美国族裔共同体思想是勾连族裔文化记忆的独特脉络.通过探讨各族裔文学内部,能使我们发现族裔之间形成文化记忆共同体的潜能,并展望各个族裔与主流文化协商互动中形成的更高层面的文化共同体思想.
对于以西释中的阐发式研究而言,钱钟书中西互证的诗学研究理路具有重要的纠偏意义.其最终旨归是以正视和尊重差异性为前提的“打通”,即通过中西诗学的交流对话凸显出“万殊”之处背后的“一贯”之理;其实现途径是超越了中西比较层面的“比照”,即将中西诗学话语聚合于同一平台之上,使其围绕着相关话题自然而然地产生碰撞和互动,实现理论上的升华和创新.
语性即每种语言独有的品性、特色.语性理论以目标语为中心,认为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在翻译中应尽量发挥目标语的优势和独特性,扬长避短,尽显目标语的个性与魅力.四字格作为汉语重要的语性特征之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因而在文学翻译中被广泛应用.以畅销纪实文学作品《坏血》的两个汉译本为例,从语性理论的角度分析四字格在文学翻译中的优势:简洁明了、琅琅上口、行文地道、文白交融、修辞美感.然而,如果把握不当,则可能出现语法错误、词不达意、搭配不当、背离风格等问题.因此,四字格的使用应当建立在充分了解两种
六朝咏物诗与造物艺术在美学特征与发展趋势上大致相同.二者存在比较分析的可能,而相关研究却寥寥.在艺术形式追求上,自南朝以来,咏物诗由描摹物象追求“形似”而致使全面性的“声色大开”.而造物艺术也历经“形似”与自然“清简”审美风格的交替.最终“文”“艺”创作携手为“形神兼善”的艺术境界奠定基础.因此,对六朝咏物诗与造物艺术美学特征的比较,有利于把握六朝“文”“艺”创作观中积极、有价值的共通元素.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逐步深化,慕课已经在线上教学和混合式教学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基于慕课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复杂,要素浩繁而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相互作用.从语言生态学视角对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环境中的各要素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整合,构建了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生态模式和生态评价体系,以便能够把握教学生态变化的规律及特征、建构完善的教学机制,以便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生态模式的构建是我国外语教育发展的新形式、新特点,能够推动教育生态环境和谐、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