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音妙音\清静人间”

来源 :音乐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love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佛教音乐是中华传统音乐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华山佛教音乐属于汉传佛教音乐,在应用形式上可分为仪规音乐和道场音乐两类。千百年来,九华山佛教音乐不断地与地方传统文化交汇融合,逐渐形成了既有殿堂音乐的庄重静穆与神秘,又有民间音乐的清新典雅与脱俗的九华山特色。它对于研究我国音乐、文化、民俗、民风及宗教流传衍变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九华山 ;佛教 ;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0)03-0016-03
  
  一、概述
  
  佛教音乐广义上泛指一切与佛教内容相关的音乐,狭义上则专指佛教寺庙法事活动中所用的音乐,即梵呗。梵呗,亦称赞呗、经呗、梵曲、佛曲、佛乐等,是摹仿印度的梵腔曲调而创作的,是佛教徒对世尊、诸佛、菩萨言教、品德的宣扬与赞叹音声,有别于世间的歌曲。《长阿含经》曰:“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命梵声。何等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澈,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梵音是从清净、慈悲的心中流露出来,所以其声正直和雅、清澈深满、周遍远闻。关于我国最早的梵呗创作有一个传说,说三国曹植在山东省东河县的鱼山,听到岩岫里的诵经声, 清扬哀婉,其深有所悟,乃仿效而制成《鱼山梵呗》,流传一时。梁武帝笃信佛教,曾亲自创制了《善哉》、《大乐》、《天道》等10首“名为正乐,皆述佛法”的佛法之乐, 开创了我国佛教徒自行创制梵呗的新时代。梵呗在寺院中主要用于讲经仪式、六时行道(即朝暮课诵、斋供)、道场忏法等,几乎贯穿于寺院一切法事活动中。
  九华山佛教始于南北朝,唐朝开元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来到九华山,潜心修持75年,立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地藏大愿。圆寂后被称为地藏菩萨,那里便成为佛教地藏菩萨的道场,高僧纷纷云集于此,弘法讲经,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盛况空前。此后又有十几位大德高僧在九华山圆寂后成为不朽的肉身,为这座灵秀庄严的佛教名山又蒙上了神秘面纱。千年佛教的传承使九华山拥有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普贤文化积淀,其中就包括有着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九华山佛教音乐”。
  
  二、九华山佛教音乐类型与风格特征
  
  九华山佛教音乐是对九华山寺庙的各种法事仪式中具有音乐性质的经文讽诵及器乐演奏的总称,其在应用形式上分为仪规音乐和道场音乐两类。
  仪规音乐是僧尼们在殿堂里佛像前唱颂的赞、偈等佛曲,主要是唱给佛陀、菩萨等非现实对象听的,有赞、偈、咒、诵等形式。其中赞与偈的音乐性较强,其它多是吟诵性质。赞有称赞、祈祷、歌颂之意,用于颂佛之功德,分香赞、祝延赞、荐亡赞等多类,皆与词为韵体,分八句、六句、四句和多句。八句赞为大赞,如《三宝赞》、《弥陀赞》等,曲调为《柳含烟》,常在法事中间唱。六句赞为小赞,如《戒定真香》、《杨枝净水》等,曲调为《挂金锁》,多在诵经之后法经中间唱。赞的曲调风格古朴、庄严、典雅、静穆,节奏平稳舒缓,音乐旋律起伏较小,多以级进为主。词与曲的结合多为腔多字少,乐句之间、乐段之间的旋律连接多为重叠进行,通常是上句的落音即是下句的起音,给人以若续若断、藕断丝连之感,让人思绪起伏,悠远悠长。偈是佛事中重要的唱诵体裁,用于颂扬佛教教义,梵文唱词,如《回向偈》、《沐浴偈》等,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九言等句式。在曲调上常用上、下对句,有四句复唱的, 也有八句复唱的,常用曲调有《浪淘沙》、《破荷叶》等。咒即咒文,是密语或真言,可意会而不可解,如《华严字母咒》、《普庵咒》、《洒净真言》等。其词的格式变化较多,声调多变,分有韵咒和无韵咒两种。有韵咒低沉、唱缓,常用磬、铃、铛等乐器伴奏;无韵咒节奏急起,较为活泼,用木鱼单点击伴。诵即念诵,是一种有音乐性的韵体腔,与散板吟唱十分相似,主要用于早晚拜佛。
  道场音乐是道场上使用的用于弘扬佛法、超度亡灵的佛乐。道场音乐的对象除了佛神之外,还有信徒,因此曲调较为明朗,包含有明显的世俗性民间音乐特征,民间色彩较浓郁。各种法会上有《八大赞》、《四大祝延》等具有正统性典雅的梵呗演奏,也有以民间《十二时》、《五更转》、《下水船》等小曲为曲调的演唱演奏。如水陆法会送圣,除了带法器伴奏的经文讽诵外,还融入了规模较为宏大的民间吹打,包括唢呐、笛子、笙、箫等吹奏乐器以及锣、鼓、铙、钹等打击乐器等,以演奏各类曲牌为主,既有单独演奏的曲牌,也有若干曲牌联缀演奏的套曲。目前,九华山水陆法会上常用的曲调有百余首,包括大量的古典散套曲牌,如《浪淘沙》、《一枝梅》、《柳含烟》等。这些嘹亮悦耳具有较强欣赏价值的器乐演奏,为深山古寺增添了新的生气,同时通俗化的佛曲也日益深入民间。道场音乐中的有些佛曲吸取了民间的歌曲及民间戏曲腔调,甚至是当时流行的南北曲调,如《小放牛》、《走西口》。这些曲调比较平稳,以级进和小跳为主,几乎没有五度以上的大跳,节奏悠长、舒缓。演唱时使用多种梵呗唱腔,其中有黄梅戏唱腔、越剧唱腔、江浙一带的小调等,使用最多的是黄梅戏唱腔。黄梅唱腔虽然采用安庆地方方言,但能听懂普通话的人基本上都能听懂黄梅调。九华山僧尼大多数来自本省安徽,他们非常熟悉黄梅戏,加上黄梅唱腔优美动听,委婉质朴,节奏适中,念诵佛经时很容易把握佛经内容。
  九华山音声佛事中使用的法器主要是打击乐器,如钟、鼓、磬、铛、铪、木鱼、铙、钹等,均取其音声清亮、悠远、肃穆、沉稳等特质,它们的奏法简单而无特殊变化,目的是引导大众消除沉掉,增加专注和恭敬等。钟,梵语“犍椎”,是寺庙里最常用、最重要的法器之一。佛教认为钟不仅是寺院报时、集众的法器,而且对于修道有极大的功德。钟的音色宏亮、悠远,被广泛用于各种法事。鼓,也是寺庙中重要的法器之一,原先仅作为用餐、听法等集众时而敲击的法器,后加入赞涌法器行列,配合法事唱念。大鼓是在大殿上课时使用,小鼓用于佛事。击鼓时,鼓点能营造出风雨大作的氛围和意境,令人振奋和警醒。磬分为大引磐和小引磬,大引磐声音低沉余音较长,小引磬声音清脆余音较短。较为隆重的场合,如瑜珈焰口、水陆法会等法事上一般使用大引磐,小引磐大多是在佛教信徒家做法事时用。铛子与铪子常在法会唱赞时配合板眼敲打,用以庄严节奏,铪子不敲时两片合拢,敲击时用指托之,放于胸前,因此又称“平胸铪子”。木鱼,古称鱼鼓、鱼板,在诵经时敲击,大众诵经时,音声随其节拍而整齐划一。铙、钹原为娱乐用的乐器,后被用于佛门中的伎乐供养,而成为法器。伴奏法器的编制随唱腔板式而定,有时仅使用一两种,有时会全部使用。在多种法器同时演奏时,每种法器的节奏各不相同,有负责打基本拍子的,有负责打花拍子的,根据曲调的不同而变化节奏,法器之间的拍子有合奏,也有呼应,听起来丰富又悦耳。
  九华山佛教音乐总体风格是旋律流畅、基调稳重、低回幽远,体现了庄重、沉稳的宗教意味。在调式、音阶、节奏、速度、曲式等方面,鲜明地体现了中华传统音乐的特征。调式比较丰富,音乐表述特征繁多,风格情趣多彩各异,有转调迹象。音阶大多是带有“变徵”的五声音阶,较少有偏音。节奏较为自由,平稳缓慢,节拍形式多为4/4拍子,但大多是在次强拍上起唱。旋律进行较为简单,一律下行到句尾及结尾,平和宁静、舒展流畅,音域较窄,基本不超过八度,没有世俗音乐的跌宕起伏,和声简洁、曲式短小。这些都便于曲调的长久流传,更符合了佛教音乐平和、淡雅、肃穆、和谐的美学原则。
  
  三、佛教音乐的作用地位与现实意义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两千年前,佛教东渐传入中国,佛教音乐也随之而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佛教音乐始终植根于中国传统音乐之中并随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而传承,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留了大量的中国古代音乐的信息,是中华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影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
  中国佛教音乐古朴典雅、丰富多彩,充满了智慧、平等、清净的韵律,它既有殿堂音乐的庄严静穆与神秘,又有民间法事音乐的清新淡雅与脱俗。清净和雅的佛教音乐,可以起到积极教化、净化心灵、启迪人生智慧的作用。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矛盾、诱惑、危机和灾难的时代。佛教音乐的内容多是劝人向上,它以慈悲善良、智慧和高尚的精神感染着信众,使人积极向善,和睦相处。因此,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来看,佛教音乐有它的积极意义,正如贺绿汀所言“梵音妙音、清静人间”。
  
  四、九华山佛教音乐的现状
  
  九华山佛教音乐属于汉传佛教音乐,是随着九华山佛教的盛行而兴盛的。千百年来,其音乐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兼收并蓄当地民歌、地方戏曲特色和本地方言,又逐渐形成了曲调庄重肃穆、宁静悠远、平和典雅的九华山特色。它作为古老的民间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历史性,对于研究我国音乐、文化、民俗、民风、宗教流传衍变及特色旅游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于全面深刻地认识民族传统音乐及其发展规律和中国佛教音乐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
  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九华山佛教音乐目前处境艰难,已至失传边缘。佛乐的传承依然全靠口授心传,禅门师承,严重滞缓了其保护和发展的进程。随着一些会佛事和法会的老僧圆寂,一些传统的佛曲渐渐遗失,能传承九华山佛教音乐的人越来越少了,如果再不进行抢救保护,以后就有可能完全流失。九华山佛教音乐的现状折射着中国佛教音乐的现状,因此,在重视文化多样性、保护民族文化的共识中,有必要对九华山佛教音乐进行系统梳理,审视其音乐发展的现状,将其中部分具有原生态价值的音像加以录制保存,同时对其长远保护提出对策。对九华山佛教音乐的抢救保护刻不容缓,传承与发展佛教音乐是我们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对九华山佛教音乐仅做了初步论述,“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音乐同仁来研究保护这块文化瑰宝,让古老的佛教音乐永远流传下去。
  责任编辑:李姝
  
  参考文献:
  [1]田青.中国宗教音乐[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
  [2]田青.佛教音乐漫谈 [M].中国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1).
  [3]李文红.佛教音乐探析 [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4]唐静.九华山佛教音乐探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6(6).
  [5]张旺.佛教音乐简述[J].人民音乐,1994(1).
其他文献
摘 要:梅利亚姆提出的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三步骤”对民族音乐学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该模式中的3个阶段与其研究理念并不一致,对此笔者在进行考察和分析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此外,也从梅利亚姆的“在文化中研究音乐”以及“音乐作为文化研究”这一起点出发,对“音乐记谱与分析”问题进行了考察。  关键词:梅利亚姆;民族音乐学;音乐与文化;“声音-概念-行为”模式;声音景观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本文并非是对当代“原生态民歌”活动产生形成的来龙去脉、历史成因及其发展做整体上的研究,而仅对“原生态民歌”的生存方式、传播途径进行初步分析,以飨读者。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生存方式;人文内涵;功能特点;唱腔特色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1)03-0014-08  引言  本文并非是对当代“原生态民歌”活动产生、形成的来龙去脉、历史成因
期刊
摘 要:声乐演唱包括“演”与“唱”两个方面,即通过歌声和表演来创造鲜明的音乐作品形象。但我国声乐教学上普遍存在重声音、轻表演的现象,因为舞台表演能力缺乏导致许多学生在演唱时不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在诠释音乐作品时受到局限。文章试图从加强表演课程设置的角度,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表演能力,促进学生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提高作品的表现力。  关键词:演唱;表演;表演课程  中图分类号:J6
期刊
摘 要:布鲁斯音乐在美国的起源与发展过程见证了黑人在美国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作为黑人奴隶宣泄苦闷情感的方式之一,这一音乐元素被融入现代黑人文学的创作中。本文拟剖析托妮莫里森的两部巨作中的布鲁斯音乐元素,解读布鲁斯旋律中表现的生存方式和展现的生命哲学,探讨音乐与文学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布鲁斯; 黑人文学;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宠儿》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十二音序列音乐与简约主义音乐是上个世纪先后产生的重要音乐流派,简约主义音乐在其本质上与十二音序列音乐是对立的。本文通过对《阿赫玛托娃安魂曲》的分析,研究其中的宗教音乐元素以及将十二音序列音乐与简约主义音乐结合起来的途径。  关键词:约翰塔文纳;阿赫玛托娃;安魂曲;神圣简约主义;十二音序列  中图分类号:J 6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1)02-0091-
期刊
摘要:肖邦的音乐以抒情见长,同时也充满着诗意的情感表现。他用钢琴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渴望、愉悦、痛苦之情;他用浓郁的波兰民族风格来寄托对祖国的爱、对和平和自由的向往。这些特点,不仅为他赢得崇高的名誉,而且也使他的作品成为钢琴音乐中的精品,深受大众喜爱。本文以他的夜曲、玛祖卡为重点,探讨他的艺术境界及情感深处的波动。  关键词:浪漫主义;民族情感;夜曲;玛祖卡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由张春桥作词、卢肃作曲的《毛泽东之歌》曾在上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广为传唱,但在50年代初却被作为一首带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坏歌”遭到批判而禁唱。对《毛泽东之歌》的批判鲜明地反映了“左”的政治思潮与音乐思潮在建国之初的发展及其影响。  关键词:《毛泽东之歌》;音乐批评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1)03-0087-04  新中国成立后
期刊
摘要:黄虎威的《斯波索宾等习题解答》是一部集和声分析、和声习题为一体的理论性专著。本文通过对黄虎威教授的采访,从其自幼与和声的情结、写作缘由、写作过程等方面记述了他一段长达16年的写书经历,并阐述了《斯波索宾等习题解答》一书对推动功能和声的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及其学术价值。  关键词:黄虎威;和声学;《斯波索宾等习题解答》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
期刊
摘要:产业与非产业是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中两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专家学者对非产业化的呼吁,与地方政府、民间艺人的产业化需求形成了两个正确但又相互矛盾的命题——二律背反。在现实保护的举措中,产业与非产业化之间能否实现对立统一?音乐文化遗产能否搭乘产业列车?文章从二律背反的辨证认知中指出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中“产业与非产业化”融合的可操作性,提出了非产业的“留存”保护,与产业化的“生存”保护同时进行的保护方案。
期刊
专论  [2-03]敖昌群/音乐艺术教育的区域特色  ——四川音乐学院的历史与现状  王光祈研究  [1-03]甘绍成/弘扬先行者精神 深化王光祈研究  ——2009王光祈研究国际  学术讨论会综述  [1-08]宫宏宇/中华知识分子的典范、少年中国精神的化身: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眼中的王光祈  [1-14]韩立文/廖叔辅先生与王光祈研究  [1-15]汪毓和/我对王光祈的粗浅认识  [2-06]牛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