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文学中的布鲁斯

来源 :音乐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O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布鲁斯音乐在美国的起源与发展过程见证了黑人在美国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作为黑人奴隶宣泄苦闷情感的方式之一,这一音乐元素被融入现代黑人文学的创作中。本文拟剖析托妮•莫里森的两部巨作中的布鲁斯音乐元素,解读布鲁斯旋律中表现的生存方式和展现的生命哲学,探讨音乐与文学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布鲁斯; 黑人文学;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宠儿》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1)02-0089-02
  
   音乐是美国黑人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黑人音乐中的布鲁斯是在早期黑人圣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形式。作为黑人奴隶宣泄苦闷情感的方式之一, 布鲁斯音乐演绎的是美国黑人的个人命运。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曾说过“黑人的圣歌和布鲁斯音乐包含一种生存哲理。”① 布鲁斯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黑人战胜自我、战胜恶劣环境的一种方式。它不仅能抒发黑人内心的苦闷,也能向黑人后代和世人传递黑人文化和智慧。许多美国作家在文学作品创作时,通过布鲁斯这一音乐形式反映黑人的生活境况,展现黑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理。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代表人物拉尔夫•埃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处处模仿布鲁斯音效,强有力地证明了黑人文学中的音乐传统。詹姆斯•鲍德温在《桑尼的布鲁斯曲》中借助布鲁斯弹奏了一曲强劲的黑人觉醒之歌。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就是一曲完整的布鲁斯音乐,深刻表达了黑人女性试图摆脱种族歧视和压迫的强烈愿望。
  在众多有代表性的作家中,托妮•莫里森是唯一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作为一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作品总是深深植根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紧密围绕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历史命运展开。莫里森的成功不仅在于其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艺和独具匠心的叙述风格,也体现在其将黑人音乐渗透到作品的字里行间, 以此来传达她对黑人历史和文化的深切关怀。莫里森曾经说过,她的故事就是要努力表达出那些只有在音乐中才能表达的东西。
  在《最蓝的眼睛》、《宠儿》等备受关注的作品中,莫里森充分运用布鲁斯这一音乐形式,将文学与黑人传统文化完美地融为一体,使作品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评论赞誉莫里森为“吟唱布鲁斯的莎士比亚”。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处女作,也正是这部不足20万字的作品确立了莫里森在美国黑人文坛上的地位。为了在字里行间充分表达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揭示白人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意识对黑人的浸染和扭曲这一主题,莫里森自然而巧妙地将布鲁斯音乐的风格和内涵融入了该小说的创作中。
  小说的叙述者克劳迪亚是一个生活在恶劣环境中却健康成长的女孩。克劳迪亚的快乐源于母亲歌唱传统布鲁斯歌曲的甜美歌声。母亲“一直唱着有关火车和阿肯色州的歌曲”②,她的歌声不仅给克劳迪亚带来安慰和启迪,更让克劳迪亚学会了勇敢与坚强。克劳迪亚甚至觉得“痛苦不仅是可以忍受的,而且还是甜蜜蜜的。”③正是在这些布鲁斯音乐的滋养下,克劳迪亚渡过了艰难的岁月,实现了自我身份的认同。
  克劳迪亚也正是用布鲁斯音乐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佩克拉•布里德洛夫的故事。年仅11岁的黑人女孩佩克拉•布里德洛夫因相貌难看而受到周围人及家人的嫌弃,于是她极度渴望一双可以改变自己的最蓝的眼睛。然而,她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遭到父亲强奸并怀孕,由此堕入更加痛苦的深渊。在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游离,佩克拉最终精神错乱、心智异常,产生了幻觉。她坚信自己已经拥有了一双可以改变命运的美丽蓝眼睛,并完全沉浸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里。
  为了将布鲁斯音乐的风格和内涵与故事的发展融为一体,在小说的引言部分,莫里森刻意让叙述者将美国启蒙读本《迪克和简》的故事重复叙述了3次。叙述者的这3次叙述也似乎一次比一次紧张和急迫,尤其是最后一次被省略了标点和间隔的重复叙述使得一段完整的故事演变成了模糊不清的乱语。正如一曲布鲁斯音乐,这样的叙述急促、纷乱、忧伤,且欠缺逻辑。莫里森的这种安排为主人公的命运埋下了伏笔——佩克拉的精神状态从正常到混乱直至疯狂,这种极端的变化隐含着白人主流文化对黑人女孩幼小心灵的浸染、扭曲和荼毒。
  在《最蓝的眼睛》中,叙述者克劳迪亚在布鲁斯的支撑下顽强地生存,在吟唱布鲁斯以抒发忧郁和悲伤的同时,传递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价值。与之相反,主人公佩克拉则是强势的白人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意识的牺牲品。在受到母亲的嫌弃、父亲的奸污后,佩克拉只有与自己拥有一双象征着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价值的蓝眼睛的幻觉相伴,她的世界里只有梦幻与癫狂,因为她已无法吟唱自己的布鲁斯,无法抒发自己的忧郁与苦闷。
  通过借助布鲁斯这一音乐形式,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深刻地剖析了在白人文化价值为主导的社会中黑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惑,同时也彰显了黑人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1987年,莫里森的另一巨作《宠儿》问世。该小说以女奴玛格丽特•加纳的故事为原型,表现像玛格丽特那样的奴隶们的生活状态。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叙事话语使其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在《宠儿》中,莫里森再次融入了布鲁斯音乐元素。许多评论家认为《宠儿》就是在演绎一曲充满布鲁斯情绪的爵士乐。
  正如在爵士乐演奏中,演奏者在演奏的同时,必须非常关注其他声音和乐器,莫里森在《宠儿》中的多视角叙事有效地将充满布鲁斯情绪的爵士乐这一音乐形式与文学作品创作融合到一起,深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和奴隶制下黑人的生活和心灵创伤。
  小说的开篇布局便是突如其来, 没有章节标题,首行也没有缩进, 让读者置身于纷乱的音符中。随后的章节同样既无标题, 也无明显的过渡, 动荡的叙事节奏, 把故事拉向不同的人物和事件, 恰似即兴而自由且变化多端的演奏。 莫里森通过赛丝、丹芙以及保罗•D等多人多次的叙事手法不仅使叙述更加客观可信,而且更有力地揭示了黑人的悲惨命运。莫里森在转换叙述视角时,充分融入了布鲁斯音乐的风格与内涵,突出其即兴、自由、变化的特点,将风格不同、长短不一的片断巧妙而自然地融为一体,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完整且精彩的画面。
  对于莫里森来说,深沉忧郁的布鲁斯音乐是一种用于演奏的情感文字,更是一种超越苦难的生存哲理。在一次访谈中,莫里森曾经表示, 她要在创作中借助于音乐元素来充分表达她所希望传递给读者的思想, 即借助于布鲁斯音乐形式彰显黑人文化以及价值观。莫里森犹如文坛上的音乐大师,在小说的创作中,巧妙地运用黑人布鲁斯音乐元素,不仅反映了黑人的生活境况,展现了黑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理,而且体现了美国黑人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
  对于将布鲁斯这一黑人音乐融入文学作品创作的美国作家来说,文学作品创作离不开布鲁斯表现手法,因为“布鲁斯是一种动力,它驱使人们将黑人经历的痛苦的生活细节和非人道的生活插曲记载在痛苦的意识中,是对忧伤的布鲁斯的一种体验和超越,但不是从哲学中找到安抚,而是从中获取一种近似悲剧和近似喜剧的抒情方式。”④作为黑人文化话语的代名词,布鲁斯代表了一种社会存在,同时也成为了美国黑人的典型的文化诉说。布鲁斯既是一种音乐,又是一种语言。通过布鲁斯音乐与文学作品创作的结合,黑人文化的形式与内涵同时得以传承和弘扬。
  责任编辑:马林
  
  注释:
  ① Jerry Gafio Watts, Heroism and Black Intellectuals: Ralph Ellison, Politics, and African American Intellectual Life [M]. North Carolina: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4, p.55.
  ② 托妮•莫里森. 最蓝的眼睛[M]. 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p.64.
  ③托妮•莫里森. 最蓝的眼睛[M]. 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p.87.
  ④ Ralph Ellison, “Richard Wright’s Blues”, in The Collected Essays of Ralph Ellison[M]. New York:Random House, 1995, p.135.
  
  参考文献:
  [1] 托妮•莫里森. 宠儿[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 王守仁.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 朱秋华.西方音乐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Blues in Black Literature—Taking Music Elements in Tony Morrison’s Literary Works for Example
  Wu Licong
  Abstract: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blues shows the rough and hard life of black people in America. As one of ways to give vent to their pentup feelings, many black writers implant the music elements, that is, blues into their literary works. By analyzing the blues elements in two great literary works wrote by Tony Morrison, this article interprets the living predicament and philosophy in blues, in hopes to make a discussion on the power of expression in music and literature.
  Key words:blues; black literature; Tony Morrison; The Bluest Eye; Beloved
其他文献
摘 要:蒋祖馨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民族钢琴音乐的创作与研究。他的创作可以分为探索期、成熟期和超越期三个阶段。其作品具有题材的独特性、曲式结构的多样性、和声语言的民族化及调式调性的多样性等特点,达到了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与个性风格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蒋祖馨 ; 钢琴作品;创作特点;风格  中图分类号:J 6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1)01-0093-04  
期刊
摘要:文章从对题在赋格中使用的情况,自由对题的素质,写作特点之比较等方面,阐述了自由对题使用现状、实际价值。试图让这一被忽略的,然而又独具特色的复调音乐表现手段,引起作曲者、教学者、研究者的关注。此文是笔者所写《三个基本数据 一张设计图式》①的续篇。  关键词:赋格;对题;固定对题;自由对题;飞翔空间  中图分类号:J6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1)03-009
期刊
摘 要:文章主要介绍了王光祈的“国乐”观,王光祈学习、研究民族音乐传统和西方音乐的成果,以及建设“中华乐派”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国乐;民族音乐传统;律;调;记谱法;琴谱;乐器;旋律;戏曲;中华乐派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1)02-0003-04    一、王光祈的国乐观    王光祈(1892—1936)时代,对如何创建和发展中国音乐,争论颇多
期刊
摘 要:双簧管是产生于欧洲16世纪的一种吹奏乐器,从20世纪传入中国以后,深得中国人民的喜爱。然而一百年过去了,中国民族风格的双簧管乐曲仍很少见。本文以双簧管演奏者的身份创编了一系列作品,并经多位双簧管演奏家演奏后的感悟为基础,论述了双簧管如何继承和发扬民间音乐精粹的体会。  关键词:双簧管;民族音乐遗产;继承;发扬  中图分类号:J6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
期刊
摘 要:国内各院校《中国音乐史》课程,逻辑地包含古代、近现代和当代三部分。此前,其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均程度不等地存在古今割裂、厚古薄今现象。戴嘉枋《中国音乐史》课题组意在编写一部整三为一、贯通古今的中国音乐史通用教科书,其结构设计和课时安排隐含着厚今薄古命题,窃意极表赞同,并认为,须以与我国当代音乐文化建设关系远近以及对未来音乐艺术繁荣发展影响力和作用力大小作为裁量中国音乐史教材内容详略、教学课时
期刊
摘 要:当代琴馆与琴社之间保持着相区别又相统一的关系。琴馆不同于其他一般培训机构的文化属性特征,当代琴馆有着各不相同的的生存状态、琴乐推广策略与运行模式。在新的琴乐环境下,我们应更好地发挥琴馆传播弘扬琴学的堡垒阵地作用,应以其为重要阵地,并与专业院校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将古琴文化在更大的社会范围传播、传承。  关键词:琴社;琴馆;古琴传承;运行模式;文化属性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乐谱文本是音乐表演的根本依据。然而,由于乐谱是一个在时间进程中出现、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内有不同的面貌和性质,故而其在实际的表演实践中发挥的功能也是变化不定的。本文以历史眼光检视了乐谱在不同时期内扮演的角色及其对演奏实践的制约和影响,旨在深化我们对音乐表演实践的理论认识。  关键词:乐谱;文本;表演,观念,诠释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
期刊
摘 要:梅利亚姆提出的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三步骤”对民族音乐学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该模式中的3个阶段与其研究理念并不一致,对此笔者在进行考察和分析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此外,也从梅利亚姆的“在文化中研究音乐”以及“音乐作为文化研究”这一起点出发,对“音乐记谱与分析”问题进行了考察。  关键词:梅利亚姆;民族音乐学;音乐与文化;“声音-概念-行为”模式;声音景观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本文并非是对当代“原生态民歌”活动产生形成的来龙去脉、历史成因及其发展做整体上的研究,而仅对“原生态民歌”的生存方式、传播途径进行初步分析,以飨读者。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生存方式;人文内涵;功能特点;唱腔特色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1)03-0014-08  引言  本文并非是对当代“原生态民歌”活动产生、形成的来龙去脉、历史成因
期刊
摘 要:声乐演唱包括“演”与“唱”两个方面,即通过歌声和表演来创造鲜明的音乐作品形象。但我国声乐教学上普遍存在重声音、轻表演的现象,因为舞台表演能力缺乏导致许多学生在演唱时不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在诠释音乐作品时受到局限。文章试图从加强表演课程设置的角度,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表演能力,促进学生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提高作品的表现力。  关键词:演唱;表演;表演课程  中图分类号:J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