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舌鳞状细胞癌颈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回顾性分析

来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man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临床Ⅰ/Ⅱ期舌鳞癌患者术后颈隐匿性淋巴结转移数量、区域情况及其与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为早期舌癌手术方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4月术前诊断为临床Ⅰ/Ⅱ期(cT1/T2N0M0)舌鳞癌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中有颈隐匿性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特征。

结果

101例术前诊断临床Ⅰ/Ⅱ期(cT1/T2N0M0)舌鳞癌患者中,22例发现转移淋巴结,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率为21.78%。22例患者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22~83岁。经χ2检验统计分析,肿瘤大小及肿瘤分化程度对隐匿性转移率无明显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区域中,Ⅱ区转移例数最多,其次是Ⅰ区、Ⅲ区、Ⅳ区;Ⅴ区未发现颈淋巴结转移患者。共有20例隐匿性淋巴结转移集中于Ⅰ和(或)Ⅱ和(或)Ⅲ区,占90.9%,"跳跃性转移" 1例(Ⅲ区),占4.6%。

结论

早期舌癌可发现较高的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率,转移率与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隐匿性转移的淋巴结仍有规律可行,绝大部分患者集中于Ⅰ、Ⅱ、Ⅲ区,肩胛舌骨上区淋巴清扫能最大限度清扫可能转移的淋巴结。对于临床Ⅰ/Ⅱ期(cT1/T2N0M0)患者,采取原发灶手术切除同时,应强调同期行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治疗。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面神经管的正常CT解剖参数及变异特征。方法收集2009—2015年252例因非耳科疾病接受CT检查(包含颞骨在内)儿童的影像学资料,其中492耳纳入分析。根据年龄分成6组:新生儿组(<1个月)42耳,婴儿组(1个月~1岁)106耳,幼儿组(1~3岁)102耳,学龄前组(3~6岁)100耳,学龄组(6~10岁)60耳,青春期组(10~14岁)82耳。分别测量各组迷路段、鼓室段和
期刊
使用小鼠进行变应性鼻炎(AR)相关研究已经有20余年历史,然而目前在小鼠品系、致敏原和佐剂类型、制模周期、致敏原剂量选择以及模型判定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相关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逐步解决目前小鼠AR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对实现小鼠AR模型的规范化和AR研究的深入性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耳蜗毛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差异性微小RNA(microRNA,miRNA)构建的基因调控网络,分析耳蜗毛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重要基因及功能,探讨以氧化损伤为基础的多种感音性聋的分子机制。方法以200 μmol/L叔丁基双氧气水(tert butyl hydrogen peroxide,t-BHP)染毒培养的小鼠HEI-OC1细胞系构建氧化应激损伤耳蜗毛细胞模型,高通量sRNA测序筛选差
目的探讨一种开口于胸锁关节浅面皮肤的先天性窦道的胚胎来源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5年6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0例开口于胸锁关节浅面皮肤的先天性窦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儿,其中男4例、女6例;确诊年龄为11~96个月(平均为33.4个月);均位于左侧;所有病例均表现为生后左侧胸锁关节周围、胸锁乳突肌下端前内侧皮肤瘘口,感染后出现流脓、肿痛。细菌学培养,5例
目的探讨突变型Rad50蛋白联合放射线照射对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杀伤作用。方法实验设空白对照组、Ad-Rad50-GFP作用组、Ad-EGFP作用组、单纯照射组、Ad-Rad50-GFP +照射组、Ad-EGFP +照射组,携带突变型Rad50蛋白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Rad50-GFP转染CNE1细胞,免疫印迹实验检测MRN复合体相关组分Mre11、Rad50、Nbs1的表达情况,中性彗星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