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主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shan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通过积极培养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开设相关专业为主流文化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通过传承文化传统吸收国外文化精华,以及科学研究的形式丰富发展了主流文化;通过校园文化实践积累经验和直接参加主流文化建设,通过高校师生服务社会和自身的榜样力量促进了主流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 主流文化 文化创新
  [作者简介]侯东喜(1962- ),男,河北邯郸人,河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乔长水(1972- ),男,河南洛阳人,河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化建设。(河北唐山06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研究” (项目编号:HB09BMK001)和2010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行·同步’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104075)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2-0031-02
  
  一、高校为主流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1.大学阶段是培养主流文化意识的关键时期。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和首要任务。高校培养人才职能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会不断地发生改变,但培养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参与的积极性却始终不会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是接受专门教育的结果。“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22岁之间,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正处于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尚未真正成熟的阶段。无论是社会认知、情感,还是自我意识,他们都处于走向成熟但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期,因而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其可塑性很大。”①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主流文化意识的关键时期。经过高校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政治信仰比较明确,政治情感深刻,政治态度积极,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能力。特别是在在多样化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主流文化意识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兴衰,还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2.高校通过各种手段强化学生的主流文化意识。高校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传授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
  首先,“两课”是进行主流文化意识强化的主渠道。“两课”指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教育课”的统称。“两课”涵盖了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承担着理想、道德、政治、经济、法律以及时事等多方面的教育,是普遍的、全面的、系统的主流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阵地。通过“两课”的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政治学、哲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还为他们提供一个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周围世界的方法,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的期待,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其次,高校党建是强化学生主流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高校党委采取措施在“三育人”中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主流文化渗入师生的学习和生活。通过把支部建立在班级,经常举办各种政治学习活动,让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其他学生参加,培养学生爱祖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党的了解,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党组织,壮大党员队伍,优化党员组成结构,增强党组织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最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有力地强化学生主流文化意识。校园文化活动生动活泼的形式、有趣的内容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渗透机制把主流文化的价值观等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德与才、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诚信观念、团队精神与人际关系,树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3.高校通过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直接为主流文化建设服务。当前,各高校开设的专业名目繁多,但从总体上来看主要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只涉及局部领域的问题,人文社会科学影响十分广泛。人文科学主要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涵覆了文、史、哲及其衍生出来的美学、宗教学、文化学、艺术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创新人才、企业家和治国精英对主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由于市场经济的逐利倾向,人文学科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在全球化和多样性日益明显的今天,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责任。
  二、高校的研究成果为主流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1.高校是主流文化传承的主要机构。主流文化的传承除了文化环境的无意识影响外,重要的是通过一些社会机构的有意识地传递。高校就是有意识的主流文化传递机构。高校集人类几千年文化发展之精华于书本中、讲坛上,高校学科门类齐全,拥有大量的图书情报资料和科技信息,学术传统悠久,有良好学术交流的环境。高校历来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通过研究活动搜集整理文化遗产,汲取精华,不断创新。在对学生的教育上,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使主流文化精神、主流价值观念感染和影响学生,培养青年一代。同时,高校具有较为宽松的环境,使教师能有时间和精力从事自己爱好的研究,随着学术活动自由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教师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从而再现百家争鸣的壮观图景,使各种观点在争鸣中不断达成共识,在争鸣中形成新的观点,使学术更加繁荣。同时,教师把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通过学生不断传播出去,从而对社会产生影响。
  2.高校通过文化交流为主流文化提供养分。文化隔离、封闭,文化的发展速度就缓慢甚至停滞;文化越交流越开放,文化发展就越快。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作用下,文化交流愈来愈频繁,这为文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当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大学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各国高校都十分重视翻译、出版外国学术著作,研究国外社会状况,相互派遣学者和留学生,不断将本国主流文化传递到其他国家,又将他国主流文化建设经验带回国内。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吸收他国主流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他国在主流文化建设的教训,避免走弯路。每个民族都有其优势和长处,通过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成分,不仅能使我们的主流文化更快更好地发展,还能够增强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动与西方文化的对话。充足的养分能加快主流文化的发展速度,增强主流文化的竞争力。
  3.高校通过文化创新为主流文化提供新鲜血液。一切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高等学校是人才的集中地,高校师生思想活跃、才华出众、智力超群,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高校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文化创造的主力,高校师生是发展主流文化的生力军。高校教师一般来说都是一定领域的专家,他们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兼有从事科学研究的重任。高校不仅担负着传授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同时还承担着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任务。2001年,全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8.6万人,通过各种渠道共获得科技经费174.5亿元,科技人员承担各类科技课题研究12.1万项,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415项,占总项目数的77.00%。高校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果直接为发展社会物质文明服务,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成果将会对社会意识、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创造出新的精神产品和文化财富,为主流文化的发展和壮大提供理论支持。
  三、高校直接参与主流文化建设
  1.高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主流文化建设积累经验。高校校园文化是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是思想意识集散中心,是新潮流的引领者,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十分重要。为了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高校往往会采取有力的措施,倡导积极向上的文化取向,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就是经常采用的措施之一。高校通过营造积极向上、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校园文化为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来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以文化养人、文化造人。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的。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挑战。高校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经验,并在小范围推广应用,在不断改进中逐步完善。高校通过校园文化创新来引领文化发展,通过传播文化来影响社会,为主流文化的发展积累经验,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如北京大学在20世纪初,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今天的北京大学是文化、科技的领头羊。在北大先后产生了陈独秀精神、李大钊精神、闻一多精神、朱自清精神、王选精神。这些思想精华不仅是北大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为社会文化的发展积累了养分,做出了重要贡献。
  2.高校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直接参与主流文化建设。高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育部2008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普通高校总数达2263所,全国高校拥有固定资产近万亿元,高校教职工人数218万多人,普通本、专科在校总人数超过2000万人。与此同时,高校对社会文化的引领作用十分明显。著名的“五四运动”,就是发端于北京大学,最终扩散到社会,形成一场全国范围的政治浪潮。高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文化传递工作,而且传递的核心是主流价值。高校自身的发展往往超越了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它通过自身的示范,通过对社会现实中的不良倾向进行批判,践行主流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引导社会前进。特别是在当前,人们精神追求低俗化倾向明显,高校要保持自身独立发展的特征,保持自身的独立特性,通过保持清醒的选择、理智的实践和批判精神,承担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责任,通过它的文化传播功能与机制,不断地对社会产生影响,引导着大众的生活,引导社会前进,促进主流文化的发展。
  3.高校教师和学生是主流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师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对社会现实总带有文化理性的思考。教师通过“著书立说,以学者的身份、以学术的方式参政议政,参与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咨询等”。②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咨询,为政策的改进提供建议,通过对文化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这些建议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公众产生影响。高校教师作为政府高层的“智囊团”影响着政府的决策,还走进中南海“非常课堂”。据报道,自十六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已经进行了62次集体学习,共有125位专家学者相继走进中南海怀仁堂,在这些专家学者中有25人是大学教师。
  高校师生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还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们通过自身的行为为社会阐释了什么是高尚。近年来,不断有师生被社会奉为楷模,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推进主流文化建设。在近几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有多名师生入选,如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徐本禹、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湖南怀化学院学生洪战辉、200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2009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何东旭、陈及时、方招等勇救落水儿童的集体。他们的事迹广为传颂,不断激励着人们走向崇高,他们通过不断践行主流价值观的方式,推动着主流文化建设的进程。
  
  [注释]
  ①顾建民.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91.
  ②孙冰红.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论[DB/OL].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dbname=CDFD2007&filename=2006040678.nh,2007-04-06.
其他文献
(1)加强电力规划,规范电源建设秩序。(2)积极贯彻国家能源战略,优化调整电源地区布局,明确指出加大西部地区大水电、大煤电基地开发建设力度。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历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化过程。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专家和教师们都在倡导信息技术不应只作为教师“教”的工具或只是更直观呈现知识的工具,而应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实验验证、主动建构数学模型的有力工具。“一对一”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更要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展示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利用计算机中的互动软件,开展“做中学”的学习过程。如何实现以上转变?经过大量的
(1)华能北京热电厂采用化学吸收法捕碳技术。利用碱性溶液对酸性的CO2进行吸收,并借助逆反应实现溶剂的再生。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单乙醇胺(MEA)的醇胺法。
为满足我国七大煤电基地和电力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需要,围绕已投运的600MW亚临界火电直接空冷机组运行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热风回流威胁停机的解决方法、一体化排汽联合装置和空
介绍了钢球磨煤机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工作流程,分析了磨煤机运行(乏气送粉),停止(热风送粉)的切换过程,提出了相关的控制策略,并在上海石化热电总厂进行了实践,效果良好。
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有着丰厚的哲学、经济学、生态学和管理学基础。特色专业建设既是一种促进新质不断优化的发展观,又是一种提高教育价值的资源配置方式;既是一种多样性的
为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9月13日,教育部在浙江杭州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出席会议并讲话,教
从文化人类学视阈来看,高校毕业典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蕴,它承载了高等教育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同时它又是个体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发挥着毕业生身份转换的文化功能,展演
广州珠江电力有限公司装有4×300MW发电机组。3号机组自投运以来,凝结水管道振动日益严重,导致金属管道局部疲劳破裂泄漏,以至危及凝结水系统的安全。
人生总有一些记忆让人感动,总有一种韵律让人难忘,就像听许巍的那首老歌《家》,似乎就能闻到故乡的泥土清香,听见故乡的蝉虫鸣唱,那种韵味、旋律就好像被刻进游子的骨头里,回味时让人感到温暖、怀念,不觉中眼浸泪花……在我的记忆中,语文老师有“声情并茂、诗词喷发”的雅致,数学老师有“思维缜密、语如格言”的严谨,政治老师有“旁征博引、从容雄辩”的智慧,那么信息技术课堂将留给学生怎样的印象“符号”呢?我放映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