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X
摘要 让学生自主课学习,要把课堂让给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学;保证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尽情读;强化自主的意识,让学生尽管问;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大胆说。
关键词 学生自主 差异性 和谐发展
近年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我们教师在潜意识里常会用统一的要求、统一的目标来对待不同的学生,以至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讲得太多、问得太多的弊端。学生是有差异的。怎样让学生共同进步呢?我们努力摸索,逐渐明确了方向——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让给学生。
一、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自己学
让学生自己学,并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学,老师什么也不讲,而是将教和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多方面的选择权利,让学生学得主动。在阅读教学中,不同阅历、不同个性的孩子对课文内容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因为人人都有“理解”的权利。
在《做一片美的叶子》的教学中,在如何理解“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葱绿。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这句话时,有的学生讲,“生活的大树”就是指社会,具体可以是我们的集体、我们的祖国;而有的则说,“输送着营养”是指作出贡献;还有的说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为了我们的祖国,人人都应该“做一片美的叶子”,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学生的理解颇有见地。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要努力促使他们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去理解问题。
二、保证充足时间,让学生尽情读
学习课文主要是读,听人读、自己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获得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保证时间让学生自己读。我们可以首先要求学生能读通课文,这是理解课文的起点。作为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可运用多媒体把语言文字变成直观、生动的图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可由教师作艺术性范读,或让学生自由轻声地读、同桌之间互相倾听,这样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悟。其次要读懂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就要坚持在“读”上下功夫,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讲解和烦琐地提问。课堂上安排默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读起来,使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直至读懂。然后是读熟课文,把一篇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读懂。学生将那些文质兼美的书面语言积累下来,并使之内化,逐步做到自主读书。
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默记、熟记课文,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最后我们要求学生能读好课文,真正读好课文是建立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基础上的,这绝不仅仅要求学生只是能读出抑扬顿挫。美读时,教师要有情感地去导读,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传神地表达出来,通过读,让学生达到“言为心声”的境界。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领悟,一种再创造。
三、强化自主意识,让学生尽管问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会问”,不要为提问而提问。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晶,是思维成果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非完成任务。避免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认为提问是课堂发言的必需,每节课都得有所表示。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为避免学生的问题流于表面化,教师要让学生在深入思考后再提问;一些通过自身努力、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互相讨论可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问。让学生尽管问,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循循善诱。教师决不能掩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察,甚至无知,也不能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止了学生的创新。教师需要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需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不能让问题止于自己。通过让学生提问,让他们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
四、创造展示机会,让学生大胆说
传统意义上的“学困生”只差在学习成绩上,然而他们创造的潜能或不差。我们要缩小学困生与优秀生之间的差异。课堂上,当一个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老师便马上令其坐下,而另请“高明”的现象并不少见。课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为“学困生”提供发挥、展示自己和创造才能的空间。其次,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但很多时候,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们会各抒己见,他们对前面同学的回答充耳不闻,只会按照自己想好的答案去说,不会对前面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改进或提出异议。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起示范作用,教给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方法。如“××回答得不全面,我还想补充一点………‘我非常赞同××的观点,如果……那么……”等。久而久之,润物无声,学生定会模仿老师有分析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落实。
依据现代教育理论,我们应该让课堂彰显效能,让学生和谐发展。为此,我们要做教坛不懈的探索者,构建学生自主的教学模式。我们应牢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摘要 让学生自主课学习,要把课堂让给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学;保证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尽情读;强化自主的意识,让学生尽管问;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大胆说。
关键词 学生自主 差异性 和谐发展
近年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我们教师在潜意识里常会用统一的要求、统一的目标来对待不同的学生,以至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讲得太多、问得太多的弊端。学生是有差异的。怎样让学生共同进步呢?我们努力摸索,逐渐明确了方向——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让给学生。
一、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自己学
让学生自己学,并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学,老师什么也不讲,而是将教和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多方面的选择权利,让学生学得主动。在阅读教学中,不同阅历、不同个性的孩子对课文内容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因为人人都有“理解”的权利。
在《做一片美的叶子》的教学中,在如何理解“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葱绿。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这句话时,有的学生讲,“生活的大树”就是指社会,具体可以是我们的集体、我们的祖国;而有的则说,“输送着营养”是指作出贡献;还有的说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为了我们的祖国,人人都应该“做一片美的叶子”,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学生的理解颇有见地。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要努力促使他们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去理解问题。
二、保证充足时间,让学生尽情读
学习课文主要是读,听人读、自己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获得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保证时间让学生自己读。我们可以首先要求学生能读通课文,这是理解课文的起点。作为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可运用多媒体把语言文字变成直观、生动的图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可由教师作艺术性范读,或让学生自由轻声地读、同桌之间互相倾听,这样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悟。其次要读懂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就要坚持在“读”上下功夫,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讲解和烦琐地提问。课堂上安排默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读起来,使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直至读懂。然后是读熟课文,把一篇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读懂。学生将那些文质兼美的书面语言积累下来,并使之内化,逐步做到自主读书。
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默记、熟记课文,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最后我们要求学生能读好课文,真正读好课文是建立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基础上的,这绝不仅仅要求学生只是能读出抑扬顿挫。美读时,教师要有情感地去导读,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传神地表达出来,通过读,让学生达到“言为心声”的境界。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领悟,一种再创造。
三、强化自主意识,让学生尽管问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会问”,不要为提问而提问。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晶,是思维成果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非完成任务。避免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认为提问是课堂发言的必需,每节课都得有所表示。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为避免学生的问题流于表面化,教师要让学生在深入思考后再提问;一些通过自身努力、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互相讨论可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问。让学生尽管问,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循循善诱。教师决不能掩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察,甚至无知,也不能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止了学生的创新。教师需要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需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不能让问题止于自己。通过让学生提问,让他们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
四、创造展示机会,让学生大胆说
传统意义上的“学困生”只差在学习成绩上,然而他们创造的潜能或不差。我们要缩小学困生与优秀生之间的差异。课堂上,当一个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老师便马上令其坐下,而另请“高明”的现象并不少见。课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为“学困生”提供发挥、展示自己和创造才能的空间。其次,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但很多时候,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们会各抒己见,他们对前面同学的回答充耳不闻,只会按照自己想好的答案去说,不会对前面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改进或提出异议。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起示范作用,教给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方法。如“××回答得不全面,我还想补充一点………‘我非常赞同××的观点,如果……那么……”等。久而久之,润物无声,学生定会模仿老师有分析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落实。
依据现代教育理论,我们应该让课堂彰显效能,让学生和谐发展。为此,我们要做教坛不懈的探索者,构建学生自主的教学模式。我们应牢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