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微一体”教育模式下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框架研究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slay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针对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特点,秉持知识传授、能力提高和价值引领的“三位一体”教育理念,构建由“微课程”“微载体”和“微环境”组成的“三微一体”新模式,以适应“微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要求。为形成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的新模式奠定基础,对于系统探索课程思政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的有效融入具有实践意义。
  关 键 词: “三微一体”;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
  一、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着眼当下,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数字信息及媒体技术逐渐成为主流[1]。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具有“微”特征的产品,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微时代”。在这一时代下,人们信息传播、人际交流、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微观教育体系中,大多数国家为了使国民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都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2-6]。因而,立足本国实际,符合微时代特征的诸多嵌入基础教育至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逐渐受到关注及重视。在高校中,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肩负文化挖掘与传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因而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相融[7],并开辟、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无疑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信仰与专业的双重培养。
  二、国内外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一)国外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较为系统而有效的。从表面上看,英、美等国家的高校并没有独立而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課,但渗透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课程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占有很高的比例。此外,他们还通过涉及职业、社会、民族等多层次的道德内容,进行系统的道德观念、生活准则以及宗教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培育[8,9]。这样不光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和思想的熏陶,于无形中逐步接受价值观念的引导,同时还不易引发逆反心理,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国内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0,11],在这一指引下,“思政课程”开始向“课程思政”[12]转变。自2014年起,上海市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张黎声教授将枯燥的专业课演绎成深刻的“人生大课”[13],在专业教育课中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人体解剖学”上出了生命哲理与使命担当。课程思政逐步深入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的各门课程中。课程思政的目标就是以之为载体,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14],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三、“微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微时代”的人类社会,也带来了艺术形态的革新和技术多元化的发展。“微时代”受众对话式的交流方式,高度显示了大众的主体性,它要求媒体成为开放的传播平台。每个人都是自媒体,都是信息与舆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此,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应更加积极、准确地把握大众思想情感的变化轨迹。具体说来,要推动地方主流媒体向新兴媒体拓展,保证媒体传播过程中传统文化及精粹的有效及正向传播,对于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及道德素养提出了高要求。因此,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中“课程思政”的全面融入必不可少,其运作也必须符合“微时代”的特征。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创新与技术的进步总是如影随形,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在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下,正趋向于跨学科、融技术、重交互的多元化途径拓展[15]。这就要求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教育教改模式中紧跟“微时代”所带来的时代特点、机遇和挑战。
  四、课程思政的框架构建
  (一)框架构建内容
  “三微一体”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16]。从顶层设计统一树立课程思政育人意识,立足艺术设计类的专业特点,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特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及鲜明的行业特色,深度挖掘艺术设计类专业主要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融入思政元素的“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当下云端平台,结合各种微课程教学工具和网络平台,打造课程思政传播的“微载体”[17];通过整合资源,借助思政主题化的毕业设计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形式,构建思政教育的“微环境”[18]。通过“三微一体”创新模式,培养既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又具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伦理观念、工匠精神和文化自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卓越人才。
  (二)教学应用
  1.“微课程”的建设:立足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内涵和脉络,结合符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行业特色,在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中提炼出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设计伦理等思政元素,将红色经典、德育等内容引入专业课程中,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课程,以微课、MOOC、在线课堂等形式进行呈现,课程内容“微言大义”;
  2.“微载体”的打造:优化当下网络平台中的在线开放课程,将其与QQ、微信、腾讯课堂等在线教学工具或网络平台合并使用过程中充分传播课程思政,使课程思政“无微不至”;
  3.“微环境”的构建:打造思政主题化的毕业设计展,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构建融入思政元素公共艺术文化“微环境”,达到“积微成著”的效果。
  五、总结
  着眼当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肩负着文化传播、价值传承的重要责任。在引导教育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质、文化自信及爱国情怀等方面具备重要的教育作用。科学合理地将当下的主流技术及媒体载体引入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中,依据专业特性进行嵌入、交融,能够形成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符合当代学情需求的新途径。同样,对于设计类学科发展及教研教改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202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号:2020SJA2262。
  参考文献:
  [1]刚罡.数字媒体影响下的艺术跨界与融合——访上海音乐学院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代晓蓉[J].艺术教育,2017(Z8):17-20.
  [2]翟承宇,张正.微媒体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J].文化产业,2021(11):74-75.
  [3]张燕霞.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03):43-44.
  [4]罗春梅.“微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挑战和应对[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06):221-222.
  [5]宋颖颖.微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03):193-195.
  [6]黄秋生,凌子茗.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化[J].长春大学学报,2021,31(02):41-44.
  [7]孙艺.艺术高职院校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现状研究[J].知识文库,2021(09):197-198.
  [8]Li Fanfan.Research Method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Cognitive Neuroscience[J].NeuroQuantology,2018,Vol.16,Iss.5,296-302.
  [9]Ornette D Clennon.The ethical implica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ulticulturalism in the UK[J].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f Multiculturalism:The Ethical Challenges,2016,pp.25-69.
  [10]崔明远,张世良.坚持立德树人,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過程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13):75.
  [11]程聪,李超.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书育人全过程[J].青春岁月,2016(23):208 207.
  [12]吕纯洁,王荣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02):93-96.
  [13]徐倩,薛婷彦.张黎声:将专业课演绎成深刻的“人生大课”[J].上海教育,2017(03):66-69.
  [14]赵吟雪.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路径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9.
  [15]李勇,邱静文.推进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8):56-57.
  [16]杨光,李喜峰,马越.“三微一体”:新媒体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30):53-55.
  [17]吴佳伟.自媒体时代“微载体”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5):66-68.
  [18]王兴伟.“微环境”下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培育途径探寻[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03):127-128.
其他文献
1/3英格兰小学毕业生不能正确掌握标点符号和大写字母的用法  英国资格与课程委员会(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QCA)2006年的一项考试调查表明,1/3的英格兰小学毕业生不能正确使用基本的标点符号。在2006年的第二阶段全国写作考试中,60万11岁小学生中达到统考标准的学生约为67%;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达到英语全国考试4级标准。    家长争
中国青瓷,在龙泉。  龙泉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受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的抬升影响,它是浙江省内海拔最高的山地地貌区域之一。这里店肆林立,商賈云集,数以千计的工匠与作坊随意地遍布于这座小城的街巷,新旧美瓷交织于此。虽离浙江省内的地级市有着较远的距离,但却是无数“瓷人”的向往之地。  龙泉青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基因序列,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从晋始至宋盛,不灭的窑火延绵至今。青瓷的传承
美国2300所中小学面临重组  房东波    根据美国教育部的统计数字,按照《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的要求,连续5年没有能力通过联邦教育部“年度评估”的学校将被要求“重组”(restructuring),目前,全美大约有2300所学校进入这一阶段或者还有一年就面临“重组”。  这些学校不得不加紧更换校长和教师,延长教学时间,提供额外课外辅导,力图尽快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否则只有关闭学校或者成为特许
3月底,日本解除了新冠疫情的紧急事态宣言——即“居家”政策。  这个季节的神奈川县逗子海边,阳光明媚耀眼,海岸线上终于有了冲浪的身影。“80后”玻璃工艺家藤井友梨香,也总算能打开房门,走进山野中寻春,为作品寻找灵感。  藤井在神奈川县长大,因为从小喜欢玻璃,后来考入女子美术大学选择了玻璃艺术专业。后来又到玻璃作家伊藤贤治的工坊和富山玻璃工坊学习各种玻璃制作技艺。经过几年“苦修”,年仅20多岁的藤井
王增丰的名片上没有任何头衔,只有一个名字和两个电话号码,中间印着一个他本人大笑的漫塑像:光头大耳,圆圆的脸上两只眼睛眯成细线,嘴里露出两颗大门牙,外加一撮标志性的山羊胡。凭着这些特征“按图索骥”,在闹市街头一眼就认出了他。迎上去,倒把他吓了一大跳。“看来我的作品的确抓住了神韵。”年过六旬的他一番“自卖自夸”,十足的老顽童模样。  乐观——这个世界最需要的是笑声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诙谐有趣的老头居然
如果,一声“携手迈入田野,与手艺相拥”的呼唤,你会来吗?  想必,让传统手工艺“鲜活”起来,继而实现资源转化,并非一句口号。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传统手工艺的聚合力是强大的,它能在现代社会中带动乡村群众就近就业,甚至居家就业。但遗存的问题是,我国非遗项目大多分布在妇孺留守的乡村貧困地区,这些地域虽蕴含着珍贵的手工技艺,但难以依靠手艺人自身的力量将其转化为物质的财富。所以,以非遗助力精准扶贫,亟
我的手头上有两份小学试卷,一份是我在匈牙利工作时布达佩斯市14区的小学语言毕业试卷,一份是朋友的孩子在某小学考试的语文试卷。说起这两份试卷,我想起我们的考试,想起我们的教育,我想起“钱学森之问”。还是让我们先看试卷吧。  匈牙利第14学区小学毕业考试试题  第一部分  仔细阅读下列短文,然后解答问题。  《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些年来,台湾的社会十分盛行相面与风水之说。四柱推命法之外,又有看面相、
记者:唐校长,进入天成校园,“教育美好”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您本人也在不同的场合提及“我们的教育信仰就是‘教育美好’。”您能谈谈您心目中“教育美好”的含义吗?  唐校长: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 必当以引导人追求美好,实现人的美好发展为目标。人的美好指引着教育走向美好,教育的美好指向也促进着人的美好的实现。“教育美好”是我们的期待、是我们的情怀、
陇东庆阳,地处黄河中游、泾河中段,乃黄土高原马莲河流域文化带,属于丝绸之路东路。这里是陕甘宁革命老区的一部分,农林牧副并举,特产资源丰富,素有“陇东粮仓”之称;石油、天然气、煤炭储藏丰厚,每天源源不断地流出这片热土。  在这锦绣田园之上,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厚,是民族民间文化的“水源地”。在庆阳,单是列入保护名录的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有500多项,其中最为有名的要数庆阳香包了。香包是庆阳妇
所谓传承,就是继承并传递下去。宝马(中国)付诸于实际,于10年前发起了一年一度的“BMW中国文化之旅”活动。如今累计行进近2万千米,足迹遍布21个省及直辖市,探访中国6大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及寻访2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90多项非遗项目给予了总计千万元的资金支持。  作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知名企业,宝马(中国)用跨界的方式讓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一定的了解,为社会大众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做出了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