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学生以及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已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肯定,也越来越被学生接受和喜欢.本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实践了“合作教学”模式,获得一些体验.
一、 什么是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恰当地组织和有效的调控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个人自学”、“小组合作”、“班级合作”为基本教学形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且主动全面地发展.
二、合作教学的特征
1.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角”,教师起“主导”、“导演”的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自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合作、研究、探索数学问题,自己思考、动脑、动口、动手,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学会学习.这种学习方法远远比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要深刻得多,而且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 获得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在合作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形成了双向反馈的模式.教师从合作过程中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点拨、引导,使学生顺利地合作学习,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合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1. 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有许多方法,纵观国内对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多数倾向于异质分组的原则,可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分到一起,形成一种互补,每组4~6人为宜.在参与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没有小组长,而且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培养学生平等参与意识.分组时,教师应尽可能给予考虑照顾,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好伙伴和他同组,促进小组内部有效合作.
2. 加强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技能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实现多向交流、多元思考、相互启迪的合作效应,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让学生到讲台上,代替教师完成一些他们能够做到的事.如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及经验、评讲同学板演的内容、组织全班学生对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等.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激励,使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共同协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各尽其才,使学生做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耐心倾听,分析重点,修改、补充自己的观点,敢想敢说,条理清楚,言简意明,突出重点等.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合作的争论.合作学习难免有争论,争论的情境和气氛应是合作性的,而不是攻击性的.在合作的气氛下,争论无所谓输赢,而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学生在一起集思广益,充分听取每个人的意见,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在分析综合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达到学习的目标.
3. 善于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必须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讨论的问题.(1)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用合作交流.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围绕重点内容展开合作交流,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针对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设计一些讨论题,可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为生动、具体,从而使知识成为思维的必然结果.通过合作交流,顺利地突破难点.如学生对函数内容进行合作学习对其概念的认识更准确、更透彻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2)新旧知识迁移时用合作交流.有些知识在内容或形式上有相似之处,若能使学生将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或思维方式迁移到新知识上,学生更具有探究新知的欲望.此时,如果设置问题让学生交流,使学生将已知的知识很自然地迁移到未知的知识上,可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3)解决探究型问题时用合作交流.探究型问题的难度较大,不通过合作学习难于完成或者得不到比较完整的结果.这时学生迫切希望得到协作,此时安排合作学习,学生定会全身心地投入.
4. 科学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及时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激励,使小组成员感受到团队力量,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共同协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各尽其才.在课外,小组成员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一、 什么是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恰当地组织和有效的调控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个人自学”、“小组合作”、“班级合作”为基本教学形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且主动全面地发展.
二、合作教学的特征
1.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角”,教师起“主导”、“导演”的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自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合作、研究、探索数学问题,自己思考、动脑、动口、动手,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学会学习.这种学习方法远远比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要深刻得多,而且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 获得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在合作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形成了双向反馈的模式.教师从合作过程中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点拨、引导,使学生顺利地合作学习,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合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1. 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有许多方法,纵观国内对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多数倾向于异质分组的原则,可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分到一起,形成一种互补,每组4~6人为宜.在参与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没有小组长,而且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培养学生平等参与意识.分组时,教师应尽可能给予考虑照顾,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好伙伴和他同组,促进小组内部有效合作.
2. 加强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技能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实现多向交流、多元思考、相互启迪的合作效应,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让学生到讲台上,代替教师完成一些他们能够做到的事.如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及经验、评讲同学板演的内容、组织全班学生对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等.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激励,使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共同协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各尽其才,使学生做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耐心倾听,分析重点,修改、补充自己的观点,敢想敢说,条理清楚,言简意明,突出重点等.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合作的争论.合作学习难免有争论,争论的情境和气氛应是合作性的,而不是攻击性的.在合作的气氛下,争论无所谓输赢,而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学生在一起集思广益,充分听取每个人的意见,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在分析综合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达到学习的目标.
3. 善于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必须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讨论的问题.(1)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用合作交流.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围绕重点内容展开合作交流,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针对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设计一些讨论题,可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为生动、具体,从而使知识成为思维的必然结果.通过合作交流,顺利地突破难点.如学生对函数内容进行合作学习对其概念的认识更准确、更透彻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2)新旧知识迁移时用合作交流.有些知识在内容或形式上有相似之处,若能使学生将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或思维方式迁移到新知识上,学生更具有探究新知的欲望.此时,如果设置问题让学生交流,使学生将已知的知识很自然地迁移到未知的知识上,可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3)解决探究型问题时用合作交流.探究型问题的难度较大,不通过合作学习难于完成或者得不到比较完整的结果.这时学生迫切希望得到协作,此时安排合作学习,学生定会全身心地投入.
4. 科学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及时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激励,使小组成员感受到团队力量,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共同协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各尽其才.在课外,小组成员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