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追问·思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思与行

来源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l76488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学生的研究可能有不完善的地方,但从一种视角可以判断,他们已经爱上哲学,因为他们敢于质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辩证的否定中创造性思考,在个体思考、群体思辨的碰撞中生成思维火花.我们期待,这弥足珍贵的思维火花能够燃起学生创新创意的燎原之势!
其他文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借助这一哲学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深刻、全面地理解教材知识。本文在简述准确理解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重要性基础上,主要从知识框架建构、教材重点内容突出、学科知识内在联系、知识共性与个性关系、知识比较鉴别、相关知识与时俱进、知识背后价值引领七个方面,简述了借助哲学智慧、厘清教材知识的要求和策略,对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方法论之一,也是议题式教学的基本遵循.在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中,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五个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蕴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高中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高中生成长成才的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并要求教师上出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思政课.笔者怀着探索的情愫,立足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学现状,力图打造出“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进入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也提上日程,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教研部门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面对思政课一体化的新形势,打通不同学段间阶段性藩篱,建设思政课一体化系统教研机制是破解当前面临的新问题的有效路径。只有学段联动让教师有为、资源共享让教学有料、平台共建让教育有法、评价科学让评价归真,才能共同助力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一体化育人格局的构建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创造的红色文化,是思政教学宝贵的课程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不是贴标签、喊口号,而是用“红色”浸润学生心灵,增强学生对党的领导必要性的认
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巩固知识、增强能力、涵养品格的重要元素.长期存在的“储蓄式”“输入式”教学导致学生思维浅表化,主要表现为思维的逻辑性缺位、思维的精确性缺乏、思维的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不忘初心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最大优势和政治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的必然选择。
红色基因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长期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和建设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凝结而成的精神内核,也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价值基石。本文运用历史视角,立足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对学校传承红色基因的现实价值、内在结构与实现路径予以厘清和阐释,对夯实立德树人基石、提高育人的整体品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