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展开非旧谱 四弦翻出是新声

来源 :音乐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ai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翻羽调绿腰》是一首模仿唐代大曲风格而又富有独创新意的琵琶独奏曲。文章从曲源、乐曲结构、演奏方法等几个方面着手,对该作品进行了分析。全曲颇具古风。时而轻盈柔美,时而气势浑腾,仿佛再现了唐代舞者的风姿神韵,不失为当代琵琶曲的佳作。
  关键词:曲源探究;调式结构;演奏技法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7)03-0098-03
  
  序言
  
  《新翻羽调绿腰》是陕西省古典艺术团杨杰明老师于1982年创作的—首琵琶独奏曲,该曲在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和专题讨论会上被评为优秀作品,并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中获得了二等奖。全曲是作者根据唐诗中关于《绿腰》舞的描述创作的,刻意追求唐代风韵在琵琶上加以发挥。全曲分为5个段落,模拟唐代大曲的结构。有5个小标题,第一部分名为“散序多拢捻”(取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琵琶歌》);第二部分首段名为“轻盈绿腰舞”,二段“慢态不能穷”,三段“宛如游龙举”;三部分名为“繁姿曲向终”(后4个标题均取自唐代诗人李群玉的《长沙九日登东屡次观舞》)。全曲优美流畅,节奏节拍多变,颇具古风。
  
  一、曲源探究、
  
  《绿腰》又名《六幺》、《录要》,原为唐代著名大曲之一。据唐代诗人白居易《乐世》诗序再:《绿腰》即《录要》。相传唐贞元年中,乐工献给德宗皇帝李适一首乐曲。乐曲清新委婉,德宗非常喜爱,但又嫌其太长,于是命乐工将曲审最主要的段落摘录下来改编成歌曲大曲,故名《录要》,后称《绿腰》。在唐、五代以及宋代的诗词中,均不乏关于《六幺》的记载。元稹《琵琶歌》有“管儿还为弹六幺”;白居易《杨柳枝》有“《六幺》、家家唱”等诗句;该曲的结构,那时有“此曲拍无过六字者,故目《六幺》”的说法。但到底此曲是什么样的拍式,一直到今天仍为音乐学家研究唐代大曲的重点之一。
  在此大曲中,琵琶处于领奏地位,王建《宫词》说:“琵琶先抹《六幺》头。”又据元稹《琵琶歌》说:“六幺散序多拢捻。”在《乐府杂录》中,还记载了这么一段有名的故事;贞元中(公元729-797年)长安大旱,皇帝下诏让长安东、西两市搭台求雨,粮食百姓趁机举行音乐比赛。当时的康昆仑演奏琵琶号称“第一”。因此,东市就请他做代表登台演奏。康昆仑移调弹了一曲新翻《录要》。东市人以为不再有会有敌手了。哪里知道,在这时西市台上出来一个女子,说:“我亦弹此曲,然后再移到枫香调中去弹。”等她一弹出来,声音像雷鸣一般有力,表达得非常神妙。后来得知这位女子是庄严寺的和尚段善本装扮,也是唐代一著名琵琶演奏家。这个故事说明,当时不仅有同名的琵琶独奏曲,而且还可以翻到其他的调中演奏。当时有黄钟调、中吕调、高平调、仙侣调四调,均为羽调。宋代以后此曲流传很广,变种极多,如宋的《六幺令》、《六幺花十八》;金的《董西厢》的《六幺实摧》、《六幺遍》;元曲的《六幺序》以及杂剧的《争曲六幺》、《扯拦六幺》等20种。但是,唐代《绿腰》的音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时隔千余年,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杳无踪迹了。
  作者杨洁明老师正是在这种原曲乐谱、音响荡然无存的情况下,查阅了大量古代音乐文献,参考了很多民族民间音乐资料,重新构思创作了《新翻羽调绿腰》。
  
  二、乐曲结构
  
  《新翻羽调绿腰》按照我国传统戏曲结构形式,并借鉴了唐代大曲的曲式结构,以五言唐诗作为每段的标题,分为“散序多拢捻”、“轻盈绿腰舞”、“慢态不能穷”、“宛如游龙举”、“繁姿曲向终”5部分。作曲家并不完全忠于传统的结构,而是在传统曲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扩大了曲式结构,形成了一部复三部曲式结构的乐曲,把传统创作手法与现代创作手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了作品标题“新翻”之意。
  乐曲的开始,先用两个同度装饰音紧接分弹八度双音,造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境界,接着,在由慢渐快的十连音后,由长轮转换为滚奏的技巧,仿效我国戏曲板鼓的敲击点子,以音色对比,触弦位置的变化以及清脆的泛音,奏出稍慢、自由的引子,如《散序多拢捻》:
  散序,用于唐代大曲的曲首。该段虽短,但其指法、节奏盼变化却十分丰富,仿佛是在呼唤一位飘飘欲仙、舞姿婆娑的少女,在万珠落盘般的音乐中,她步履轻盈、潇洒,犹抱琵琶半遮面。
  引子过后是全曲的主要主题——第一段《轻盈绿腰舞》。相当于“中序”、“拍序”的开始,在唐大曲的结构中,此部分应以歌唱为主。该段旋律十分柔美、优雅,极富韵味和抒情性。曲调委婉动人,富有陈述性:
  这段音乐在曲式结构上有着明显的三部性,并且是非再现的三部曲式。a段为4句型复乐段,b段为—个对比中部,段为—个方整的平行乐段,3个乐段在情绪上既有对比,又有联系,生动的将“南国佳人”舒展长袖飘然起舞的场面形象地展现在听众面前。
  第二段《慢态不能穷》与前面的材料大不相同,但其内在的联系却是十分密切的。本段同样是一个单三部曲式的段落,不过较前段有所不同,它是有再现的。d段旋律以四度跳进、快速十六分音符为主。中部的e段也是一个对比的段落,节奏以短促的附点节奏为特点,增强了音乐的跳跃性。再现段d1为静止的变化再现,旋律线条及情绪都未作很大变动,仅仅是在节奏上不再是快速的连续十六分音符,而是以轻快的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交织为主要节奏样式。第二段突出了动的因素和舞的特点,体现出活泼的意境。由慢渐快,由弱渐强的速度、力度对比,为音乐形象增掭了神韵,人们仿佛在观赏舞蹈家变幻无穷、此起彼伏的绮丽舞姿,展示了舞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这段音乐吸取了叶栋译解的敦煌曲和宋代姜白石歌曲中自々部分音调。后半部分调式上出现了变音#4,具有异国情调的旋律,让人们领略到盛唐时期西域音乐对中原音乐的影响。
  《婉如游龙举》使乐曲由玲珑转入深邃而气势浑腾。仿佛游龙蜿蜒而出,屈伸自如,既象征舞姿的神奇迷人,又表现了盛唐艺术所特具的铺排和气概。本段为单二部曲式,f部前两小节为过渡性的序奏,随后8小节分别模仿古代低音号角和击钟声,人们仿佛从中聆听到了箫音、号角、钟鸣。g段以f段落的材料为基础,形成一个发展中段,也是全曲唯一的发展性质的中段,犹如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舞蹈场面。
  该段后半部分曲调充满了激情。它是全曲的第二个主题核心所在,歌唱性发展到了高峰。作者运用了雅乐调式的旋律进行,使音乐形象更加动人,呈现了唐代大曲的风格特点:
  和许多唐代大曲的结构相似,《新翻羽调绿腰》也以终段为高潮,该段副标题为“花十八”。欧阳修曾有“贪看花十八”的诗句,欧阳永叔在《碧鸡漫志》中记到:“‘花十八’前后十八拍,又四花拍,共二十二拍,曲节抑扬可喜,舞亦随之。”说明正是全曲的“点睛”之处。该段旋律时而在高音区进行,时而 在低音区回荡。其中,用琵琶的“摘”弦模仿木鱼的清脆声,极具特色,形象地描绘出舞者酣畅的舞步,优美的姿态,低回处如破浪出水的莲花,急舞时似迎面飞舞的雪花,舞者的风姿神韵犹在眼前。最后音乐在琵琶的扫拂声中层层推进,一气呵成将全曲推向高潮。而后,情绪突转,在扫轮以后以一个柔和分奏结束全曲,起到了意犹未尽的艺术效果。
  
  三、乐曲的演奏
  
  引子《散序多拢捻》节奏比较自由,在速度上有4次慢起渐快再渐慢的变化。散板的处理应是:两头慢当中快,渐快和渐慢时的处理要体现逐渐的“渐”字,不可突快突慢,也不要有阶梯式的痕迹;还要体现一个“匀”字,演奏时适当地突出每拍的第1个音,每拍的后3个音稍弱,要注意强弱对比。
  第一段《轻盈绿腰舞》描绘的是舞者优美飘逸的舞姿。演奏要柔美婉缓,速度中等。左手吟弦的频率要快,品上来回的幅度小,滑音更要婉转,不可太生硬,才能把细腻轻盈的舞蹈动作描绘得生动感人。在本段落的第17至24小节,第1小节配用了长轮,音量可以稍微强一些,第2小节音量要弱一些;第26小节第2拍第1个音,(处于弱拍的第1音)音量不可太强,推拉的动作要慢。只有通过这样的处理才能恰当地描绘出“轻盈绿腰舞”的音乐形象。
  第二段《慢态不能穷》开始音量稍弱地慢起,之后逐拍地加快,3小节后音量可加强,再5小节后音量突弱。该段的八分附点音符演奏时须注意:附点的前一个音强,后一个弱,还需与下—个音紧接不断。
  第三段《婉如游龙举》开始右手稍上(靠近末品)用弱音量演奏,接下来的滚奏音量要强,左手如果加大吟揉的幅度,更会增添浑腾的气势。后面双轮的地方应注意要把子、中二弦都轮得饱满完整。
  第四段《繁姿曲向终》的节奏、指法、音区、音色的变换比较频繁。该段后面中部的音量都要由极弱到渐渐加强。倒数12小节到倒数11小节音量由弱渐强。另起后开始右手有力地琶音长轮至倒数第6小节,速度很慢地在每个音上做强音处理后至下一小节的扫轮,最后一个分指以中强的音量结束全曲。
  
  结语
  
  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继承了我国传统琵琶曲创作与演奏手法之精华。全曲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耐人寻味,是一首刚柔兼备,变化繁多的抒情曲。与其它传统文曲所不同的是,它的旋律既有柔美,典雅的特点,又具有宏大、壮观的气势。如能把握住乐曲优美典雅、生动明快、抒情写意三大特点,演奏时就能准确表现出乐曲的风格和意境。
  
  责任编辑:马林
其他文献
摘 要:“吹打乐”,是指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要配置形式的民族器乐合奏形式。文章以1980-2006年底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该领域论文为对象,从发文概况、地理属性、研究角度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汉族;吹打乐;综述;思考;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  中图分类号:J6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1-0015-07  
期刊
摘要:本文力图对音乐中的多声关系进行分类、归纳并指明各种多声关系的形态、特征、性质以及在声部结合时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多声关系;节奏型、声部层;音向; 音位;和音  中图分类号:J6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1-0037-06    前言    在音乐写作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即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作曲理论课程的学习后,(通称四大件,和声、曲式、复调、配
期刊
摘要:本研究以2006年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蒲剧、雁剧为例,着重阐明地方戏曲唱腔旋律与方言的关系。蒲剧、雁剧虽同属山西省,却分属两个不同的方言区,都是由发源地声腔、流布地方言及当地民间音乐交融而逐渐形成。其中,地域方言对地方戏曲唱腔旋律的形成、转变和规范影响巨大。笔者通过对蒲剧和雁剧不同方言字调图式与旋律的比较研究表明:1、方言字调决定着唱腔旋律的变化发展,唱腔旋律依据方言的变化
期刊
摘要:实践是音乐学学科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前的音乐学学科研究中,有不少人存在忽视实践的种种误区,本文试通过对杨荫浏音乐学实践方面所走过的道路进行分析总结,从中探讨他的音乐学实践之路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杨荫浏;音乐学;实践之路 ;启示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1-0105-04    前 言    在刚刚过去的20
期刊
编者按:我国著名的音乐学专家、音乐教育家,本刊原编委朱泽民教授于4月17日晨盍然仙逝,享年81岁。朱先生多年来,对本刊关爱有加,他的去世,是音乐史学界和本刊的一大损失。本刊发表本文,以表达对朱先生的悼念和纪念。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2-0022-02    1979年经朋友引见,得以拜望仰慕已久的朱泽民老师,承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尔来
期刊
摘要:恩耐斯特.布劳克的《希伯莱狂想曲》是一部在教学中有独特意义的作品。文章就其创作与结构作一简单论述。  关键词:恩耐斯特.布劳克;大提琴与乐队;《希伯莱狂想曲》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2-0065-02     大提琴曲目的匮乏是教学过程中长期困扰专业教师和学生乃至演奏家们的问题,虽然当今信息渠道快捷,然而也仅仅局限在交换和获取上的方
期刊
摘要:花儿山歌是我国传统音乐的富矿,广泛流传于西北及西南地区的8个民族。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花儿曲令全集》是一部集花儿之大成者,展现出“花儿文化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全书历史资料翔实,曲目选材精当,分类排列方法合理,展现了光彩熠熠的花儿风采,不仅为原生态花儿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资源,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从地域文化学角度了解和探讨花儿的机会。  关键词:花儿;曲令全集;花儿文化区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音乐教育学的理论研究逐步发展、成熟。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音乐教育学理论文献的解读与研究,对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及元理论、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比较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社会学六大领域内的代表性文献的述评,大致表现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30年间,音乐教育学学科理论建设的学术进程及发展脉络。  关键词:改革开放; 音乐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J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巴赫第三号无伴奏奏鸣曲,并对这首奏鸣曲的四个乐章的较困难片段的演奏逐一进行了分析,以便能更好的演奏好这首作品。  关键词:   巴赫;小提琴;奏鸣曲;作品;主题;乐章;赋格  中图分类号:J6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7)02-0076-03    巴赫的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写于1720年。1962年德国出版了巴赫的手稿复印本,这对研
期刊
摘要:音乐课程资源是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音乐课程或服务于学校音乐课程的艺术资源。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资源包括各地域民间歌曲演唱资源和各少数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资源。对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音乐课程建设的新课题,是对民间歌曲演唱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补充,是弘扬、传承民族音乐和保护民族民间演唱资源的一个有效措施。我们应从吸收民族民间演唱特点及演唱技法入手,将之纳入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建立民族民间演唱社会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