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栽培对果园水土及养分流失影响的Meta分析

来源 :生态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o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栽培在果园面源污染防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对不同生态栽培模式下果园水土及养分流失防治效果却缺少整体的认识,这制约了面源污染减排措施的制定.本研究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73篇相关文献共1541个研究样本进行了整合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果园普遍采用的“清耕制”,生态栽培可使果园径流量减少59.5%,并使随径流产生的泥沙流失量减少86.9%,总氮流失量减少52.2%,总磷流失量减少65.4%;在本研究所选取的生草栽培、间作和覆盖栽培模式中,生草栽培模式在减少果园径流量及减缓泥沙流失和养分流失方面均要优于其他两种模式.进一步对生草栽培模式中的控制因子进行分析发现,人工生草在减少径流量和泥沙流失方面显著优于自然生草;全园生草在减少径流量、氮磷养分流失方面显著优于带状生草;禾本科植物在减缓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各方面均优于其他植物;绿肥翻压还田在减少果园径流量、减缓泥沙流失和总氮流失方面显著优于覆盖还田.因此,在生产实践中,人工选择禾本科植物进行全园生草并适当时期进行翻压还田是减缓果园面源污染最优的生态栽培措施.
其他文献
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新时代背景下,面对世情、国情的新变化、新挑战,如何在青年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高校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要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等层面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深化,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财务目标,企业开始把预算外融资所产生的复合融资方式作为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融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血液”,而金融活动又是企业资本运作的起点,对企业未来收入分配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首先对思政理论课实效性提升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应用的可行性等进行了论述,以为思政教与学实效性的提升提供指引,总结出了师生角色转变、加强学习管理监督,线上与线下并行教学等提升途径,以期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进与创新中的参考.
筛选出适宜的植物源,以期为三七根腐病的绿色防控及生态种植提供新的可行的途径.以三七根腐病病原菌 Fusarium oxysporum、Fusarium solani、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和Alternaria panax为靶标,采用平板对峙法分析多种植物源提取液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抑菌时效和毒力值,并通过计算化感响应指数(RI)探明其对三七种子萌发、出苗及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紫茎泽兰提取液对F.solani和C.destructans抑菌率最高(分别为64%和90%)
为掌握洞穴内外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于2019年1月(冬季)、5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在黔南州惠水县和长顺县选择洞内和洞外(距离洞口 1~20m)作为研究样地对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得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3948个,隶属6纲15目93科,优势类群为等节跳科(Isotomidae)和杆棱甲螨科(Mochlozetidae).洞内和洞外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洞外类群数、个体密度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洞内(P<0.05).洞外中小型土壤节肢
2014年4月—2018年8月,在大别山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集50只中国特有物种商城肥鲵(Pachyhynobius shangchiengensis)个体,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其肱骨、股骨、指骨和趾骨各骨节等骨质材料进行年龄鉴定并比较其年轮特征,根据体长分布频率数据初步确定其年龄为参照,比较肱骨、股骨、指骨和趾骨各骨节在年龄鉴定读数中的精确性和准确性,以确定适合的年龄鉴定材料.同时以剪切脚趾作为标记,根据野外重捕获得的硬骨组织材料进行骨龄鉴定,验证年龄鉴定的准确性和年龄组划分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趾
原油集输系统作为地面工程的主要环节,其能耗巨大且结构复杂,如何科学完整的评价原油集输系统整体能效水平是油田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加热炉和泵机组为基础耗能设备,采用熵权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综合考虑加热炉的热效率、排烟温度以及泵机组的泵运行效率、节流损失率等评价指标,确定基础耗能设备的能效系数,在此基础上以联合站、集油井口和计转站三大子系统的耗热和耗电为基础,以全年能耗占比为指标权重,建立多层级原油集输系统能效评价体系,分析原油集输系统的能效系数在不同季节下的变化规律,确定用能薄弱环节,为油田节能降耗提供技术支
水利工程的修建阻断了河流的连通性,鱼类在通过水电站时容易受伤和死亡.利用水中电场对鱼类进行驱赶,使其远离危险区域,降低其受伤的可能性,并导向鱼道,提升鱼道的过鱼效果.电驱鱼是一项驱鱼效果显著且具有无限潜力的新型技术,对于鱼类保护具有深远意义.鱼类对水中电场具有敏感性,改变电学参数时,鱼类在水中电场会出现不同的反应,通过选择合适的电学参数和调整电极的方位,可以使水中电场起到很好的驱鱼作用和一定的导鱼效果.电驱鱼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鱼类的种类和体长、电导率、水温、流速等.本文基于国内外电驱鱼技术研究现状
无齿螳臂相手蟹(Chiromantes dehaani)是长江口中、高潮滩优势底栖动物之一,其种群行为对长江口盐沼湿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综合多种因子,按照性别、体型大小、温度和空间大小分组,通过室内控制实验,对无齿螳臂相手蟹的种内竞争行为开展系统实验与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与无齿螳臂相手蟹的种内竞争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空间大小与无齿螳臂相手蟹竞争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在相同温度和空间大小下,大体型和雄性无齿螳臂相手蟹竞争更加激烈;温度与体型大小对无齿螳臂相手蟹竞争强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温度变化对大体型
本文通过分析形成性评价的目的、特点,以及改革实施途径,以凯里学院思政课改革为例,总结出了高校思政理论课形成性评价改革路径:即通过课前形成性评价方式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形成性评价设计,课后形成性评价活动设计,并结合“第二课堂”设计形成性评价活动,改革单一教学评价方式.为学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第一手资料,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从而更好地指导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促进了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提升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