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分析
俗语说“百行德为首,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人类繁衍的起码伦理、道义,是对于父辈舐犊之情、养育之恩的无偿回报。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国人一直把“孝”看成是道德的根本。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论述家庭道德的专著《孝经》中有句名言:“孝者,德之本也。”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二十四孝》中的第一个孝子故事,讲的就是舜孝敬父母的故事。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责任。
“孝道”既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又是无法重复的幸福。田世国等人的行动,给我们诠释了“孝道”这两个久违的汉字。田世国“只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生活在幸福里”的祈愿,已经宛如缕缕春风,悄悄温暖、打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弦。
相关名言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孝经》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 其下能养。 ——《礼记·祭礼》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陈情表》
典型事例
1. 老一辈革命家对待父母
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
2. 田世国捐肾救母
田世国,38岁,律师。2004年,他得知母亲查出患尿毒症,他说他永远忘不了,小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们做豆浆,每天五点起床。自从他去广东上班以后,从不关心天气状况的母亲,每天守在电视机前收看天气预报,牵挂着远方的儿子。他说:只要母亲有勇气活着,砸锅卖铁也要救母亲。在得知母亲最好的治疗方式是移植一个健康的肾脏后,他毅然决定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妈妈。田世国说:“我是为天下的儿女尽一份孝心。”母亲曾将生命赋予儿子,如今,儿子要以另一种方式将生命回赠给母亲。什么是孝心?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一个千百年的问题。
3. 韩瑜捐肾救父
广西小学女教师韩瑜捐肾救父感动中国,荣获首届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据了解,韩瑜是获得这个殊荣年纪最小的人。1997年,韩瑜的父亲患上尿毒症,久治不愈,生命垂危,为挽救父亲生命,年仅18岁的韩瑜于2003年1月24日将自己的左肾捐给父亲,使他转危为安,用孝心演绎了中国首例“孝女捐肾救父”的感人故事。
4. 黄来女孝心感动天地
黄来女,武汉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因为自强不息带父求学,被评为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4岁时,母亲离家出走,她与父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苦的日子。2003年高考,黄来女以优异的成绩被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录取。然而平静的生活波澜再起。2005年元月,黄来女的父亲黄道富在武汉突发脑溢血,右肢一度瘫痪,之后又查出膀胱癌。面对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黄来女没有放弃,她用意志和行动挽救着父亲的生命,维系着生活和学业。现在不仅父亲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她也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研究生。而最令身边的同学老师感动的是,不管生活再难,她的心中总抱着感恩的情怀,她的脸上总挂着阳光般的微笑。
5. 刘霆背着母亲上大学
刘霆是浙江林学院一名大学生。上初中时,妈妈患上尿毒症,为治病耗尽了家中积蓄,父亲不堪忍受离家出走,曾经的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变成了只有母子相依为命。为既能上学,又能照顾母亲,这个19岁的男孩决定背着母亲上大学。 就这样,刘霆开始了与众不同的大学生活:不仅要正常学习,参加勤工俭学,还要做家里所有的家务,此外还得肩负起照顾母亲的重任。从此,每天一上完课,刘霆就得赶紧回到校外出租房,整理家务,清洗衣服。随后,又得回到学校食堂打扫卫生。在食堂吃饭时,刘霆装一半饭菜到另一个随身携带的饭盒里,带回家给妈妈吃。他在谈及“背母上学”时说:“母亲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我自然要力所能及地回报,这并不需要理由。”
6. 张晓——苦难中坚守的阳光男孩
张晓,17岁,共青团员,甘肃省平凉二中高三(10)班应届毕业生。 张晓4岁丧父,母亲重病卧床。他自小挑起家庭重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精心侍奉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从4岁起,张晓开始学习煮饭,侍候母亲;上小学时,张晓每天要帮母亲穿衣、洗脸、刷牙、梳头,还要捡柴、生火、做饭、洗衣服。虽然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张晓却很阳光乐观。
7. 提拔干部要看其孝敬父母的表现
人民日报讯:甘肃省金昌市、山西省河津市等地方相继做出这样一个规定:提拔干部不仅要看其德、能、绩等方面,还要看其孝敬父母的表现,不合格者不予提拔使用,甚至还有被一票否决的可能。 一些地方不再仅仅是提倡孝道,更将其作为提拔使用领导干部的一个“硬杠杠”在制度上有所体现。此举引起了公众的称赞声。
8. 六儿女遗弃老母
长沙晚报报道:家住江苏海门的谢凤仙老人忙碌一生,含辛茹苦将六个儿女养育成人。老伴去世后,由居住在海门和上海的六个儿女轮流赡养。如今七十八岁高龄的她本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2005年12月,老人意外摔伤瘫痪在床,六个儿女因为医药费用分摊问题矛盾丛生。近日被儿女遗弃在上海市仁济医院的走廊里。没有一个子女来看望老人。医院护士和护工暂时担负起了照顾老人的责任。
编辑/姚晟
俗语说“百行德为首,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人类繁衍的起码伦理、道义,是对于父辈舐犊之情、养育之恩的无偿回报。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国人一直把“孝”看成是道德的根本。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论述家庭道德的专著《孝经》中有句名言:“孝者,德之本也。”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二十四孝》中的第一个孝子故事,讲的就是舜孝敬父母的故事。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责任。
“孝道”既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又是无法重复的幸福。田世国等人的行动,给我们诠释了“孝道”这两个久违的汉字。田世国“只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生活在幸福里”的祈愿,已经宛如缕缕春风,悄悄温暖、打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弦。
相关名言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孝经》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 其下能养。 ——《礼记·祭礼》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陈情表》
典型事例
1. 老一辈革命家对待父母
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
2. 田世国捐肾救母
田世国,38岁,律师。2004年,他得知母亲查出患尿毒症,他说他永远忘不了,小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们做豆浆,每天五点起床。自从他去广东上班以后,从不关心天气状况的母亲,每天守在电视机前收看天气预报,牵挂着远方的儿子。他说:只要母亲有勇气活着,砸锅卖铁也要救母亲。在得知母亲最好的治疗方式是移植一个健康的肾脏后,他毅然决定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妈妈。田世国说:“我是为天下的儿女尽一份孝心。”母亲曾将生命赋予儿子,如今,儿子要以另一种方式将生命回赠给母亲。什么是孝心?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一个千百年的问题。
3. 韩瑜捐肾救父
广西小学女教师韩瑜捐肾救父感动中国,荣获首届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据了解,韩瑜是获得这个殊荣年纪最小的人。1997年,韩瑜的父亲患上尿毒症,久治不愈,生命垂危,为挽救父亲生命,年仅18岁的韩瑜于2003年1月24日将自己的左肾捐给父亲,使他转危为安,用孝心演绎了中国首例“孝女捐肾救父”的感人故事。
4. 黄来女孝心感动天地
黄来女,武汉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因为自强不息带父求学,被评为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4岁时,母亲离家出走,她与父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苦的日子。2003年高考,黄来女以优异的成绩被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录取。然而平静的生活波澜再起。2005年元月,黄来女的父亲黄道富在武汉突发脑溢血,右肢一度瘫痪,之后又查出膀胱癌。面对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黄来女没有放弃,她用意志和行动挽救着父亲的生命,维系着生活和学业。现在不仅父亲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她也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研究生。而最令身边的同学老师感动的是,不管生活再难,她的心中总抱着感恩的情怀,她的脸上总挂着阳光般的微笑。
5. 刘霆背着母亲上大学
刘霆是浙江林学院一名大学生。上初中时,妈妈患上尿毒症,为治病耗尽了家中积蓄,父亲不堪忍受离家出走,曾经的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变成了只有母子相依为命。为既能上学,又能照顾母亲,这个19岁的男孩决定背着母亲上大学。 就这样,刘霆开始了与众不同的大学生活:不仅要正常学习,参加勤工俭学,还要做家里所有的家务,此外还得肩负起照顾母亲的重任。从此,每天一上完课,刘霆就得赶紧回到校外出租房,整理家务,清洗衣服。随后,又得回到学校食堂打扫卫生。在食堂吃饭时,刘霆装一半饭菜到另一个随身携带的饭盒里,带回家给妈妈吃。他在谈及“背母上学”时说:“母亲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我自然要力所能及地回报,这并不需要理由。”
6. 张晓——苦难中坚守的阳光男孩
张晓,17岁,共青团员,甘肃省平凉二中高三(10)班应届毕业生。 张晓4岁丧父,母亲重病卧床。他自小挑起家庭重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精心侍奉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从4岁起,张晓开始学习煮饭,侍候母亲;上小学时,张晓每天要帮母亲穿衣、洗脸、刷牙、梳头,还要捡柴、生火、做饭、洗衣服。虽然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张晓却很阳光乐观。
7. 提拔干部要看其孝敬父母的表现
人民日报讯:甘肃省金昌市、山西省河津市等地方相继做出这样一个规定:提拔干部不仅要看其德、能、绩等方面,还要看其孝敬父母的表现,不合格者不予提拔使用,甚至还有被一票否决的可能。 一些地方不再仅仅是提倡孝道,更将其作为提拔使用领导干部的一个“硬杠杠”在制度上有所体现。此举引起了公众的称赞声。
8. 六儿女遗弃老母
长沙晚报报道:家住江苏海门的谢凤仙老人忙碌一生,含辛茹苦将六个儿女养育成人。老伴去世后,由居住在海门和上海的六个儿女轮流赡养。如今七十八岁高龄的她本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2005年12月,老人意外摔伤瘫痪在床,六个儿女因为医药费用分摊问题矛盾丛生。近日被儿女遗弃在上海市仁济医院的走廊里。没有一个子女来看望老人。医院护士和护工暂时担负起了照顾老人的责任。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