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柜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q9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在煤矿人眼里,书柜是有身份有文化的象征,也属于没什么大用处的奢侈品。既然是奢侈品,那就不可能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反正我在煤矿住的那些年里没有见过谁家摆着这么一件家具。碗柜呀、衣箱呀、后来的高低柜组合柜呀、大衣柜呀、平柜呀,这些家具我倒是常见。
  我们家也没有书柜,但我们家有很多书。我母亲识字,写得一手好字,年轻时有些“小资”,自费订过几年《中国青年》。那时一份《中国青年》的订价可能得好几块钱。几块钱在平常人眼里是可以买几斤肉吃的,我母亲却订了一些没用的杂志。母亲当年在别人眼里一定是个古怪的女人,不串门子,不拉家常,却喜欢一个人在家看书。
  我认的字多了以后,常悄悄打开衣箱偷找母亲的《中国青年》看。记得看过一个叫潘晓的作者写的读者来信,题目是《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这封信发表以后,引起很多读者的来信讨论。还有贾平凹老师的一篇散文《我的台阶和台阶上的我》,写他一边写小说一边烘孩子尿布的事。我还读过一篇路遥的小说,写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饥荒。这篇应该不是《中国青年》上面的,好像在一本别的杂志上。当时我当然不知道谁是路遥。十多年后,我在医院读完了他的《平凡的世界》,后来买到了他的全集,才发现我五年级时就读过他的小说。我还看过母亲写的日记,写在我们用过的作业本上。
  母亲的《中国青年》只订了几年,随着我们长大,家里用钱的地方太多,她就再也没有订过杂志,可她还是很喜欢看书。矿上家里有书的人家很少,为了讨好母亲,我便和周围的同学借,无论借来什么书母亲都如饥似渴地读。我记得那时借的最多的是琼瑶的言情小说,还有梁羽生的武侠小说。
  父亲也有书,他的书都是医书。我父亲在二十八岁那年自学了中医和针灸,后来还自学了西医。我父亲不吸烟,每次发了工资都要挤出一两块钱买书。那时的书便宜,只有几毛钱,有的甚至几分钱。我父亲给每一本书都包上书皮,上面写上“爱护图书”四个字。
  父亲退休后开了自己的小诊所,从煤矿工人变成了一个受人尊重的大夫。大概是觉得自己有了身份,那一年我们家请木匠做了一个写字台和一个书架。是书架,不是书柜,放在写字桌上,三层,分为大格中格小格,还有玻璃门可以推拉。父亲把他攒下的宝贝都摆在里面。给病人看病时,遇到疑难杂症,他就从里面抽一本书出来,那样子十分神气。
  和爱人结婚时,婆家到张家湾订做家具,问我要什么,我扭扭捏捏地说,想要一个书柜。他们似乎都吃了一惊,看着我,问:书柜?我说,是书柜。张家湾那种小地方的木匠大概从来没有做过书柜,先是说,和梳妆台一起做,一边做成书架的样子,一边镶上镜子。后来又说,样子太丑,不能这样搭配。公公告诉我,木匠师傅说了,书架不能做。事情不了了之,我也没有特别坚持。结婚时,我特意留下了爱人小时候写作业时的一张写字桌,还有和桌子配在一起的凳子。我平时喜欢写点儿东西,想不出对着梳妆台的大镜子怎么写字。
  我有时会和爱人发发小脾气,揪揪他的“小辫子”。我说他们家当时是故意的,根本不想出做书柜的钱,才想出梳妆台搭配书架的怪主意。爱人为了堵我的嘴,说,下个月一发工资就买一个大书柜给我。其实只是说说而已,结过婚的女人特别小气,买房子时借的钱还没有还上,孩子的奶粉钱,还有家里急需添一套茶具,都是最紧要的。
  后来家里发生重大变故,母亲卖掉了矿上的两处房子,要搬到局里住。我和爱人去帮忙,家里所有的家具都送了人,包括她像宝贝一样珍藏了多年的衣箱。母亲问我想要什么,我脱口而出,要父亲的书架。说过又有些不好意思,我大概对父亲的书架觊觎已久。
  书架太大,中巴车不拉,最后爱人租了一辆三轮车才拉到我们的新家。父亲的书架是乳白色的,我家的书桌是枣红色的,两件东西放在一起,一点儿也不搭,就像是一个公主和一个下人。可能爱人内心觉得愧对我,拉回书架的第二天就进城买了一桶高级油漆,把书桌和书架刷成紫檀色, 两件东西这么一打扮,一下子从乌鸦变成了凤凰。
  书架有推拉的玻璃门,我把自己的书都摆在架子上,想看哪本书时推开玻璃门从里面抽一本,扫一眼自己印在玻璃前的影子,心里臭美。嗯!像个读书人。
  有一年和爱人不知为什么事争吵起来,我手里正好读着一本厚书,我生气地一扔,撞在书架的玻璃上,玻璃立即碎了,有几块玻璃飞到我的脚面上,血流如注。后来又配过玻璃门,不知为什么都失手打碎了。再后来便懒得配了,现在书架只有一扇玻璃门。
  女儿渐渐长大了,不知不觉她的书也多起来,爱人给她做了一个简易书架,墙上钉几块木板。女儿喜欢藏在床底下看书,批评多次也不改,不由想起自己那时也是喜欢躲在挂着窗帘的小屋子里偷看母亲的书,大概是遗传吧。
  再一次搬家后,我不得不把那个书架让给了女儿,她的书越来越多,再说,总是在床底下看书,对她的眼睛不好。
  爱人把我的一些书装进蛇皮袋里,放在床下,上面落满尘土,而我也很少再打开它们。渐渐又买了不少新书,特别是学会了网上购书后,轻轻一点就是好几本,像不要钱白给似的。
  擺在阳台上的书堆得一天比一天高,如果有一天挨着房顶,我该怎么办呢?
  真到了那一天,那就为自己买一个书柜吧。要铝合金那种的,彻底地奢侈一回。
其他文献
转动时光  风车发出季节更迭的跫音  催促着又一番生命的轮回  蓝天,白云,野菊,蒲公英  沐浴清凉秋雨,相约一起放纵  探索之域。无穷无尽  心美,一切皆美  穿越时空的阳光之路  赋予坚韧勇敢和执着  怀揣着梦想的辽阔与不羁  深邃瞭望远方  格桑花  一朵朵花盛开  一座座莲花宝座,坐禅  听风是风,听雨是雨  风雨中,是最好的修行  水洗过的心,和着  美丽的格桑花融为一体  秋的盛宴  
期刊
今晚我喝醉了  酒精充斥了每一个细胞  你的身影  在我的眼前跳跃  我想抓住你  给你一个紧紧的拥抱  你是兄 我是弟  你是老师 我是学生  你教我作人 教我作文  陪我学习 陪我高考  一直把我送入大学的校门  你就是我人生的向导  你当了二十年的镇长  你没有把自己当作官  只把自己看作农民的儿子  只把自己当作田里的一棵水稻  你帮了很多人,都是穷人  你做过很多事,都是善事  你总说,
期刊
看不见的秋天  一场邂逅,不一定等一场雨  但秋天需要  脚步拖沓着前行,你喜欢等  等一个可能看见的秋天  但落叶是透明的  一个白天,就是一片金黄  黑夜里的小灯泡  我喜欢在清醒的时候  留一盏小灯  能看见你的眼睛就好  燃烧的夜晚  嘴角带着不经意的弧度  在睡着的前一刻丢掉过去  像躺在影院的最后一排  像突然熄灭的大屏幕  砸碎那个会发光的小灯泡  安心地睡在黑暗里  你隔着黑夜感受
期刊
我一生遇见的事物,似乎都与煤有关  一直想,把深藏在心底的光放入地心深处的囊中  我还想,让跳跃的诗心与皮带一起奔跑  我还想,收紧内心的激情,从黑色空间挤出光明  倾斜的工作面,就像一截旧时光  不断收缩其中的情节,包括与支架亲密的接触  煤机一声呐喊,煤帮脱落,矿灯下淌出一枚枚  晶亮的光点,连同青春一起融入古老的煤层  松软的煤壁不声不响  支架集合成整齐的队形,煤机轰鸣  高潮迭起处,巷道
期刊
宋国庆是一个执着的人。他沉默寡言,骨子里透出的却是超乎寻常的冷静。对书法艺术的兴趣是在他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他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写字上,常常一站就是六七个小时。后来,他又参加了乌海市书法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并认识了李贺年、王文斌等乌海知名书法家,向他们学习,受到很大影响,对书法有了从艺术角度的领略和思考。  宋国庆学习书法是从篆隶入手的。他善于琢磨,勤于用功,悟性强,对字的理解比别人更透彻。汉碑
期刊
先郡兄是从大别山走出的成功青年的代表。他出生于世代务农的家庭,全靠自己两只脚丫,年少出徽,一骥孤旅,只身向北,望尽天涯。经数年求索,终踏进京华,并得博士功名,入职中直机关,可谓同龄人之翘楚也。  先郡兄也是“80后”书法家之代表。他初中即为百姓写春联。大学时代,主持社团、策划展览、举办讲座,搞得风生水起。入京华后,拜入晏园王家新先生门下,可谓得一良师焉。先郡兄尊师教诲,重德艺兼修、技道并行,广泛涉
期刊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  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获奖,作品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国际奥林匹克藝术中心、俄罗斯圣彼得堡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深圳美术馆、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等机构和个人收藏。
期刊
供职于淮北矿业集团。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摄影作品《青春靚影》获中国摄影报2015美丽中国安徽之旅年度总冠军并入选上海第十三届国际影展,《脊梁》获安徽省东尼摄影大赛亚军,《洗浴的矿工》入选上海第十三届国际影展,同时入选安徽省第十九届影展,《我的矿工兄弟》和《矿工素描》入选安徽省第十八届影展,《开采光明的人》入选全国农民工摄影大赛,《高高兴兴上班去》和《更衣室里的矿工》先后在安徽省摄影大赛中获
期刊
一  刘云生的小说是很有些“自己”的。因了这个“自己”,让他的小说具有了独特的质地。这独特的质地,是从他的经历、成长、磨难、读书、冥想乃至人生,抑或命运中生发出来的,是从他的血液中流淌出来的,就像他的性格、他的癖好,甚至他的相貌一样,成为他的一部分。对一个创作者来说,这至关重要,犹如“命门”。  一位诗人朋友曾在一篇短文中这样写道:“许多年前在杂志上看到刘云生的一张照片,他‘傻乎乎’地站在黄土峁上
期刊
一  丈夫是在一次井下事故中走的,矿上给她们一套房子,还给她安排了工作,她把丈夫的照片挂在客厅里,总觉着他迟早要回家,就跟那些年她在老家等他一样。  丈夫生前的工友马良,是他们的老乡。料理丈夫后事时,她浑浑噩噩,哭得死去活来,那段日子她都不知道怎么过来的,全靠马良跑前跑后,矿上跟她说赔偿的事,马良教她怎么说,所有的事情都办得很顺利。来到矿上,一切都陌生得让她恐惧,好像掉进另一个世界,每天遇到的都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