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武术的发展方略:综合创新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m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中国武术,由于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侵袭使有着几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武术风光不再,各种西方运动形式的体育遍布在全国各个角落,特别是在繁华的城市中已使武术萎缩一角,艰难的存活在这个社会中,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应对强势西方体育的冲击使武术能继续保住以前拥有的地位是人们普遍讨论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有三种:一是国粹主义,固执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优越论,对西方体育采取排斥态度。二是全盘西化论,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武术,将武术按照西方体育运动形式改造成“西方武术运动”,而在这两种认识的当中存在另一种折中观点:武术应该以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两者相互结合方式发展武术。究竟武术的发展道路在哪里,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武术发展方法的略评
  从人们在如何应对西方体育冲击下的武术发展讨论上,要么是对西方体育的全盘否定,要么是对西方体育的和盘接受,而在这两种极端的方式中间的折中派也只是在形式上而无实质意义的结合,不是“西体中用”就是“中体西用”,最终还是导向两种极端。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1]”。
  在求得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找出与西方体育文化的最佳切入点,从而不丧失优秀的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特性。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融合、统一的历程应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所以从几千年来武术发展的历史中可以看出,只有吸收、融合西方体育文化对武术加以改造,走一条武术综合创新的道路才能真正使得武术快速、健康的发展。
  二、武术的综合创新之路
  (一)武术的创新與自由
  “创新是指人的生命主体在与其生存状态、生命历程的互动中所激发出的人的能动性、创造性思维和行为的总和[3]”。武术发展必须创新,以创新求发展,也只有创新才能走出困境和超越,在创新中超越,在创新中流行,这就是武术永葆生命智慧的双重旋律。
  然而中国传统武术创造或创新就要冲决武术的“成法”,“成规”的网罗。武术的发展过程有个很明显的现象,每一个武术发展变化自始至终都是武术文化与其它文化以及社会需要结合和交流阶段。武术从单一操作到套路出现再到129种武术拳种,武术理论著作从秦汉时期的论射箭、论剑、论手搏到明清时期武术理论日趋系统,武术著作逐渐增多,涉及众多的武术种类。这足以说明:武术从没有将前人总结出来的武术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人们的思想是自由的,看着前人的总结和体会着自身的感受,不断丰富和完善着中国武术体系。由此造就出一代代神奇色彩的武术宗师,出现了门派林立,拳种繁多的繁华局面。
  创新不仅需要超前人的勇气,而且还需要有敢于“上断头台”胆量。近代马良的《新武术》,创编出一种崭新“新武术”,使套路的形式更加简单化和规范化,易于学习和集体锻炼。就中国武术的本质和创编原则来看,这种首次创新出来的新武术的确有些不足之处,但是它的出现给中国传统武术乃至整个中国传统体育带来具有划时代的方向指示意义。另外对竞技武术的创编也一直有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所以,敢于怀疑,敢于标新立异,才能发挥出创新的无限力量。
  (二)武术的创新与综合
  在对当今文化发展方法问题上张岱年先生提出了“综合创新”的主张,“既反对东方文化优越性,也反对全盘西化论,主张减去中西文化之长而创造新的中国文化[4]。”
  昔日,武术与儒、释、道、兵、墨等百家文化理论的“兼容并蓄”成就了今日的中国传统武术。明清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武术大家深知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从而产生了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形式的内家拳,丰富了武术理论,使武术逐渐成较为完善的体系。
  在每个改朝换代动乱的年代里,武术发展不但没有停止不前而且还有更加广泛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在冷兵器时代,动乱将实战技击作用的武术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并无法替代,致使练武之风迅速盛行。其次,由于大量的外来地区的武术文化进入中原,给中原武术与外来武术文化交流和对话的机会。在武术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武术文化的同时,弥补自身文化的不足,丰富着武术文化内容,也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命智慧延续下去并促进武术的创新。
  这就要求现代武术发展也要学习、借鉴、继承、吸收,古今中外所有的体育运动形式都要如此。运用辩证法批判继承而不是形而上学的抽象继承法。吸收有益的营养、排泄无用的糟粕。还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综合与创新相结合。古今中外辩证的综合,将武术体系进行解构和重构,分析其特点,分解动作又有综合不同的动作,是各种不同的成分、要素的重新组合、有机合成,创造出一个崭新的武术运动形式。
  三、总结
  中国武术的发展问题即是中国武术如何创新的问题。回想武术的辉煌过去,思考武术的现时困境,面对现在武术发展的问题,突破武术发展瓶颈关键在于综合创新的质量和水平。认真走好综合创新的每一步,解放思想,运用批判、继承、分析、综合的方法对武术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创新,武术才能重拾昨日辉煌。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88.
  [2] 费孝通.师承·补课-治学[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361.
  [3] 张立文.创新是时代的呼唤[J].学术月刊.2001(1).
  [4]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郭志禹.中国武术史简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一、前言  长期以来,妇女一直是我国群众体育中的弱势群体,虽然学者们对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有关妇女体育的研究还较少,对城镇妇女体育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吉利区虽然是洛阳市经济状况不错的行政区,但在以农村为主的城镇,不管是体育的硬件设施,还是体育活动项目的多样化而言,都明显落后于城市地区。  二、吉利区城镇妇女体育开展概况  (一)城镇概念的界定  城镇是指以非農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2-000-01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休闲体育视域下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问题。文章在简要阐述了休闲体育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从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要求、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高校篮球教学体育成效的提升三个方面分析了休闲体育与高校篮球教学相结合的意义和价值,并进一步据此提出了将休闲体育与高校篮球教学改革有效
抖空竹运动历史悠久,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笔者总结前人经验,加上本人长期潜心钻研、悉心揣摩,把空竹运动的基本理论概括为以念行气,上下相随、内外结合、招武相连、动静
一、前言  学校武术是武术运动发展的重要载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曾说:“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强国强种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还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有效实施途径[1]。”其中在中学阶段是发展学校武术的关键环节,因为中学生大多数是未成年人,可塑性强,对中学生武术兴趣的培养及技术动作的成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传统文化的“国粹”,武术文化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反哺意义。时至今日,武术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实用的健身、防身价值日渐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但由于武术自身以及其他一些客观原因,武术文化的传播还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解决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的局限性,探索武术文化传播行之有效的方式,可以使武术在传播过程中少走弯路,加快武术迈向世界的步伐。  一、影响武术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汉族—道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画卷。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面临消亡乃至失落,一些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失传。抢救与保护这些体育文化遗产,有助于唤醒民族文化复兴意识,丰富现代体育的内涵,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临沧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武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二)研究方法  1.专家访谈法  就本文所研究的问题,走访了临沧师范附小、临沧市第三中学、临沧市体育局等多位体育教师和体育教育研究者,以及多名学生。  2.实地调研法  围绕中小学武术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临沧市师范附小、临沧市第三中学、临沧市体育局等单位武术老师、教练的实际上课情况进行现场調研。  
养生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学术界较少将养生思想对我国养生文化中所蕴藏的具有现代价值意义的东西挖掘不够.本文拟从文化价值入手系统挖掘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  民族传统体育指的是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而来的体育运动的总称。很多人在理解民族传统体育这个概念时,通常又会解释为特指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概念的混淆。其实,一般说来,民族传统体育在未加说明的情况下,并非特指少数民族所有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而是指的是以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为主体所形成的社会文化,是各个民族进行健身、娱乐、养生等活动时
从埃及球场暴力惨剧来探讨分析当今世界足坛的球场暴力,认为:球迷的因素、球员的因素、裁判的因素及主管部门管理的因素等是造成球场暴力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强球迷的教育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