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西藏冷暖冬的气候变化特征

来源 :地理学报 | 被引量 : 26次 | 上传用户:SCY5123553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参照单站、区域暖冬等级标准,确定了单站和区域冷冬等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61-2010年西藏18个站冷、暖冬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西藏各地冬季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升幅为0.29~1.04oC/10a,以班戈最大;尤其是近20年升温更强烈,达0.73~2.36oC/10a。西藏区域暖冬指数表现为显著的上升趋势,线性趋势为16.0%/10a,明显高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区域。各站暖冬频率为32%~52%,强暖冬事件频率为6%~26%;区域暖冬共出现了
其他文献
基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我国西北地区126个测站1961-2009年的生长季(4-10月)参考作物蒸散(ET0)对平均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的敏感系数,并结合各气象因子的多年变化特征定量讨论参考作物蒸散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风速和气温的敏感性虽然相对较低,但因其显著变化,成为引起ET0变化的主导因子,贡献达到-5.22%和3.29%;太阳辐射和相对湿度敏感性较大
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冰川学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冰川科学开拓者和奠基人施雅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2月13日不幸逝世,享年93岁。 Our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华,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使文化景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正逐步因现代化而走向消失
唐晓峰的新著《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中华书局,2010),主要从地理学的"哲学"层面出发,借鉴国外的前沿研究成果,结合中国自古形成的地理观念,对中国古代的、传统的地理学发展、特征等进行了分析,为准确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地理学,梳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建构了一个适合中国的地理学思想史的论述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李家清教授、张胜前硕士回答:rn1.遵循规律:认知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rn人的认知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繁杂、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学生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曲忠厚特级教师、丁武营教研员回答:rn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又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效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任旭东高级教师回答:rn地理知识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素养,已成为高质量生活的必备资源,学习地理有助于每一位公民终身认识、欣赏、关爱我们所生活的
摘 要:档案是对一个单位或者部门所开展活动的记录,对于单位或者部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转变为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数字档案不断增加,如何对数字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目前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数字档案信息化管理进行概述,分析了现阶段数字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漳河库区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数字档案信息化管理的
[题目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显示出很强的制造能力,生产的工业产品更加丰富。读图1和图2“中国汽车工业分布图”,分析回答:(1)读图1,图中一是反映了汽车排放物增多会引发与
摘 要:针对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相关内容,做了简单的论述,并且分析了三者的关系。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是档案发展的主要标志,也是必然趋势。其中,信息化是档案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整合应用、档案数字化是信息化的根本前提、档案网络化为数字化档案存储和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档案数字化;档案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