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有问题?NO,他只是需要学习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96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经历麻烦、困难、困扰,才有可能成长。面对孩子成长时表现出的各类问题,父母不妨换个思路,也许就柳暗花明了。
  “我的孩子专注力太差。”“我家娃做事太磨蹭。”“别提我家这个,学啥都是三分钟热度,愁死人了。”“孩子老爱撒谎,真是要命。”……
  当孩子出现这些表现时,很多父母都会担忧,陷在因问题而苦恼、费尽心思找问题根源的旋涡里。此时,如果父母的观念转个弯——“孩子身上这些令人担忧的表现并不可怕,它只是说明孩子还未掌握某类技能!”相信很多父母都会松口气。接下来,可能会更加集中精力思考如何一步步引导、支持、帮助孩子,让孩子学会技能、解决问题。孩子也能够摆脱标签,正面积极地从父母那里获得支持,最大限度地掌握自己的成长主动权。
  不过,这样的转变必然需要学习。下面我们用一位2岁宝宝爱打人的实战演练过程,一起开启面对宝宝问题的新思路。
  典型场景:一言不合就爱打人!
  眼看要上幼儿园了,2岁半的陶陶总管不住自己的脾气,一言不合就打人,怎么办?
  观念转个弯:
  如何从“不要”到“要”?
  先梳理
  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陶陶爱打人?这个问题可以帮助聚焦问题发生的点。经过仔细回忆,发现陶陶容易出现打人的是以下3种情况:
  再转换
  如何将问题转化成需要学习的技能,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问题转化成为技能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意味着把“不要”变成“要”。技能的关注点是“要做什么事”,而不是“停止去做什么事”。这会导父母跳出问题看行为,朝着正确的行为前进,逐渐摆脱问题的束缚。
  陶陶出现打人的表现,究竟是哪些技能需要提升呢?初步商定下来有3个需要掌握的技能:
  积极引导:
  解决问题,只需学会3个新技能
  学习新技能,先要观察孩子的具体情况,然后给孩子有 对性的学习方案。
  技能1学会听指令
  观察:哪些情况会不听指令
  陶陶并不是完全不会听指令,只是会选择性地屏蔽指令。特别是当他自己有强烈的愿望不做某事时,就直接对抗。这与2~3岁孩子处于自我意识的萌芽期有关。此时,孩子处于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探索的独立阶段,会根据自我意愿选择性地屏蔽指令。如果这个阶段过度干预孩子的自我探索,将对孩子的成就感发展起消极作用。
  对策:如何让他听必要的指令
  指令的本意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每个人的感受,是提醒双方遵守彼此都舒服的规则边界。作为家长,除了涉及安全底线的事,应当建议、提醒,不应强制干涉,避免过度干预。本着这个原则,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区分哪些指令是有必要的。
  有必要的指令也需要变得有趣,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愿意倾听。一些绘本和游戏可以来帮忙。
  比如,可以用“耳朵耳朵竖起来”这句话代替“你给我停下来!”“住手!”“你在干吗呢?!”等夹杂着愤怒情绪的指令。父母可以用夸张的表演告诉孩子,“耳朵耳朵竖起来,像这样手指放在耳朵上立起来,眼睛瞪大,就是小精灵要施魔法了。被施魔法的人要等待魔法小精灵提要求哦。”孩子往往很兴奋,喜欢用这句有魔法的指令。这样既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陷入情绪对战,又能有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起到提醒他倾听的作用。
  为了强化孩子听指令的意识,还需要刻意在生活中反复提及。比如,当孩子玩水时间过长,可以说:“小精灵来啦,耳朵耳朵竖起来,妈妈希望你再玩一分钟就把水倒掉。”比如,孩子闹着不肯起床,可以说:“小精灵来啦,耳朵耳朵竖起来,看看陶陶能不能猜中音箱里放的是哪首歌?”再如,孩子闹脾气乱扔东西,可以说:“小精灵来啦,耳朵耳朵竖起来,谁能帮帮我把这些东西送回家?”……
  通常来说,给孩子一个执行指令的缓冲期,再用有趣的动作、形象的语言吸引他执行,让他,觉得听对方的指令是一种愉快的体验,这样很快就引导孩子学会了倾听。
  技能2掌握发泄怒气气的方法
  观察:打人是想展示力量
  在我们直接禁止陶陶想做的事情时,他打人的情况最多也最凶。他是想通过猛烈的打人行为来对抗,来展示他的力量和怒气。
  对策:找到发泄怒气的新途径
  陶陶平时也喜欢玩玩具枪,并且他拿上玩具枪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有超能力,可以拿玩具枪去控制对方。两者联系起来看,其实是有共同之处的。孩子打人是在对抗别人对他的约束,本质上也是想控制对方。因此,可以把借助玩具枪发泄怒气作为他需要学习的发泄怒气新方法。
  怒气形象化,让他认识到自己的怒气。在他打人时,借助绘本“喷火龙”的形象说:“啊,陶陶肚子里的喷火龙又出来了!”
  用游戏的方式發泄怒气。可以用手比画成一把枪,对准他的肚子说:“我要把喷火龙赶回肚子里!”此时,陶陶的努力会显现出来。他会迅速把手变成枪或直接举着枪,喊着:“我有枪,我很厉害!”然后一本正经地等待对方求饶。对方一求饶,他就特得意,怒气也会随着游戏消散了。
  就这样,陶陶掌握了新的发泄方式,打人的行为很快就少了。
  技能学会理解对方的感受
  观察:理解对方的感受有难度
  理解对方的感受,是同理心的核心部
  分。孩子与生俱来就有最初级的同理心,即情绪感染。比如,婴儿看到别的孩子哭,自己也会哇哇大哭;2岁的孩子如果看到同伴受伤了,会跑过去关切地摸摸……这种情绪感染是无意识的,是类似“笑”和“打哈欠”一样,可以不经过思考瞬间触发的。
  不过,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因为正处在比较自我的阶段,要求他理解对方的感受,要求有点过高。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境中,首先需要在心里重现他人的状况,,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他人。
  对策:抓住时机,培养宝宝的同理心
  既然对于孩子来说,理解对方的感受难度比较大,那么,需要对孩子有合理预期,不要求他迅速掌握,而是将之作为一项长期目标持续培养。
  先了解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这时需要父母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如果你打了别的小朋友,他会很疼,如果受伤了还要看医生,会很难受……”陶陶回应:“知道了。”表明他听懂了这个的意思。
  看动画片和绘本,多跟孩子讨论人物感受。陶陶最爱《粉红猪小妹》。第一集《跳泥坑》中有一个情节是,佩奇迫不及待地跳到大泥坑中,令乔治被溅了一身泥巴,乔治立马号啕大哭。乔治为什么哭?经过多次讨论,陶陶理解了:是因为佩奇只想到自己,没有考虑到跳泥坑的意外情况会让乔治难过。佩奇下次跳泥坑前应当想想乔治的感受。那么,和其他小朋友玩时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对方的感受?如果遇到争执而打人,其他小朋友是不是既会受伤,还会难过?讨论多了,孩子慢慢也就懂了。
  编后:
  一念之转,育儿焦虑迎刃而解
  陶陶打人,只是一、个小案例,却也折射出很多育儿路上的酸甜苦辣。陶陶妈说,转变育儿方法之后,陶陶真的有变化,虽然也不敢打包票,从此以后孩子就真的能够每次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过,在整个演练过程后,孩子再遇到争抢玩具或其他冲突时,会控制打人的冲动,确实学习了为人着想,知道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更为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让她把自己从育儿焦虑中释放出来,不断带领孩子获得新技能,走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提升能力的良性循环之路!
其他文献
好习惯培养方案  2~3岁的宝宝喜欢自己动手,自己刷牙、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自己叠被子,甚至想自己扫地、擦桌子呢。此时,如果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可以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做事情的乐趣与成就感,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只做力所能及的事儿  首先,婷婷妈会挑选出宝宝现阶段可以掌握的日常行为,如用筷子吃饭,自己穿衣、洗脚,自己叠被子等。能做好的,让婷婷先做起来,孩子越做越熟练,得到的表扬越来越多,这会增强
守时,正成为一个人的品性甚至信誉的重要组成部分。宝宝如果从小做事拖拉、没有时间观念,不仅会受老师批评,遭同学白眼,自己心里也很不舒服。自小教会孩子守时,对他今后的成长大有好处。  妈妈带乐乐去上舞蹈课。该出发了,乐乐还在兴趣盎然地看绘本。“妈妈,我还要再看一本。”妈妈好说反说,乐乐就是不听,结果迟到了。课间有15分钟休息时间,乐乐要去玩秋千,荡呀荡呀,时间过得飞快,妈妈提醒说,该上课了,乐乐说:“
一听到白血病,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问:“要不要做骨髓移植?”  实际上,正如前文所述,绝大多数儿童白血病并不需要骨髓移植,化疗才是首选。  只有针对高危性以及复发性白血病,才需要考虑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是怎么回事,具体是如何开展的?这里我们选取父母最关心的几个问题来进行科普解答。  骨髓移植等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吗?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通过输注造血干、祖细胞,重建患者正常造血与免疫系统,从而治疗一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零食记忆的童年会是什么样,所以,家长不必让孩子和零食完全“绝缘”,把握好儿童零食的选择标准,学会看食品营养标签,为孩子提供健康零食才是关键。  了解零食新定义  《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对零食的定义为:非正餐时间食用的各种少量食物和饮料。调查报告显示,我国2岁及以上人群的零食消费率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的11.2%上升到了2018年的56.7%,零食提供的能量大约可
儿童尚未受到社会文化的浸染,作为自然的、纯粹的人,相似度更高,每个儿童身上都包含着所有儿童的特征和心理需求——正因此,我们才相信教育的力量。  我们现在在养育上,做了太多反自然的事。这些事的不良后果有的能很快看到,容易终止;有的则十分隐蔽,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会显现。  谈谈说话:  别让训练替代了自然发育  初学说话的孩子一般都口齿不清楚,尤其发不了舌尖音,比如把“河流”说成“河牛”,这非常正常。家
有的孩子天生就能很快融入新环境,几乎不需要过渡,而有些孩子在新环境和陌生人面前总是表现得很谨慎。如何支持一个慢热的孩子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呢?  丁丁喜欢在家自己一个人玩,或者只跟一两个特别熟悉的小朋友玩;特别黏爸爸妈妈,家里每次新换保姆,适应起来痛苦又漫长;在一些热闹的场合,比如生日派对,总是寸步不离妈妈;见到陌生人会很害怕,哭闹着要离开……面对一个慢热的小孩,丁丁妈妈的内心是焦虑的。  生活经验告
大家都知道,地球村的概念越来越盛行,这是因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微信、微博、Facebook等社交工具中,每个人均可成为另一个人的对话者。更有甚者,随着VR技术的日益成熟,场景式体验让每个消费者都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多元的文化和生活。  我们的宝贝,同样也深深受益于全球化的进步。因此,一些传统养育孩子的观念确实需要更新,而我们作为新生代的父母,更要勇敢地鼓励孩子去接触在
在美国孩子看来,触屏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他们对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看法本身就很多元:它们既是知识学习所必需的一部分,也是一种信息获取工具,同时还能进行休闲娱乐。  家里的触屏情况  女儿3岁,主要在平板电脑上看动画片和玩拼图等小游戏。  儿子6岁,会用平板电脑看科技教育性质的讲座,使用不同App进行学习,比如用“skyguide”学习太空中不同星星的位置等,平时也会使用电脑查资料。  我們
春节,该回家了,宝宝该收压岁钱了,全家都在最热烈地疼爱着这个唯一的孩子了……可是,这些事好像有时候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美好,有很多烦恼和心理不平衡夹杂其间。  来看看她的烦恼是不是也是你的烦恼,我们在官方微信上(微信号:fumubidu01)征集到的这些办法和经验是不是能帮你解围,我们的解读是不是能帮你换个角度看烦恼?  烦恼1去谁家过年  烦恼人 :小鲸鱼妈,儿子 2 岁  从结婚到现在,春节时去谁
中国的农历新年被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旅游部看作是让大量中国游客前往印尼旅游的动力。中国是印尼最主要的旅游市场之一。从2015年1月至11月份的数据显示,印尼一共接待中国游客1,044,341人次。这个数据已经创造历史新高同时打破了100万人次的标线。  要打破中国游客前往印尼的记录,还是很有挑战性的。2015年2月份,从中国前往印尼旅游的游客人数达到137,181人次,是历史性最高的人数。也就是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