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反自然的一定是有问题的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fei1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尚未受到社会文化的浸染,作为自然的、纯粹的人,相似度更高,每个儿童身上都包含着所有儿童的特征和心理需求——正因此,我们才相信教育的力量。
  我们现在在养育上,做了太多反自然的事。这些事的不良后果有的能很快看到,容易终止;有的则十分隐蔽,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会显现。
  谈谈说话:
  别让训练替代了自然发育
  初学说话的孩子一般都口齿不清楚,尤其发不了舌尖音,比如把“河流”说成“河牛”,这非常正常。家长不在意,孩子长大慢慢就好了。这犹如刚学走路总是跌跌撞撞的,无须对孩子进行任何训练,到孩子长大了自然就走稳当了。如果家长把这种正常现象看作是不正常,着急去训练孩子,很有可能会阻碍孩子的语言发育。
  有位家长为了让刚刚一岁半的孩子口齿清楚,天天用小饭勺调整孩子的舌头,训练孩子发音,本来已经会说话的孩子突然不再开口说话。孩子的异常表现把她吓坏了,以为孩子突然得了“自闭症”,幸亏孩子奶奶凭感觉断定是小饭勺惹的祸,及时阻止了她的训练,不让她在说话上再和孩子纠缠,过了近一年,孩子才又慢慢恢复说话。
  我的女儿圆圆3岁时,一位孩子已上中学的同事听到她不会发舌尖音,比如把“六十六”说成“拗希拗”,显得很吃惊,郑重其事地建议我带孩子去医院看看,是不是口腔构造有问题。作为母亲我了解自己的孩子,甚至有些喜欢圆圆那种发音的样子,感觉非常可爱,所以对同事的建议一笑了之。不记得圆圆什么时间不再把“六”说成“拗”,就像我不记得她哪天从一个胖嘟嘟的幼儿长成四肢修长的少女一样。
  当人们对童年越来越生疏时,儿童的正常表现就纷纷被看作“问题”,各种“训练”便应运而生了:感统训练、哭声免疫训练、排便训练、爬行训练、注意力训练、抓握训练……家长的整体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养育儿童却越来越不自然,越来越粗野无知。有多少人在对孩子以爱的名义进行控制,以反自然的手段,扰乱孩子的正常发育,甚至逼孩子退行。
  谈谈竞争:
  别辜负了大自然的精心安排
  一直以来,我们的习惯是崇尚竞争,而且很多人认为竞争意识要从小培养。实际上这违背了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
  童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年龄段,有自己独特的任务。小孩成长为一个成年人的正常过程,是一个由“小动物”向“人”进化的历程,即“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历史。初生婴儿和一头刚出生的小牛犊一样无知 ,体力上比小牛犊更柔弱,从童年走向成年的时间也比小牛要长得多。这正是大自然为每一种有巨大潜能的生命,留出的足够积蓄能量的时间。孩子的成长也需要较为漫长的岁月及严格的、不可逾越的顺序。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如果从小就急于让孩子去竞争,培养他所谓的竞争意识,其实是在分散孩子内部自我成长的积累,竞争带来的焦虑感又会更多地消耗孩子的精力。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我们应该遵循大自然的安排,让他在宽松的环境里完成自己内部的积累和成长。如果非要培养点儿什么的话,不如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谈谈规矩:
  也许爱的本能和信任更重要
  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并努力保护个人的幸福感,这要求家庭生活必须减少过多的约束。
  一个孩子,如果他最初接触的世界不能让他轻松自在,而是小心谨慎,就是被抛入一场能量消耗战中。天性要他扩展自我,探究世界,环境又处处约束和限制,这会令孩子疲于招架,不知所措,成长正能量被无端消耗,心理秩序被扰乱。
  有位学历不低的妈妈,对孩子一向“高标准,严要求”。比如2岁后尽量不抱孩子,不惯孩子的娇气;换下的内衣裤必须当天洗干净,绝不可以拖到第二天……这个孩子5岁的时候,智力出色,确实养成了很多“好习惯”,但也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偏执,几乎不接纳任何稍有变化或常识里没有的事。这位妈妈自身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都不低,也非常重视教育,但偏偏就是抑制了体内的原始本能。面对孩子时,感觉迟钝,既缺少母爱的直觉,又缺少文明进化后的体贴和修养,生搬硬套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把“立规矩”当作教育,使事情陷入本末倒置中。其实有的时候,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就是倾听自己内心爱的本能。
  教育还是一种用最天然的心去体会另一个天然的人的能量,要相信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孩子的自发选择会是善的。对人性的不信任,常常是“立规矩”的根本,目的是把孩子“整服”。如果我们能够自然地信任孩子,给他更多的“精神溺爱”,那么他会成长得更强大,也能学会更多的人生智慧。
  自然是我们永恒的老师,她让我们变得单纯,缓解着我们的焦虑。在教育上更是如此,当你在任何一个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刻,想想自然告诉了我们什么,答案也许就出来了。
其他文献
彤彤妈 “我家宝宝可能是太活泼了,交代他一件事,还没听一半呢,就跑开了,然后转悠半天,又跑回来问:“妈妈,你让我做什么来着?”宝宝听话只听到一半,这让我有些担心,怎样才能培养宝宝善于倾听的好习惯呢?”  宝宝为何不善于倾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发现许多宝宝非常善于表达自己,但却不会倾听他人。这是为什么呢?  宝宝的听觉系统容易疲劳  宝宝不可能像大人一样,静静地坐着听一天报告,年龄越小,听觉集
2019年10月22日下午,门头沟家园共育提升项目三期大型落地活动第四场—“家园共育—让每个孩子拥有最好的人生开端”在门头沟影剧院如期举办。全区幼儿园教师代表及家长近700人参与了此次讲座。  本次讲座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心理学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特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玉娟老师,她结合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家庭和幼儿园如何更好地协同工作。  讲座一
闷热的夏天到了,猖狂的蚊子最爱宝宝这样的小鲜肉,一咬一个包,宝宝哭闹不说,妈妈还特别担心传染性疾病找上宝宝。如何将蚊子拒之门外?  市面上的防蚊“神器”很多,但大多数其实都用处有限,最好的办法还是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多加防护。1岁以内的宝宝,行动还不灵活,被蚊子一叮一个准,还要依靠爸爸妈妈为宝宝打造出一个无蚊环境。  家居:坚决不留卫生死角  要保持家中的整洁和清洁,避免留有卫生死角,让蚊子有很多藏身
这一次我想说的话题,不是“升学”,也不是“能力提升”,而是我们还需要引导孩子去看看他以外的其他的人和外部的世界,去思考、去行动,去和他们建立起关联。也就是“公益思维”——不仅仅关注自己,也关注其他人的利益。  比如说,有个家长给过一个特别棒的例子,说她的孩子每天都会多削好几根铅笔,带去学校。为什么呢?孩子说,因为总有同学忘记带铅笔,自己多带几根,可以借给他们。这就是“不仅关注自己有没有铅笔用(这是
关于给孩子喂药  给孩子喂药时,你家孩子很配合15%  虽然不配合,但哄着能吃下45%  完全不配合,吃药像打仗40%  多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那15%里的夫妻关系最让你困扰的是(多选)  相互关心不够29%  他对孩子不够上心16%  育儿方式有矛盾15%  生活方式不一致20%  对方赚钱少9%  其他11%  如果能够互相关心,后面的问题也许就好解决了婆媳关系中让你困扰的是  生活习惯差异19%
游戏开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捣乱”带给孩子的各种益处。  给“捣乱”游戏4个理由  1.培养创造力  “捣乱”游戏可以让孩子尽情地玩,想怎样表现就怎样表现,这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非常有利。  2.满足好奇心  孩子喜欢探索新事物,可大人们总是害怕有危险,或怕孩子弄脏或弄坏东西而阻止他们去探索,所以孩子的好奇心很难得到满足。而“捣乱”游戏却能带给孩子们一个自由自在的环境。  3.有利于身体的均衡发育
好习惯培养方案  2~3岁的宝宝喜欢自己动手,自己刷牙、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自己叠被子,甚至想自己扫地、擦桌子呢。此时,如果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可以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做事情的乐趣与成就感,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只做力所能及的事儿  首先,婷婷妈会挑选出宝宝现阶段可以掌握的日常行为,如用筷子吃饭,自己穿衣、洗脚,自己叠被子等。能做好的,让婷婷先做起来,孩子越做越熟练,得到的表扬越来越多,这会增强
守时,正成为一个人的品性甚至信誉的重要组成部分。宝宝如果从小做事拖拉、没有时间观念,不仅会受老师批评,遭同学白眼,自己心里也很不舒服。自小教会孩子守时,对他今后的成长大有好处。  妈妈带乐乐去上舞蹈课。该出发了,乐乐还在兴趣盎然地看绘本。“妈妈,我还要再看一本。”妈妈好说反说,乐乐就是不听,结果迟到了。课间有15分钟休息时间,乐乐要去玩秋千,荡呀荡呀,时间过得飞快,妈妈提醒说,该上课了,乐乐说:“
一听到白血病,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问:“要不要做骨髓移植?”  实际上,正如前文所述,绝大多数儿童白血病并不需要骨髓移植,化疗才是首选。  只有针对高危性以及复发性白血病,才需要考虑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是怎么回事,具体是如何开展的?这里我们选取父母最关心的几个问题来进行科普解答。  骨髓移植等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吗?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通过输注造血干、祖细胞,重建患者正常造血与免疫系统,从而治疗一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零食记忆的童年会是什么样,所以,家长不必让孩子和零食完全“绝缘”,把握好儿童零食的选择标准,学会看食品营养标签,为孩子提供健康零食才是关键。  了解零食新定义  《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对零食的定义为:非正餐时间食用的各种少量食物和饮料。调查报告显示,我国2岁及以上人群的零食消费率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的11.2%上升到了2018年的56.7%,零食提供的能量大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