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的审美范畴

来源 :四川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x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头”是古代对戏曲服饰的称谓,泛指中国历代戏曲和全国各地方剧种的演剧服饰,含戏衣、盔头、戏鞋三部分,凝聚着戏曲艺术独特的审美价值.其中,凝练精辟的自然美是戏曲服饰审美的认知体现,寓理于情的社会美是戏曲服饰审美的情感体现,形神兼备的艺术美是戏曲服饰审美的意象体现,井然有序的功能美是戏曲服饰审美的行为体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功能美是戏曲服饰审美范畴的高度概括,是知、情、意、行的审美活动的有机统一.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立足中华文化深厚资源,全面多元彰显中华文化之美,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陈瘦竹先生对中国现代戏剧理论与批评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其守正的学术形象、深邃的学术亮光、可靠的学术构架、厚实的学术砖石、壮大的学术队伍等五个方面,这些卓越贡献是有开拓性、奠基性、建设性的,不仅具有系统性、整体性、深入性,而且具有学术指向的延展性等特点.
经纬:凌老师您好!您是我国改革开发以来较早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学者,并且亲历了艺术学升格为门类的过程,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艺术学理论学科取得的最新进展?rn凌继尧:2010-2011年期间,国务院有关部门启动学科升格的工作: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条件的一级学科升格为门类,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我国原来有12个学科门类.工科有很多学科,只有一个学科门类工学.理科也有很多学科,同样只有一个学科门类理学.在这次学科升格工作中,只有一级学科艺术学成功地升格为学科门类艺术学,成为我国第13个学科门类.这充分
戏曲的起源与形成问题始终是中国戏曲史研究的一个难点,20世纪以来,英美学者对此发表了不同的见解.本文对20世纪以来英美学者中国戏曲史研究中戏曲起源与形成问题的观点进行梳理,并借助国内学者对这些观点的反馈窥得其中的问题与价值.
宋金时期是我国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时期.宋金杂剧、院本、说唱诸宫调、歌舞百戏等为元杂剧形成的“母体群”.豫北地区戏曲文物所反映的表演艺术戏曲化的形态特征,揭示出了中国戏曲的发展规律.
棂星门是文庙建筑整体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的神话与文化原型值得探究.将棂星门祭祀放到神话学的整体语境中看,它关联着远古天空神话、太阳崇拜、星宿崇拜等,天空中的神或帝能融通光与水而创造生命的种子,并撒播于大地,而地上的圣人、神物同样被赋予沟通天地、融会水火的神圣性质.棂星门的“象征结构”中,“窗棂”(窗櫺)的原初形式与含义即在“囱”与“霝”,而由“櫺”字构形可知,在屋之“囱”与“霝”后世演变为在墙之“窗櫺”,于是跟“雨水”脱离了关联,它作为“支配性象征符号”,其意涵所指乃锁定为“中空”与“光”,“
歌剧《江姐》喷薄而出,许多戏曲剧种先后争相改编,蔚为大观,成为一道特殊的艺术风景.不同剧种发挥自己的艺术优势,所呈现的《江姐》,各自具有独特审美品格、地域特色与时代特质,对传承优秀的传统民族艺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诸多戏曲剧种中,选择具有特殊性的四部《江姐》作比较分析,旨在探寻经典作品与新时代戏曲剧种艺术的关系,探寻当代中国戏曲剧种对同一题材的创作改编,如何发挥不同戏曲剧种各自艺术优势,总结创作经验,寻找改编的规律.
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成为电影研究迅猛发展及其一切关系和形态变化的基础.70年中国电影研究的演进,与时代精神、社会环境构成了内外部的关系和对话.作为一个长时段或中时段的电影理论批评活动,中国电影研究70年形成了哪些阶段性特点、区别性标志和发展形态,70年中国电影研究有哪些重要的现象和问题,这些问题及其解决寓示了中国电影研究的未来走向与想象.
放映近300部中外优秀影片、“北京市场”签约总额达352.23亿元……9月29日晚,为期9天的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北影节)落下帷幕.rn过去10年,是北影节成长的10年,向观众展示各国电影魅力,更见证着中国电影实力日益增强.本届北影节将主题定为“新机·新局”,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推动电影产业发展、提升全球影响力上精准发力,打造“来北京,看世界最好的电影”文化名片.
2017年6月间,吉林省举办了“花开桃李梅——十地方戏曲剧种《桃李梅》同城汇演”活动,在认真观摩越剧、秦腔、评剧、唐剧、吕剧、豫剧、茂腔、河北梆子等八台移植版本的《桃李梅》之后,再与压轴的吉剧原作比照,发现有七个剧种移植作品看起来“面熟得很”.中华戏曲,一体万殊.由原作移植形成的共有剧目现象虽然常见,但并不意味着同一共有剧目的 千人一面.深究其质,这类共有剧目的 舞台呈现高度接近或重合不仅是个同质化问题,而且从戏剧文学再加工与舞台艺术二度创作的专业角度审视,违和了地方戏曲剧种必须强化地方文化特性的根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