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哈典国》的民族特征

来源 :民族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haiy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聚居在广西北部湾岛屿上的京族,是个爱歌善舞的民族。最能体现这一民族文化现象的是他们有每年一度的哈族共娱的传统节日“哈节”(“哈”意为唱)。“哈节”有如壮族的“歌圩”。壮歌以散体山歌形式来抒发,而哈歌则以定形的说唱形式来叙述。
其他文献
<正> 滇南的尼苏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尼苏人温柔、勤劳、善良,能歌善舞。多居住在红河沿岸及哀牢山上。在这块富饶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尼苏人民用智慧的心灵,创造古老而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他们执著地追求着足以显示自己民族的歌舞,把自己心爱的歌舞当作能自立于民族之林的象征。
周民震同志是一位文思敏捷、富有才华的壮族多产作家。他崛起于广西,而名噪于全国。他创作了17部电影剧本、13部戏剧剧本以及小说散文文论等作品。如《三朵小红花》、《苗山颂》、《瑶山春》、《苗家儿女》、《顾此失彼》、《春晖》、《远方》、《甜蜜的事业》等,在读者和观众中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近些年来,评论界对他的电影剧本已有较热烈的评说,而对其戏剧作品的研究则尚稍嫌不足。去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周民震戏剧剧本选》,把他主要的戏剧剧本都收集进去了,这既满足了读者的需要,也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便。厂西艺术研
<正> 壮族作家周民震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过,他一直追求着政治与艺术的交融点。我觉得他这种追求是真诚的,始终如一的。什么是周民震所追求的政治与艺术的交融点呢?读了他的戏剧作品(包括电影作品),我深深感到有一个鲜明的思想艺术特色,这就是强烈的时代精神与崇高的审美理想相融合。这种融合也许就是政治与艺术交融点的具体内涵吧,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文艺特定的美学要求。
<正> 喜剧意识和喜剧精神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在十年浩劫期间,无论是广大人民群众热情洋溢的喜剧审美需求,或者是文艺工作者高昂的喜剧创造精神,都受到了极其野蛮粗暴的践踏。喜剧园地真可谓一片颓败凋零的荒凉景象。不用说在所谓的十大“样板”中人们绝对找不到喜剧的立锥之位,一些作者就是写了些喜剧意味较浓的作品,也无不处于颤颤惊惊的状态,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扣上“庸俗化”或“中间人物”之类的
<正> 周民震戏剧的美学特征,当属他喜剧创作的美的追求,这是勿庸置疑的。我们既可以从鲁迅所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的定义,研究他喜剧的艺术色彩,又可以从马克思指出的“第一次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作为喜剧出现”的社会生活规律,去探寻他喜剧内在的本质,从而在周民震的喜剧创作中挖掘出“笑”的艺术特质来。应该说,这是研究周民震戏剧创作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明代的塔滩是指以今内蒙古阴山西段为中心的后套地区。塔滩地名源自阴山达怛,经过了从族称到地名的演变过程。辽、金、夏、元、明各历史时期,塔滩有许多汉译异称。明初的塔滩是部分蒙古人活动的重要场所。从历史民族地理的角度看,塔滩在明蒙早期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正> 拙作《真美在民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文艺研究》1990年第1期刊发后,引起民间文艺界和美学界同行的浓厚兴趣。为促进民间美学宝藏开发工作的广泛深入进行,深感有再论之必要。一何谓真美?“真美”与“虚美”相对而言,就艺术美的创造来说,真正的艺术美都是真情实感的坦诚流露,纯朴自然而不假雕饰。过分雕饰,条条框框太多,则有害无益,正如钟嵘在《诗
<正> 周民震是位有敏锐时代感的作家,虽然,他作品的题材似乎并非轰轰烈烈,但对一个作家说来,有没有敏锐时代感,重要的不在于创作题材是大还是不大,而在于时刻和生活保持联系、紧紧的和自己所生活的那个社会土壤有密切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民震始终是个现实主义作家,因为他的创作始终植根于生活、一切从生活出发,从他所熟悉的、经过他深入观察、感受、理解的周围环境出发。而他,长时期来主要生活在广西,因此,
<正> 北宋时期形成的《目连救母》杂剧传到南方以后,由于受到南方的民俗、宗教以及说唱文学的影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丰富和发展,从而嬗变出各具特色的民间目连戏。而《目连传》插演梁武帝的故事,就是这种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明清时期,在南方各地演出的《目连传》,如福建莆仙戏、江西戈阳腔、江苏高淳阳腔以及安徽青阳腔和徽州高腔、湖南辰河高腔等等,均有梁武帝故事,掺杂在目连救母故事之中。就是
<正> 湖北鄂西鹤峰地带土家族民间习俗,至今仍流行与保持着一种较为系统完整的具有历史悠久的独特围鼓乐经点曲牌传统,这是与它的族源和族俗有其密切渊源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