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跨境民族与边境流动人口社会治理研究

来源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rong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境民族是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纽带和不容忽视的中坚力量,它们之间各种交往交流交融也为边疆社会长治久安浇筑坚实基座。中越跨境民族在文化交流、跨境婚姻交流、跨境劳务合作和跨境商贸往来等主要形式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势如破竹,与此同时跨境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又对边境流动人口社会治理发挥着重要功能。由此提出,促进中越跨境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边境流动人口治理有机融合,把跨境民族治理与跨国区域治理有机结合,构建边境两侧双边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和跨境民族等多元主体参与边境流动人口协同治理模式,以及制定有跨境民族共同参与的边境流
其他文献
加强文物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基本前提,开发利用是文物保护传承的有效途径。黄河流域文物具备承载历史久远、分布地域广阔、数量种类众多、地位和作用凸显等特征,但是黄河流域文物保护仍然存在保护边界不明确、保护对象不确定,区域综合发展不靠前、保护方式不先进,联动保护合力不强大、管理体制机制不协同等问题。文旅融合对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带来新动力、新机制、新载体和新挑战,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为文旅融合带来新模式、新场景、新生态和新机遇。文物保护利用创新的基本路径可归纳为:创新制度设计建设,强化政策配套支持;构建协同体制机制
《地名管理条例》要求多音字地名的读音应统一。我们通过对音、形、义及对当地方言的考察,联系古音,认为地名用字“椹”同“葚”,普通话读音应为shèn,不取zhēn及zhàn音。同时结合当地考古发现、自然地理及水上交通条件,我们推断雷州半岛古“椹县”及“椹川”的命名应与当地曾经种桑养蚕有关;从地名留存文化信息的角度观照,该地名为南海丝绸之路航线的开辟增添了文字依据。